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禅修的指导手册,被译成数种语言在世界各地行销。它强调基本的修持方法并且清晰简明,让所有读者都能立即开始自己练习。然而,这本书关怀的对象并不局限于佛,而是为各种不同信仰的人们建立了庇护所。毕竟,人的呼吸很难归属为任何一种宗教教义。梁文道受其影响走上真正的修行之路。
正念的奇迹读后感 第(1)篇正念的奇迹 一行禅师
◆四圣谛
苦圣谛呢?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愁、叹、苦、忧、恼是苦,怨憎会是苦,爱别离是苦,求不得是苦。总括地说,五取蕴就是苦。
就是贪爱,就是造成不断轮回,为喜乐、欲求所束缚,以及任何情况都不忘寻求快乐的欲望,也就是欲爱、有爱及无有爱
灭圣谛
它是贪爱的完全远离、灭尽、舍离、弃舍、解脱、无染。但比丘们何处根除贪爱,何处熄灭贪爱呢?在身心世界中,有诱人的、令人喜悦的地方,就是可以根除和熄灭贪爱的地方。
什么是导致苦灭的道圣谛呢?那就是八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正见就是知苦、知苦之灭,知导致苦灭之道的知见
正思维就是离欲、不染世乐的思维,也是没有嗔恨、没有暴力的想法。
正语就是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与不绮语。
正业就是不杀、不偷及不淫邪
正命就是圣不以错误的方式营取生活,而以正确的方式经营生活
正精进 下定决心,精进努力、振奋心志、全力以赴地投入防止未生的恶行、不善心的生起;
正念 精勤、正念、正知,就身体观察身体,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欲和忧恼
正定 舍离贪爱、不善之心念,产生离欲之心,伴随着寻和伺并充满喜乐,他进入初禅;寻、伺消失,获得内心平静和专心一致,产生离欲和无寻、无伺之心,充满喜乐,他进入第二禅;喜消失后,他住于平等心,对感受完全正念、正知,并且在身体经验到圣者所说的:“由觉知和平等心所众生的乐”,他进入第三禅;在根除苦乐以及先前的喜忧也消失之后,他因此进入超越苦、乐的第四禅,充满平等心和觉知。比丘们!这就是正定。比丘们这就是导致苦灭之道圣谛。于是他就内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就外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同时就内在、外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因此,他观察诸法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诸法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诸法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诸法!”修成了只有正念与觉照的境界,超越执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圆满四念处
身念处 行者坚持安住观身在身,全然了知他的状况,超越世间所有执著、忧患。行者如此专注于入出息修习四念处的第一念处——身念处。
受念处专注于呼吸,吸气,行者了知“我感到喜悦”;呼气,行者了知“我感到喜悦”;吸气,了知“我感到快乐”;呼气,了知“我感到快乐”;呼气,了知“我心理的活动”;
了知“我正令全身宁静祥和”。行者坚持安住观身在身,全然了知他的状况,超越世间所有执著、忧患。行者如此专注于入出息修习四念处的第二念处——受念处。(三)心念处 当行者专注于呼吸,吸气了知其心;是其心愉悦祥和和集中心念;令心解脱。行者坚持安住观心在心,全然了知他的状况,超越世间所有执著、忧患。诸比丘不修习入出息念则不能得到任何禅定智慧。我正在吸气,同时观察出离。我正在呼气,同时观察出离。行者努力练习。(四)法念处诸比丘!当行者专注于呼吸,照见诸法无常、离染、解脱、出离的本性。行者坚持安住观身在身,全然了知他的状况,超越世间所有之执著、忧患。诸比丘!如此修习入出息念,如此持续不断修习,能令四念处修习圆满。
>> 七觉支
>> 若行者恒坚持观身在身,观受在受,观心在心,观法在法,无分散意,可令念觉支坚固,念觉支坚固故,念觉支能过趋于圆满。若行者住于念(专注,禅定状态)无分散意,能审视心中生起的诸法——心的对象,能令第二觉支——择法觉支生起,趋于圆满。若行者持续,坚持不移观照、审视诸法,无分散意,能令第三觉支——精进觉支生起趋于圆满。若行者精进坚固,沉着住于修习之流,则离欲喜起,能令第四觉支——喜觉支生起趋于圆满。若行者住于喜的状态,无分散意,能令身心轻安,身心轻安则令第五觉支——轻安觉支生起趋于圆满。若行者身心轻安,则心易于达于定境,能令第六觉支——定觉支生起趋于圆满。若行者住于甚深禅定中,能除诸分别,令第七觉支——舍觉支生起趋于圆满。诸比丘!如何广修习七觉支,如何持续不断修习,能令正智解脱完成?行者住寂静除,遵循七觉支之道,观诸法离欲,可令念觉之修习,如是乃至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觉之修习,如此修习七觉支能令正智解脱完成。佛世尊说此经已,诸比丘皆大欢喜。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2/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