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虚无的十字架读书笔记 (6)篇

虚无的十字架

作者:东野圭吾

虚无的十字架在线阅读地址

虚无的十字架读书笔记  第(1)篇


三段悲剧故事引发了我观念的转变。爱美被杀,道正和小夜子由家属变成了遗属。遗属与罪犯间的这场官司很简单,就是想让罪犯付出代价——死刑。或许在我们每个人看来这也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这场官司这让我想到了电影素媛,罪犯和律师各种狡辩以免除死刑,而法官即使看的明白心理清楚也不得不按照法律行事。这场官司的最终以罪犯判了死刑而告终,也是因为罪犯嫌麻烦而不上诉。我感到愤怒,他这是什么态度,对生命失去了期盼,是苟活,把生死交给别人。他完全没有意识到爱美的死是自己倒下的滔天大罪,自己给遗属带来了一生悲痛。他从未背上赎罪的十字架。杀人偿命天经地义,这是我对这件事,或是说对所有杀人者的判决。而随着小夜子的死亡引发出来的二十一年前的命案展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动摇了。不断思考死刑的意义,我也说不上来自己到底持着什么态度,对遗属来说死刑意味着自己给失去亲人讨回来的一个公道,可是真的是一种公道吗?只是自己在能看到的范围内的一个终点吧,当走到这个以为是终点的地方可能怅然若失的发现这只是中点,以为自己的所有怨恨都随着罪犯走向坟墓,站在“终点”时才知道,进坟墓的只有罪犯,而自己的怨恨随着罪犯的枪决生彻底被关在心门,再也出不去。死刑对罪犯来说可能是对自己的罪行的一种量罚,也可能是借来结束自己一生的工具。突然觉得死刑似乎也没那么必要了。死刑是法律的条文规定,而这些条文规定又都是具体而明确的,这也决定了法律只能是概论性的,无法对所有的事件做出具体的判决。所以该怎样判决史也,我感到害怕了,不希望这个前半生都背着十字架,后半生也会背着十字架的男人就这样死在法律的条律下。法律是死的,而人是活的,人是有人性的,东野圭吾没有让警察找到婴儿尸体,那么史也不会被判死刑了,我松了一口气。可随后眉毛又紧凑,他的岳父可以为此减刑,我又开始动摇。死刑的标准应该是什么,我想此刻我心里有了自己的判断,这三起悲剧中谁该是死刑谁又不应是。而法律的标准只是概论化的,套到每个事件上。在我看来死刑标准在于人的判断而不是法律的量型,死刑的意义大概就是杀人偿命,我想没有其他。

这本书给了我关于死刑的思考了关于法律思考。不清楚日本的法律是如何规定,我国法律有个20年的追溯期,过了这个期限,没有立案的案件也不成立了,无法判罪而史也和沙织的案件发生在21年前。而杀死小夜子的凶手无论出于什么动机,都回避不了的事实就是他确实杀人了。我不断在想到底该怎么调和法律的概括性和人基于道德的判断之间的矛盾,很遗憾我没有定论。但不可否定的是它推动了思考,可能在不久后,便会有更好的解决。

虚无的十字架读书笔记  第(2)篇


东野圭吾的每本书都在抛出社会性的话题

这次抛出的是:罪与罚。是让犯人听到自己的死刑宣判而感到解脱?还是让他重返自由社会用尽一生赎罪?

更具象去讨论,就是死刑存废的问题。

死刑是刑法上最重的惩罚方式,是背负在罪犯身上的沉重的十字架。刚进入大学时老师就用这个话题来激发过我们的辩思。

当时未入门的我说应该废除死刑,因为人的价值不仅仅是通过道德和法律判断,还可以通过学术、艺术等方面,一个道德沦丧的人可能也是某方面的天才,不能把这个人的可能性彻底葬送了。现在想来这个答案非常幼稚,说服力太弱,甚至是偏题。

其实,废除死刑论中最强烈的意见,就是可能会因为冤假错案造成枉死。另一方面判处死刑这种同态复仇太过简单粗暴,没有给一个更准确更契合案情的惩罚。他们认为,只有真正的感到自己的罪过并赎罪才是真正的十字架,否则哪怕是死刑也毫无意义。

但是没有死刑,怎么才能给罪犯相应的惩罚?很难想象一个残暴到杀人的罪犯,会有多大可能虔诚赎罪、改邪归正,甚至回报社会?

日剧GOLD里面一句话至今印象深刻:即便是遭遇更残酷的环境,很多人也不会去犯罪,不会去伤害、欺骗、抢劫他人,会这么剥夺他人尊严的人,他心琴的弦早就一跟不剩了。

而对于遗族来说,也找不到其他救赎方法了。

事情都有正反两面,谁也得不出完美答案,废除死刑与否在于这个国家的价值取向更侧重于哪方面。普通人对死刑的态度也取决于所处的位置和角度。我也说不出更多了。

除了以上感慨之外,对于书的内容有些疑问,比如爱美的死居然仅仅是一个引子,并没有过多着墨于爱美的案件本身让我有些惊讶,而且,小夜子和爱美离世的日期都刻意写了出来,结果都没有关联,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如果是东野圭吾刻意而为之,我能想到的目的只有两个,一是为混淆读者,增加阅读的推理乐趣,另一是想更突出重点去表达对死刑存废的思考吧。

事实上太多的罪与恶,并不能用法律来进行绝对的批判[得意]

虚无的十字架读书笔记  第(3)篇

每一个看似不经意的行为或微小的决定,都可能对未来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甚至终生都生活在忏悔与赎罪的折磨中。一次偶然的外出,令独自在家的女儿惨遭杀害,痛失爱女的他们无法接受突如其来的悲伤,终身难以逃脱情感上的自责,原本恩爱幸福的家庭也从此天各一方。一段原本青涩美好的恋情,因为冲动无知恐惧,演变成不堪回首的噩梦。从此两不相见,守着彼此的秘密噤若寒蝉,任由喑哑黯然的痛苦,在漫长岁月里无声地蔓延。每个人都害怕受到惩罚,而作恶的初衷往往也并不是要夺人性命。但却为了逃避惩罚,往往做出令自己后悔,也让他人痛苦的事。但为了逃避惩罚而掩埋的罪恶并不会无端消失,却生根发芽最终滋长成了终身背负的十字架,这种精神上的折磨甚至比入狱服刑更加残酷。懦弱的天性总是让人们在关键时刻缺乏直面问题的勇气,屡屡选择逃避或默许,从而错失了从善的良机。对史也和沙织而言,死亡未尝不是一种解脱。幼时的残忍是压在心头的一座大山,沉重到无法喘息。成年后良心的杖责犹如酷刑,一声声击打在他们心上,活着的每一天都如同人间炼狱。每个人都是他人生命中的过客,但在短暂的交集之后,却又于无形之中改变甚至颠覆着他人的生活。罪或许只是短暂一瞬的恶念,罚却可能是纠缠一生的锁链。人性的美与丑,善与恶,并不如想象中那般泾渭分明,而是泥沙俱下的混浊一片。而那被模糊了的界限,往往就是人们痛苦纠结的根源所在 ...

虚无的十字架读书笔记  第(4)篇


《虚无的十字架》整部小说以小夜子的女儿被杀害为引发点,小夜子致力于探寻犯罪处罚案例。作为被害人的家属当然希望犯罪人判死刑得以偿罪,可是背负着真实的十字架也未必让犯罪分子悔改,就像小夜子的女儿就是被一个出狱犯人杀害。中间引出小夜子被杀事件,再引出仁科医生和沙织在二十几年前因为年少无知亲身杀死了一个刚出生的婴儿的事例,这两个事例其实是有很深的内在联系的,仁科因为年少犯下的错,一直背负着虚无的十字架,一直在赎罪,而仁科岳父因为女婿对自己这种还有他女儿那么好,不舍得仁科为此入狱,杀了小夜子,以此来偿还仁科的善意。虽然仁科岳父真的很渣,但是在最后他为仁科做出了“善意”的罪行,不得不说他有感恩的心意,可惜用错方法了!


所以,究竟是真实的十字架还是虚无的十字架能真正让人忏悔呢?

虚无的十字架读书笔记  第(5)篇


小说不长,两三个小时读完足以,但是正是读完之后思想上感受到巨大的拉扯进而引发不断的思考才是这本书的重点吧。很佩服东野圭吾对于书中人物关系的把控。对于犯下杀人罪的犯人,他犯下的罪过注定使受害者家属在接下来的余生承受着外人难以想象的痛苦。死刑和罪犯真挚的忏悔,歉意。到底哪个才是最终该背负的十字架?我认为死刑不能废除,杀人的事实不能因为诚意的悔改和歉意而消隐,如果忏悔有用,那死去的人算什么,留下的遗孀又算什么。如果换做我,我不需要罪犯的悔改和道歉,那种东西可以使时间倒流生命重来么?不能的话那这种东西又有何用,以命抵命也不足以弥补犯下的过错吧。好吧,我承认看完这本书心情很不美丽,脑子里有好几个小人儿在打架。果然看东野圭吾先生的作品是需要时间去调节心态的。各位慎看…

虚无的十字架读书笔记  第(6)篇

蛭川反复入狱,假释,直到最后被判处了死刑都没有一丝对受害人的悔悟。在他面前,死刑确实显得很无力。但这并不能完全否定死刑的威慑力,它是必要的,无论是对遗族还是对社会。

没有完美的法律,也没有完美的审判,立法者和审判者都是人,真正做到完全公正很难,毕竟人心那么不可测。小夜子是带着女儿被杀害的伤痛去维护正义。她站在遗族的立场去看待犯罪者,偏激,愤恨却又无可奈何。她也曾因一味坚守死刑的意义而动摇过。被判处了无期的罪犯在牢狱中真的可以背负着十字架得到救赎吗?失去亲人的遗族在凶手被判处死刑后真的可以得到救赎?故事中给出的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如何让十字架不再虚无,真正的解救赎罪者,解救遗族,我无法回答。但我想仅靠强硬的法律条文和冰冷的监狱是做不到真正的解救人心。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2/315.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