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静静的顿河(全集)」读书笔记赏析

 

静静的顿河(全集)

作者:米哈依尔·肖洛霍夫

《静静的顿河(全集)》肖洛霍夫的长篇巨著《静静的顿河》问世后约半个世纪以来,对这部作品的争论从未停止过。先是争论作家和作品的属性:肖洛霍夫是哪个阶级的作家,《静静的顿河》是什么性质的作品?等到作家和作品被肯定了,又争论起小说中心人物格里高力的典型性。等到这一中心人物的典型性被认定以后,又争论起这一人物的悲剧实质。而所有争论的悲剧实质,实际上是悲剧成因。可以看出,中心议题的改变,是《静静的顿河》被认识和承认的过程。正确的意见一步步取得胜利。然而,直到今天,仍将着眼点放在悲剧本身及其成因方面,而没有看到作者通过悲剧手段塑造美好形象的主旨,仍说明某些评论者没有足够的胆识接触这部作品的实质。这部作品的实质,这部作品的核心是什么呢?作者肖洛霍夫说得很清楚,就是要表现人的魅力。人的魅力就是人性美和性格美,特别是中心人物格里高力的人性美和性格美。作家说到做到,他在作品中确实非常成功、非常有力地表现了中心人物的人性和性格美。

「静静的顿河(全集)」读书笔记赏析

肖洛霍夫在诺贝尔奖受奖演说中说,“长篇小说最能够使人深刻地认识我们周围广大的现实,而不是叫人把自己的小‘我’想象成世界的中心。”肖洛霍夫因《静静的顿河》获诺贝尔文学奖。《静静的顿河》主人公格里高力,一名哥萨克汉子,继承了哥萨克祖祖辈辈上战场的命运,在动荡不安的时代,战场上刀尖上舔血成了一年中的多数日子,但冲锋陷阵的时日再长,也不是生活应有的常态。相反,战争越长,令人厌恶和痛恨的感觉就日盛。战争总有结束的一天,遭受战争戕害的人们的苦难却不因战争结束而消去无痕。作为一名哥萨克,无论愿意不愿意,格里高力年纪轻轻就受征参加俄德战争,为皇帝上战场,如果站在民族主义立场上,对外战争勉强尚有合理性支持,那么到国内战争的战场上,战争中表现出的种种和丧心病狂,对于格里高力良心未泯的人性,蹂躏到了极致。他参加过红军,但不满于红军滥杀,愤而回乡。回乡后,虽然他并不具有反对红色苏维埃的愿望,但当权者因其旧军官身份对其天然不信任,甚至如临大敌意欲将其作为专政对象,在自身安危面临危险情况下,他选择了加入顿河暴动军。无论历史上的顿河暴动军在政治倾向上与白军的关系如何摇摆选择,格里高力本人不具有向白军靠拢的意愿和行动。在政治上,他更赞成代表贫苦人民利益的苏维埃政权,只是他也清醒地看到这个新政权在具体行为上的不当,而这些不当行为正是新政权无法获得全部民心也包括格里高力认可的原因。格里高力并不是个求全责备,追求完美的人,随局势演变,他明白什么样的选择更符合大多数人利益,他的选择没有局限于小‘我’, 他明白苏维埃政权是符合大众利益的选择,尽管之前红军与他有杀兄之仇,他也见识过红军一些与旧军队和匪徒无异的恶习和暴行,他仍然在暴动后期拒绝投奔白军,选择加入红军,在战场上尽到优秀军人本分,真诚地执行军人的职责。然而老问题再次出现,他因旧军官和暴动军军官的历史,再次遭到怀疑,被清除出红军。这次后果更严重,他退伍回到家乡后,直接面临生命危险,在无路可退的情况下,他被迫离家流浪,流浪途中被动地加入了,有类似遭遇但具有完全不同人格的佛明领导的小股叛军。在已经占据主导地位的红色政权的碾压下,这些小股叛军已经丧失以往的生存空间,无论最初打出如何有理想的旗号,最终沦落为匪已是不争事实。格里高力一家,在绵绵不断的战争中家破人亡,父母,妻子,哥哥,嫂子,女儿,情人纷纷死去,妹妹和年幼的儿子成为他仅存的亲人。妹妹的命运也不令人看好,她嫁了共产党员革命委员会主席米沙,但年轻人的热恋平息后,因米沙政治上的左倾和人性的冷酷,在夫妻间造成的分歧已暴露无疑。格里高力毅然决然回到家乡,等待他的命运是什么不言而喻,那么年幼儿子的命运又将何去何从呢?这不是主人公格里高力一个人的悲剧,是一家人的悲剧,更是有共同命运的一群人的悲剧。肖洛霍夫说,“地球上没有一个民族希望有战争。有一种势力,想把整个整个的民族投入战火。”这种势力从未失势,一个小‘我’在时势洪流中的奋力抗争能堪几个沉浮呢?即使那些貌似暂时得势的人群,何尝不是同样可怜可悲呢?苍天笑,纷纷世上潮,谁负谁胜出天知晓!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2/125.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