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赏析 (6)篇

知行合一王阳明

作者:度阴山

知行合一王阳明在线阅读地址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赏析  第(1)篇

最好的制度,或许是逼人致良知!中国古代盗墓猖獗时,能买得起铲子的人都去盗墓。但都是欢乐少悲伤多,简单而言,就是缘于人性。最初,盗墓者有两个。找到墓门后,一个先下去,把墓里的宝物放进包裹,上面的那个就用绳子把包裹提上去。但经常发生上面的拉绳人抛弃下面的同伙而去的事。于是有人召开全体盗墓者大会,会议规定,以后盗墓,同伙之间必须是亲戚,最好是父子。可是,纵然是父子,也有儿子把老子抛弃在坟墓里的事发生。懂人性的人最后规定:父子二人去盗墓,下去收拾财物的人必须是儿子。这规定出台后,就再也没有把人丢在坟墓里的事发生。乍一看,这是优良的制度设定。但制度设定的背后,其实就是人性:儿子对父亲的爱远不如父亲对儿子的爱,人类所以能繁衍至今,就是因为这种上辈对晚辈的毫不保留的爱。这就是王阳明所说的父亲对儿子致良知。其实,制度的设计者就是让父亲向儿子致他本然的良知。二战期间,美国空军降落伞的合格率为99.9%。从概率来就讲,一千个跳伞的士兵中会有一个因为降落伞不合格而死掉。美国军方要求厂家必须让降落伞合格率达到100%。厂家负责人无可奈何地说,我们真是到极限了,合格率不可能100%。美国军方负责人对他们说,肯定可以100%。这样吧,以后你们送来的降落伞,我从里面随即挑出几个,你们负责人亲自跳伞检测。据说,奇迹出现了,从此,降落伞的合格率达到了100%。你也可以说,这是良好的制度设定。但它背后,仍是人性。人是趋利避害的,与生俱来。你若想他凭良心做事,大道理的作用微乎其微。只要盯准其趋利避害的人性,设计一种方式,他没有别的出路,只能去凭良心做事。1519年,王阳明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朱宸濠当初和中央政府的许多太监勾结,他被平定后,很多太监担心自己的前途,于是怂恿皇帝朱厚照南下,并要朱厚照下圣旨,要他们去取朱宸濠。两个太监跑去王阳明处,要他交出朱宸濠。王阳明对他们说,朱宸濠我是死活都不交的,他虽然被擒,但党羽仍在民间,交给你们,我不放心。太监大闹起来,王阳明安抚他们,先吃饭,吃了饭再说。于是,他们被请到竹楼上,他们一上去,王阳明就命人撤了梯子。无论两个太监在楼上如何喊叫,王阳明充耳不闻。喊叫的累了,两个太监坐在饭桌前歇息。饭桌上没有饭菜,只有一些文件。百无聊赖之下,他们打开文件,才看了一页,就魂不附体。这些文件都是信件,是他们当初写给朱宸濠的,里面自然有阿谀谄媚,甚至有大逆不道的言辞。当他们魂飞魄散差不多时,王阳明走上来,对两人说:二位还要不要朱宸濠了?两个太监面面相觑,王阳明叫来人说道,把这些文件都烧了吧,没有什么用啦。最后,太监没有要朱宸濠,反而对王阳明感激不尽。王阳明对太监,使用的就是逼他去致良知。良知,能分是非、善恶、利害。两个太监面对一大堆信件,自然知道什么是利什么是害。知道了这个,自然就肯致良知了:不要朱宸濠了,只要老命。这是制度设定的正念:如果你不主动致良知,那我就逼着你去致。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赏析  第(2)篇

王阳明的一生光彩夺目,年轻时纵容自己性格去做被人讥笑之事。精神上的艳遇令他早年内心世界放荡不羁;中年时,持重内敛,委曲求全,龙场悟道,创立心学,剿灭贛匪,平定叛乱;晚年时,传播心学,惠及苍生,平定匪患。他创造了很多人不可能创造的人生成绩,散发了很多人不能散发的光辉,他的人生价值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他诠释了完美的人生,在良知的指引下创造泽被世人的人生价值。
心不妄动而能安静,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就能从容不迫,闲暇安适。
良知就是造化的精灵,能生天和地,能造鬼和神,能度一切苦,能化一切哀。总之,只要拥有良知,就能生活在极乐世界。
不要操心你的人生,但要操心你的良知。
人真正的风度是遇到变故遭遇屈辱时,能够如寻常般平静,不辱不怒不惊。
人必须通过做事来磨练自己的心智,磨砺自己的心境,这样面临事情时才不会乱,处理事情才能游刃有余,从容不迫,才能做到“动时心也定”。
好表现的人必是自以为是的人,人生在世,最大的弊病就是好名。
愤怒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愤怒时,身体会分泌毒素,无异于慢性自杀。
按良知的指引去真切的为人处世,并持之以恒,圣贤的境界就在眼前。
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为?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我们要经常实践自己的善意来炼心,把自己的心炼成仁者的心,长此以往我们就会成为伟大的人,孟子说了,仁者无敌。
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圣人行事如明镜,物来则照而已,世间任何事都不要强求。
圣学无妨举业。
荣辱不在人,人自迷,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酒色荣辱都是身外之物,如果心外无物,何尝能为物所迷。
人有建功立业之心没错,但千万不要把这种心当常态。我们应该时刻格自己的心,心如明镜,物来则照,勿刻意追求。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读王阳明,就是读明代历史;读王阳明,就是学心学大智;读王阳明,内心无限钦佩其文治武功;读王阳明,无限感怀我大中华人才辈出,文化灿烂。嗟乎,所谓读史生爱国心,该是如此。套用孙涛的口头禅:我骄傲!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赏析  第(3)篇


本书基本上是用王阳明自己创建的心学来解构他本人的一生――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因为他说了“古今中外人性都是一样的”,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悟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王阳明》是从知行合一的角度呈现王阳明传奇人生的一本传记: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率文吏弱卒,荡平了江西数十年巨寇;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以几封书信,一场火攻,三十五天内平定了宁王之乱;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从根本上扫清了困扰明政府多年的江西部族匪患。从而得出的结论应该就是我f们每个人都需要的生存“天理”。所以,即使500多年后的今天,也在不同场合提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不愧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这一点在本文的最后一章节中,他与的一些对话中完全能感受到他的魅力所在。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赏析  第(4)篇

在看《传习录》,十分晦涩,所以来看看解读王阳明的书。心无外物↘︎知行合一↘︎致良知万物一体,因为万物本在心中,故心无外物。由于世间万物都是有联系的,所有被感知的事情都反应在我们心中,所以遵循“致良知”的理念,保持心地纯良,做事听从良心de直觉是最佳选择。古往今来做成功的人并不一定是最努力的人,冥冥之中何为导向,王阳明从人生前三十五年的迷惘中顿悟出是“良知”,从此开启了他的“封圣贤”之路。所谓“知行合一”,意为知跟行应该是一个整体,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果。最易懂的例子是“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喜欢美色(好好色)、讨厌恶臭(恶恶臭)。看到美色,是“知”,喜欢上美色,是“行”;闻到恶臭,是“知”,讨厌恶臭,是“行”。正常人永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看到一位美女后,先思考一下,我要不要喜欢她呢?闻到臭狗屎的味道后,先思考一下,我要不要厌恶它呢?这里是将知,变成一种本能。烙印在我们的潜意识中,与“良知”一起指导我们的思想。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赏析  第(5)篇

看了第二遍了。第一遍看完也许只是解了概念,就是“知行合一”的“知”是“良知”,还有一句话“心即理,事上练”。读完第二遍,“心”告诉我,第一遍并没有真正感悟多少!这次试着认真听听自己的心,才感到自己浪费了很多时间,顺了“私欲”而做了很多违背“良知”的事——“心”说不要睡懒觉,可就是赖床了;“心”说要去锻炼,可就是动不起来或坚持不久;“心”说对小孩子要有耐心,但就是会发脾气;“心”说坐姿要正,但坐到沙发就是一副葛优躺;“心”说不要废话太多,可就还是写了这么多字…“心”很明确的告诉了自己太多的是非道德,但就是被这些情绪、喜好给左右了!如果“心”告诉我什么,我就去做什么,不就能锻造一个更好的自己吗!原来“心”如此的圣灵,真的还需要去外面求索吗!上帝、佛祖无非也是教人向善,听“心”声,“知行合一”,“致良知”,自己不就是自己的上帝、佛祖吗!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赏析  第(6)篇

终于读完此书,学习了很多很多!


总结如下:

1.王阳明的心学与众不同,琢磨不透但却又实用

2.心学中的善恶没有绝对,只要按照良知来做就是善,否则就是恶

3.普通人需要做两件事情来成为圣人,第一,要从内去提高自己的良知,让他不被蒙蔽,第二,从外去练自己的良知,让他发挥作用,也就是格物

4.按照王阳明的观点,应该是人之初性本善

5.最重要的一点,知行合一!!!知即是良知,行即是行动!

作者中间讲了一堆无关的内容,有点跑题了。。可能是一时思绪无法停止吧。我也不高妄加批判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2/56.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