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传》读后感_1700字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传》读后感1700字

不是矫情的人,几乎不哭。但是每次读到钱钟书、钱媛和杨绛,鼻头就止不住发酸。著者的文字一般,有时候过于文绉绉地抒情,而且字里行间还有一点网络穿越小说的味道,偶尔会让我觉得有点怪,但是可以看出著者用心搜集了翔实的材料,所以书中的线索连贯、饱满,还原了杨绛一生的大部分,可以说是我迄今为止读过的关于她最详细的传记,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文字的不足。书中每一个细节都是现实发生过的,喜欢杨绛、钱钟书和钱媛的人定会沉浸在这些最琐碎的真实里,被他们的平淡打动。

本书从杨绛的童年谈起,讲家庭的变迁、求学的历程、同钱钟书六十年相濡以沫的爱情,从而描绘了一个博学、睿智、好学、宽容、淡定、坚韧的女子形象。杨绛的百年,经历了战乱的腥风血雨,也有平安的和风细雨,但她宠辱不惊,读杨绛的文字,总是淡淡的,和她的人一样,给人以温暖从容的感觉,并非是伤过无痕,而是她隐藏了伤口,用或幽默或戏谑的口吻轻描淡写一笔带过罢了。可以说,杨绛身上符合中国传统女性绝大部分的美德。在时代的今天,“传统中国妇女”不再是什么荣誉了,女性们要独立,要自强,要有自己的一片天,要和丈夫平等,这绝对符合时代精神。然而,读杨绛的一生,她既做了相夫教子的事,又有自己的兴趣和事,在事业和家庭冲突之时,她选择牺牲自己,让钱钟书好好完成《围城》的创作,若换到现在,或许有人要骂她“思想保守”了吧,但她的一生都是如此践行:以夫为先。我原先一直对这样的态度颇不以为然,然而杨绛证明了家庭和事业可以兼顾,而且还可以做得很好。我想杨绛也是我所知道的学者中最会过日子的一个了,做学问做得有灵气,待人接物又接地气,真难得。

许多人羡慕她和钱钟书的一见钟情和相濡以沫,然而正如钱钟书自己所言,婚姻就像鞋子,只有穿得人自己才知道舒不舒服。上天是公平的,没有人完美无缺。钱在学术上是神一般的存在,但在生活之中犹如几岁的小孩子,都是女儿和杨绛在照顾他,我想绝大多数人的自理能力比钱要好。但是,这样的一对却非常般配,彼此相扶相助,直到白头。

钱广博的学识和语言能力,在我看来真如高山仰止。杨绛相比更为亲和,这里我想提一下她“学习终生”的态度:

四十七岁那年,她着手翻译《堂吉诃德》。为了能更加精准地翻译这部著作,她开始学习西班牙文。历经二十年,《堂吉诃德》终于在一九七八年与广大读者见面。

读过杨绛文章的人都知道,她的文字平和、宁静、乐观、智慧,总是那么自然,平淡却又意味深远,这或许有些先天的因素或家庭的成分,之前读过她的小妹妹杨必的译著《名利场》,语言风格和杨绛颇为相似,一样的流畅自如、地道自然。但不可否认,杨绛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经历去学习,去提升自己文字的能力。不管是青年时期,还是在国外游学的时候,她的自律、学习能力都是不容置疑的,很少有人愿意在四十七八岁的时候再去学一门新语言,也不愿意再去尝试什么陌生的事物,这个年纪,不管对于男人还是女人,似乎都意味着安于以往的成绩,安静地向人生后半段过渡。而她不是,人在哪里,学到哪里,不管年纪和境遇。

好读书是杨绛终身提倡的。她和钱钟书,到一个地方,必须要把当地图书馆里可看的书都读一遍的。别人旅游外出是游山玩水、吃喝玩乐,他们则是泡图书馆,在文字里畅游天地。

在文学方面,杨绛一直认为自己是欠缺的,所以她给自己安排了月度表,按照标上罗列的书一本一本地读下来,还认真地做了笔记,而且在图书馆中她占据了一个固定的位置,一有时间就去,那时图书馆读书的人不是很多,十分清净,想看的书就在手旁,对她来说就像天堂一样。

到英国伦敦出访的时候,杨绛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读书上,专挑在国内没法找到的书,想尽快都看完,免得留遗憾。到了伦敦,便省一切能省之事,只扑进大英博物馆。回国之时,带得最多的也是各种期刊书籍,满载而归。

和钱一样,杨绛也对语言情有独钟:

她经常鼓励年轻人:“多会一门外语,好比多一把金钥匙,每把金钥匙都可以打开一座城门。城里有许多好看好玩的东西,好像一个大乐园。你们如果不懂外语,就会比别人少享受很多东西。”

最后想说,钱杨真是极开明的父母,钱媛过了三十岁才结婚,放在现在,一个三十岁姑娘早就被爸妈催疯了[微笑]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7/27857.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