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刀锋读书赏析 (6)篇

刀锋

作者: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刀锋在线阅读地址

刀锋读书赏析  第(1)篇

捱过刀锋“刀锋?”其实我没完全懂。只是觉得《刀锋》写的很好,就重新回味了一遍,我的理解是:每个实现了理想的人,都必须经历一种捱过刀锋似的痛苦。也许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人生,其中有意识的追求更是各不相同。《刀锋》里的人正是你和我,每一个都在追求自己最在意的东西。我想说说拉里、艾略特和伊莎贝尔,还有苏珊。拉里在乎的是精神世界的纯粹,所以他一直在苦苦追寻、探索人生的意义。为此,他不惜舍掉触手可及的富贵荣华以及美满甜蜜的爱情,甘愿做一个被外界误认作的好吃懒做,不求上进,不可理喻的颓废青年。可是,对于那些不友善甚至是恶毒的外界舆论,他丝毫不以为意。为了心中的纯粹,他执着而疯狂:坐着轮船,不远万里从美国漂泊到到巴黎的索邦大学里旁听(去巴黎应该有更快乐的事情呢,是吧?);对知识的渴望让他能一天读八到十个小时的书(估计像我这样看下去眼会瞎),念过了法国几乎所有的重要文学作品;为了能看懂原文书籍,学习了各种语言、方言(这么溜,该学相声)。伊莎贝尔知晓了拉里的巴黎生活后,就批评他在做的事情没什么用途,拉里的回答是:“可能不实用,也可能很实用,但是非常有趣。你真的很难想象,读懂《奥德赛》的原文有多么令人兴奋,仿佛只要踮起脚尖,伸出手来,就能碰到天上的星星。”这句话可真让我印象深刻,且大有感触:有些事情,之于你则尽可弃之如敝履而不星点可惜,于他则可能梦寐以求心心念念呢。拉里经过两年的巴黎生活后最终和伊莎贝尔中断了婚约,然后彻底的“放飞”了自我。接着,他做过煤矿工人、修理工、农民、去德国研究教、到过中国,最后到了印度被佛教所吸引,跟随瑜伽行者做了信徒,并在哪里找到了他所认为的“终极真理”。拉里完成了他想要的纯粹。相比拉里那种天光云影的超脱形象,艾略特与伊莎贝尔就世俗的多了,也是我最羡慕和追求的一种人生状态(捂脸)。艾略特,伊莎贝尔的舅舅,一个圆滑世故,深谙人情世故,把交际当做人生追求的最高理想。有人不喜欢他,感觉他是一个爱慕荣华富贵,趋炎附势虚伪的人,但是我一向对他优秀的外交能力、幽默的谈吐,前卫的眼光有着崇拜之情,况且毛姆多次强调他本性善良、乐善好施,这正是这个人可爱之处。伊莎贝尔是个单纯可爱,有着迷人外表和高贵典雅气质的姑娘,她爱拉里,可是她知道爱情并不一定是婚姻,她认为物质是生活的基础,她看重物质但并没有被物质所控制,这也就是我们后来看到的她老公破产,她并没有嫌弃并一直守候在他身边直到生活又慢慢步入正轨。想必,伊莎贝儿最高的理想就是有物质保障儿女双全的幸福家庭。艾略特与伊莎贝儿的世俗才能彰显出拉里的崇高。但是他们又是是那么真实又不失可爱的人。最后一个人-苏珊,虽然在文中的篇幅不大,但我认为这个人物是最能扣住主题的了。由最初印象这不就是一个到难道这是一个有原则、有想法、有追求的女人到最后成为上流人士亚希尔的妻子;一个可以在迈尔海姆艺术廊办个人画展的女文青;一个在拉斐尔海边有自己一栋别墅的有产阶级女士。这简直就是一部关于苏珊在追求最高理想,自我完善的成功史。本书最让我们深入思考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我们应该不顾一切勇往直前捱过自己的刀锋过自己心中所想的生活还是在墨守成规的世界中过着最保险最中庸的生活。我希望,不管是哪种生活,都希望那种生活最终就是你所追求的。最终每个人都能在追求最高理想的路上实现自我的完善,捱过那个属于你的刀锋!

刀锋读书赏析  第(2)篇


毛姆的书真是越读越好玩,第一次读毛姆的书《月亮与六便士》,初读时你对书中的人物并没有多少感觉,但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开展你会发现这个人物越来越生动,越来越有意思。《月亮与六便士》以高更为原形但却在此基础上创造了一个属于文学的经典人物斯朱兰,这个人与世俗格格不入,追求自己的理想,不在意世俗意见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画出自己最想要的画。

第二次读毛姆的书《刀锋》,刚开始并没有被书中所出现的人物所吸引,但是接下来一个个出场的人物,各有各的特色,人生百态,各有各的活法。毛姆在书中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讲述这一个个人的故事,给予他们包容与理解,并没有对他们进行贬低和批评。这我看了很舒服,毕竟谁都有谁的活法,我们应给予别人尊重,而不是把自己自以为是的想法和观念强加于别人身上。

游走于各个宴会的艾略特,喜欢欧洲上流社会的交际,一生都在参加宴会,和那么多的亲王、公爵、伯爵在一起吃喝玩乐,可是濒死之前都不愿再邀请他参加任何一场宴会,死之后更是不会有人记得他。现在看来当初所做的有什么意义,可悲吗?不是当事人谁又懂。我向来赞成“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从来不妄自揣测别人的想法和生活。或许自己不喜欢,但会给予别人尊重。

伊莎贝尔,一个喜欢物质注重实际的女人,可以忍受没有爱情的婚姻,但必须有最舒适的生活。她喜欢自己的丈夫格雷,和他在一起很快乐;但也念念不忘莱雷,那个一直追求自己想要的宁愿放弃与她结婚的男人。说她活得不幸福?这绝对是错的。她瘦削、文静、优雅、美丽,有爱自己的丈夫和可爱懂事的孩子,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虽然我不理解她的追求,但她应该是幸福的吧!

莱雷,这是我很喜欢的一个人。虽然他看起来不务正业,一直在追求着别人看起来虚无缥缈的东西,但是他的生活方式却是我一直想要的。我也在寻找着,寻找我活着的意义和乐趣,寻找着可以让我活着快乐的信仰,一直寻找,但是还是没有找到。但是书里的莱雷最后应该是找到了吧,他在读过那么多的书,去过很多地方,认识很多人之后应该明白了自己最想要的生活方式。他说他要平静地生活,有耐心地生活,有同情心地生活,无私地生活,节欲地生活,很理想的生活,他可以抛下一切就这样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想想就很快乐呀。他不想升官发财,无意于功名,任何出头露面的事情他都深恶痛绝,我也一样。他可以心满意足地过着自己所选择的生活,我想我也可以,可以不在意那些生活琐碎功名利禄和一些大多数人认为的成功,我想活得快乐些,轻松些。人生不过短短数十年,我是个懒人,不想让自己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说自己不喜欢的话和不喜欢的人相处,活得轻松自由些,做个普通人就好。仍会继续寻找我的人生意义……

好读书,不求甚解,读书感想随便一写,随意而发,只是个人想法而已。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喜欢读书,看别人其实读得是自己。

刀锋读书赏析  第(3)篇

毛姆总是能把一个普通人描绘的那么深刻。刀锋这本书和月亮与六便士有异曲同工之妙。月亮与六便士里的特里克兰德,一位追求艺术的画家,为了自己作画的梦想和信念不管不顾自己的幸福家庭,放弃很好的工作,抛弃所有之身去巴黎,后来到一个孤岛上,和一个土著女子同居,在这里终于创造出一副又一副杰作,在染上麻风病双目失明后,仍然坚持作画,画出了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他死之前,告诉那个女子要把他的这幅著作付之一炬。他一心追求自我,秉持着心里梦想的花火,宁愿抬头看月亮也不愿低头捡起那六便士。刀锋里的男主人公拉里和他很像。拉里曾是一名战时的飞行员,一次执行任务时,他的好战友为了救他牺牲了性命。从此后,拉里变觉得应该去追寻自己内心世界,顺从自己地活着,努力追求自我。而不是浑浑噩噩,和特略里一样世俗,浮华,永远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内心世界永远充斥着虚荣和浮夸。文中很多讲到宗教,可能各方面阅历以及知识面都不广,有些实在难以理解,但是拉里追求自我的过程却和宗教离不开的,他曾到印度拜访所谓的圣人,也声称在那里收获颇丰,生活愉悦。拉里疯狂爱看书,他说可能在读书的过程中会找到自己一直追求的东西,而他也有一个作家的身份。就是在这样不断学习,不断前进的过程与真实的自己不断融合。他居无定所,没有固定经济来源,说走就走,流浪四方。拉里正是过着这样被多数人嗤之以鼻的生活,而他认为这样是快乐的。他和伊莎贝尔相爱,伊莎贝尔认为作为一个男人还有一份固定的工作,虽然伊莎贝尔一心爱着拉里,可最后还是嫁给了另外一个母亲和舅舅都认为更合适的人。一个追求自我和自由,一个衷心于稳定和上流社会的高品质生活。谁都没有错,只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而已,他们都很倔强,都想对方牺牲成全自己,可是他们的性格是注定不可能走到一起的。拉里最后和苏菲结婚,苏菲是怎样的人,喝酒吸毒和不同的男人睡觉,在伊莎贝尔眼中,苏菲就是人类的垃圾。可是拉里最后还是要和她结婚,我想除了大概的救赎,更多的是他们是相同的人。在自己人生的道路上随心所欲,不为世俗困住,活得就像一阵风。如果不是伊莎贝尔的诡计间接害死了苏菲,大概结局会是圆满的,而毛姆好像喜欢制造遗憾,就像月亮与六便士里的画家最后也是死去的结局。拉里最后去了哪里?是像他说的那样回到美国开始工作,还是继续游浪,抑或着离开人世,无人得知。但是拉里就是一个普通人,和你我一样,而幸福的意义在于什么呢,并不是说所有人都的学习拉里这样去生活,而是在遵纪守法等一系列外界条件下去遵从自己的心,救赎也好,追求自我也好,喜欢花也好,喜欢钻石也罢,能让你坚定地活下去的生活就是幸福的真谛。是没有人能做到真正的随心所欲无所顾忌地生活的。刀锋的扉页写到,一把刀的锋刃很不容易越过,因此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拉里和苏菲完全印证。

刀锋读书赏析  第(4)篇

之所以读刀锋是因为曾经看到一句话“刀锋的主角是以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为原型而写的。”抱着好奇,把这本书列入了读书清单。搁在书架好久了,也没翻起。也是最近读西方哲学简史渐觉枯燥(大概是太缺乏历史背景知识),才开始读他。不得不承认,自己一开始实在是对毛姆笔下的拉里钦佩不已,他和实用主义伊莎贝尔和物欲主义艾略特不同。置物欲于身外,一心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洞察力十分强大。我执着于拉里的踪迹,最后却在拉里的这条线中陷入了迷雾。我迫切想知道拉里寻找的终极答案,结果到了第577页,只看到看到毛姆为艾略特、苏姗、苏菲以及伊莎贝尔描绘的美满人生结局。有着千奇百怪的人生观,也都忠于内心,过着自己的人生,相比拉里,我反而觉得他们的烟火味更可爱。看到最后,我没有找到内心满意的答案,略觉不畅,所幸能怀着心中疑问,继续在刀锋之上前行。引用原文两段话作为第一次刀锋读书笔记的结尾:“For men and women are not only themselves; they are also the region in which they were born, the city apartment or the farm in which they learnt to walk, the games they played as children, the tales they overheard, the food they ate, the schools they attended, the sports they followed, the poets they read and the God they believed in. It is all these things that have made them what they are, and these are the things that you can’t come to know by hearsay, you can only know them if you have lived them. You can only know them if you are them.”“绝对不要离世而居,而是要在俗世里生活,享受世上万物,探索其中神性。如果那些狂喜的时刻确实就是梵我合一,并且如同他们所说,只要了结今生业报,就不会再入轮回,我会大感惶恐,因为我想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投胎转世,也愿意接受形形的人生,不怕任何忧伤痛苦。唯有一个又一个的人生体验,才能满足我的渴望、活力与好奇心。”———“悟道之途艰辛困难,如同跨越锋利的剃刀。”

刀锋读书赏析  第(5)篇


拉里,大抵也是一种信仰。这本书比起《月亮和六个便士》深度广度有了质的改变。老年的毛姆追求是成熟的不同人群的心理。没有好与坏,只是不同人,都有着自己追求,财富也好,地位也好,自由也好,没有谁对谁错。可是他依然喜欢一个内心完全自由的人。不受任何外界干扰,有着自己独特性。就像成熟后的拉里:他没有抱负且淡泊名利,出名只会让他倒尽胃口,因此可能满足于过自己选择的生活,忠于自己。他为人太过谦虚,不愿当别人的榜样。不过他也许认为,终究会有某些人受他吸引前来,宛如飞蛾扑火,共享那温暖又带着光亮的信念,相信人生最大的满足在于精神生活。他也许觉得,只要无我和无求,在自我实现的道路上踽踽独行,贡献也不亚于著书立说或教诲世人。

刀锋读书赏析  第(6)篇

仔细想了想,伊莎贝尔并不是那么爱拉里,她只是自以为自己爱他。她爱的始终都是自己。如果她真的很爱拉里,应该会愿意跟他一起去闲逛寻找意义的吧,但那样的话,他们必须没有孩子才能行。她故意让拉里没有娶到别人,更是她的自私,她以为是为拉里好,其实只是不能接受他去爱别人,但拉里早就不爱她了。好像他不去爱别人就能永远属于她一样。有人说毛姆的小说都是一个套路,看多了就视觉疲劳了,但毛姆讲的故事都让人想到很多东西,我们能从他笔下的人物里看到自己的影子,也能看到他人的影子。时代变了,但别忘了,人性进化的很慢很慢,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的社会标准,和中国当今的社会对男人的道德要求又有什么不同呢?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2/599.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