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行者无疆》读后感_1600字

《行者无疆》读后感1600字

几点思考
最近这些天,连续看了《中国文脉》、《千年一叹》、《文化苦旅》和《行者无疆》,都是新版。除了《文化苦旅》可能看过外,其他原来都没读过,而之前看过的《文化苦旅》也早已没有印象了,所以都算新读的书。读的过程中就有些想法,一直没有整理,读完有些已经忘了,剩下的就记录一下。
关于作者。余秋雨算是很出名的人了,以前只知道他散文写得好,具体怎么好法也不是很清楚,看了介绍以后发现原来他不只散文好,以前和现在还有那么多头衔。中国有句俗话,人怕出名猪怕壮,名气大了,自然有人嫉恨,所以围绕他的传言也挺多,至于真假我是无从判断的。其实,人总是对与自己相差不多、或者比较熟悉的人产生比较的情绪,比如隔壁和自己一起长大的小胖子现在居然赚了大钱,我就可能倾向于相信他是干了什么非法勾当赚了黑心钱,以前天天上山抓鸟下水摸鱼,谁还不知道他几斤几两,凭什么他能赚钱?而对于明显高出自己一大截或者一直不熟悉的人,人们总是倾向于崇拜他,这就像《行者无疆》中写到的,很多在出生地、在当时并没有得到认同,却在其他地方或者后来才闻名于世,就不知道余秋雨的情况是不是这样。当然,任何人都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把自己标榜得很高的话,也可能到别人,结果反而适得其反。
关于改编。这几本书都是新版,因为旧版基本没读过,所以没法比较。但是对于《文化苦旅》,我虽然对旧版没有多少印象,但还是觉得新版改编的很不好,尤其是作者自我辩解的那些章节,有些自卖自夸的嫌疑,而且还让人感觉言不由衷。我其实不喜欢改编,当然我也没有多少东西可以改编,大概目前能改的只有朋友圈的一些评论和分享了。对于朋友圈,我的理解是刷存在感,也有记录生活点滴和思想变化的作用,当然有些时候也有炫耀的成分。那么,为什么要删除或者改变朋友圈中的内容呢?也许有些人认为以前的看法太幼稚,有些看法不合适,有些东西不适合给某些人看,但是,既然是记录,保存着原始的记录,让以后的自己看到以前和现在的自己存在的状态和想法不也挺好吗?又何必追求思想的一贯呢?以今日的自己否定昨日的自己,以今后的自己否定今日的自己,其实何尝不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呢?
关于知识。我不知道这些写书的人都是怎么读书的,都读了多少书。我自认为这些年也读了些书,而且基本是有时间就会去阅读,涉及的范围不能说很广,却也不算窄了,但是读了很多人,包括余秋雨的书后,总是觉得自己读的书太少,似乎跟文盲也没多大区别。就像这本《行者无疆》中提及的各个,各个艺术作品、文学作品,似乎都没有多深的了解,而余秋雨为什么就能理解那么深呢?在书中,余秋雨倒是有提到到每个城市,都读一些相关的作品,可能他有些文字是临时读到,及时记录下来了,就像我们有时候读书过程中,发现某些文字或者思想比较打动自己,就记录下来,不同的是他记录在自己写的书里,我们记录在笔记本里。也有人说,那些写作的人其实都不读书,只是把书作为参考,为自己的书作工具。不知道这种说法到底准不准确,但如果读新书的时候能看到一些内容而想起以前的作品,然后会心一笑,其实还是个挺不错的体验的。
关于生活。《行者无疆》中余秋雨反复提到欧洲人闲适的生活,与目前中国人的生活状态形成鲜明的对比。中国人真是勤劳的一群人,又真是能吃苦。一代一代的人为了更好地生活,为了下一代辛苦奋斗,然后他的下一代又重复相同的历程,在重复又重复的过程中,忘记了辛苦的目的。当然,这么说也有点绝对了。很多人其实是享受吃苦的过程,或者说奋斗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可能我们觉得生活舒适、家庭美满就是美好的人生,辛苦打拼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和过程,但可能另一些人本身就觉得有挑战的、的人生才是像样的人生,生活的舒适会消磨意志,又或者片刻的安逸是为了更好投入下一场更加激烈的战斗。
其实想法还挺多,只是读的过程中没有记录,一时之间也想不起多少,就凌乱的记录一下,免得过些时日连这些也忘记了。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5/5582.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