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钱钟书逝世,而他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我们仨」读书笔记赏析
这本书,我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什么角度来写读后感。
大概因为在这本书里面,杨绛先生倾注了太多的思念与爱。孤独但柔和的佝偻老人,在古朴的书桌前缓缓书写,夕阳斑斑点点,昏黄的光照进不那么明亮的室内,灰尘在丁达尔效应的光华中轻轻飞舞着。这个画面一直在我脑海里面。
刚开始那驿站传播梦魂让我也懵懵浑浑的,但我大体上能感受到是因为杨绛先生那段时间太过伤痛,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当时自己的精神状态。果真在最后结尾的地方,解开了这个谜,钱锺书先生住院,阿圆住院,自己传递着信息,内心心痛不能自已,仿佛也多么希望那一切是梦,可惜真的不是,所以“家”成了客栈,因为家的灵魂已经飘散而去
温柔的是他们家的家的氛围,我在想很多人会觉得这是家的多美好的打开方式,来歌功颂德,钦羡这样的爱情与家庭。但我不想如此,因为每个家庭都有每个家庭的故事,可能我更多的是对爸爸妈妈的思念和感谢,因为很多教育和生活细节也会映照在自己的记忆细节里面。和爸爸妈妈的亲密,无辈分的打闹和撒娇,爸爸给我讲很多故事很多道理,走到哪里都能降到文化里的故事,妈妈给我孩童般的天真烂漫,对我的无限支持和无限思恋,以及到了50来岁的依赖之情。
说来也好笑,论高考对我最大的影响是什么,其中之一肯定是那年的语文作文,让我们以“书信”为主题写文章,若是我早看了这本书,大概会引用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动吧。我一直相信自己作文觉得分数得有55上下了,不然语文分数到不了那么多,我没写议论文,就平铺直叙了高中和好友通信的故事。现在想来,现代人很多都会对信件有情怀,可鲜少有人去做,但每当看到相关的事情,会莫名生出感动。在看文章正文,写到她们通信的时候,只是觉得很美好,感叹旧时的这种生活习惯真好。当仔仔细细辨认附录里的书信时,实在是那种感动满溢心口,就像有羽毛轻触的那种痒嗖嗖地无法言语的心动感。
其中那打油诗也是风趣,让我笑出声:“若还执己见,大棒叩汝”。还有钱瑗对父亲的体贴:为了父亲能看清,用黑粗笔写信,没墨了,还解释一下说,只能让母亲代劳念给父亲听。
伤痛。我不确定用这个词好不好。我不知道为什么杨绛先生会写这本书,若是我送走了病痛的女儿,继而送走了一生最爱的人的话,我大概都不愿意去书写下来,或者我书写了不愿意那出与人分享。我在想会不会是出版社和各种莫名压力下,杨绛先生写了这本书。后来,我想,可能是这是杨绛先生寻找家的方式之一吧,或许是为了完成女儿未完成的笔触,笔者书写了一生,或许是一种寄托的方式。就如同写日记会让我心安的道理是一致的。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2/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