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加缪
局外人在线阅读地址
局外人读书笔记500字 1000字 第(1)篇
读完《局外人》之后,个人对所谓的存在主义、虚无主义并无什么感觉,感受最多的是并不讨厌默尔索这个主人公,对于最后他被判死刑,这应该是情理之中、法理之中的事情。在此,小说的结尾部分,被很多人拿出来阐释过,着重点不在于默尔索被判死刑,而在于他为何会被判死刑,个人觉得原因就是默尔索杀了人,然而他的罪行却被放大到毫无人性,其原因就是默尔索在母亲葬礼上没有留下眼泪,喝了牛奶咖啡等等。是的,对于审判环节,我也有这样的疑问,感觉作者是在故意反讽,以至于一个杀人凶手被不被读者们憎恨。但是,《局外人》给我感觉最为深刻的不是在审判阶段,而是前面的铺垫。“默尔索”式的冷漠,是一种不去理睬,而不是不作为,他是根本就不去观看或了解什么,直接漠视。而鲁迅笔下的冷漠者们,是“看客”,是完全地不作为,这才是更恐怖的,好不好。所以,我不太讨厌默尔索,虽然也谈不上喜欢,只是觉得有点无辜,的确,他被判死刑是毫无疑问的,我也觉得他应该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而不是被许多无来由,毫无逻辑的名头给否定。“看客”类的冷漠者,是局内人的冷漠者,他们看似关心身边发生的种种大小事,什么国家大事、娱乐新闻和身边人的小八卦,其实在其内心就是当做一种消遣,过了消遣的意义就抛之脑后,之前的振振有词、冗长分析全化为泡沫。而“默尔索”式的冷漠,是局外人的冷漠,是体制外的冷漠,是那种比想要虚情假意和周围人做一样的事情,又不是自己内心想要做一个与其他人不同的标新立异的形象。后者那种形象是很容易被人看出来的,大家不揭穿只是笑笑,那是因为大家明白所谓“标新立异”的人,其实是因为他们深深地被陷在体制之内。而前者不受体制约束的人,是其他人所无法容忍的。例如,在大家认为应该悲伤哭泣的时候,默尔索却十分地平静,在大家认为应该畏惧的时候,默尔索却十分地冷静。在大家觉得应该兴奋并且有所期待的时候,默尔索却不以为然。但是,好奇怪啊,这不是人们所追求的不以物喜、不以物悲吗?真的很不懂,所谓的人,特别是体制内的人。之所以,老师说她教的学生中,很多人有这样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来自“默尔索”式的冷漠,大概就是因为未踏进真实社会的大学生们,许多还是属于体制之外吧。我似乎可以理解他们,理解默尔索,理解来自体制外的冷漠。并未看透,并未看懂,却也不愿再去了解那些我所不愿了解的人或事,感觉体制之内的人活得好累,是内心劳累的累。也许不是,他们不会觉得累,是乐此不疲吧。对于大学生的“默尔索”式冷漠,更多的是还多了一层迷茫,其根源是他们知道,头脑清楚的了解他们无法逃脱这社会的体制,大学是象牙塔,多多少少让他们活在了自己的世界中,并且几乎不受社会体制所干扰,因此大学是一片圣地啊。然而,对于快要离校的大学生而言,失去了象牙塔的保护,就像默尔索走上了法庭,被体制之内的人,用他们的世界观来审判自己。最后,我想得最多的是,默尔索绝非是一个内心淡漠的人,他爱着自己的母亲,如同大家一样。“没有人,在这个世上没有人有任何权利为她哭泣。我也是一样,准备把一切再重新过一遍。好像刚才那巨大的愤怒清洗了我精神上的痛苦,也使我失去希望,面对着充满指示和星星的夜空,我第一次向这个世界的动人的冷漠敞开了心扉。我感到这个世界如此像我,确实,非常亲切,我认为我曾经幸福过,现在也是幸福的,将来也会幸福的。为了让一切都做得完善,也为了让我不感到孤单,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能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叫喊声。”在小说的结尾,他似乎要告诉我们什么,告诉体制之内的人什么。理解与否都是无关紧要的了,默尔索式幸福的,曾经幸福过,现在也是幸福的,将来也会幸福的。
局外人读书笔记500字 1000字 第(2)篇
加缪成为加缪的代表作,短小,但是足够精悍。「局外人」这个角色其实就是在写「虚无主义」和「绝望精神」,这个人从生到死,始终都是冷漠的绝望者姿态。对母亲、对爱人、对朋友、对法官、对自己、对罪刑,他始终都是这样的。但他也曾有过动容,他对女友玛丽产生过结婚的冲动,产生过爱情的感觉。在被审判的那一刻,他对自己的生活也有过重新开始的渴望,求生欲望的本能也有所体现,但他最终安然接受了世人的选择,因为他格格不入,他是「局外人」。加缪写这个故事的时候,刚刚搬到伦敦,孤独无依,所以这个故事也有译成「异乡人」的。对于一个绝望者而言,没有宗教归属,没有情感寄托,没有世俗价值的牵绊,可能所处的这个人间世界就是异乡吧。至今60多年过去了,半个世纪的故事,在当今仍然比比皆是。这个故事有同于《套子里的人》,在人主社会里,价值取向永远是有主流之说的,所以同化严重,几乎少有自我可言。做轻松的「局外人」 ,那就一定要饱尝局外的艰辛,被强行隔绝在局外,也必然会遭到局内的冷眼相对。LIEUX COMMUNS,公众场所的文学流里「局外人」永远会有一席之地的。而随着公众场所里的人群和流系的包容性发展,总有一天这个「局」的边线会越来越大,那在局外的人就会越来越少,这是趋势,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活法的权利。李健在看了加缪的「异乡人」后,也写了首歌叫「异乡人」。同样孤独,同样有过绝望,伟大的作品永远需要这种绝望。孤独导致幻想,幻想产生创作。披星戴月地奔波只为一扇窗当你迷失在路上能够看见那灯光不知不觉把他乡当做了故乡只是偶尔难过时不经意遥望远方
局外人读书笔记500字 1000字 第(3)篇
按法律来说,主人公莫尔索是无罪的,利用他对于日常事务的冷淡态度来控告他有罪,是驴唇不对马嘴的,是不合逻辑的,也说明了当时法制依旧有所缺陷。就道德方面而言,莫尔索依旧是无罪的。虽然检察官控告他在母亲葬礼上没有哭、抽了烟还喝了咖啡牛奶,事后第二天还立刻与别人约会,“搞不正当关系”,但这并不代表他不具备常人的道德观,只能说他与普罗大众对于情感的展现是不同的。他的表现,与那个时代的人格格不入,他是超前的,他更倾向于现代人的感情表现。小说全篇并没有详细地展现莫尔索的感受,相反,加缪刻意地减少对于莫尔索内心情感的描写,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比较闷骚的人。一个比较理智的、对日常事务表现比较冷淡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他的行为不被旁人所理解;在法庭上,他的说话权利被剥夺——明明是最了解具体状况的当事人,在法庭上又不能随便说话,只由得辩护律师自以为是地帮自己辩护代言。一位内心深处相信当事人有罪的辩护律师,其所辩护的内容具有说服力吗?莫尔索这一场审判,本来就没有胜算。在辩护律师、检察官与法官等在法庭中围观的一众人中,除了莫尔索的朋友与爱人,大家都相信他有罪,且罪大恶极、罪不可赦。他有话不能说,这使得他从事件的核心人物转为这场审判的局外人,虽然审判后给予他说话的机会,但木已成舟,他再说什么也无法改变民众心中认为他有罪的想法,于是他选择什么也不说。
局外人读书笔记500字 1000字 第(4)篇
萨特曾说,上帝死了!在加缪这里也有体现。他更多的是说一种超越世俗世界观念的一种生存状态。不在乎,无所谓╮(╯_╰)╭!对于亲情,作为一个普通人,面对亲人死亡所表现的情感一定是悲痛的,禁欲的,可是外面所表现的情感在激烈也表达不了当事人真实的感情。可是世俗却偏偏在乎,偏偏会评价。超然的活,恰如庄子在妻子死后,击剑而乐是一样的!但很多时候被固定思维模式束缚,被世俗共识所牵引,我们活的渐渐不是自己,而是别人眼中的自己。其实主人公一直都活在自我感受中,他可以什么都不在乎,但他在乎自己的感受。即使别人都不喜欢雷蒙,但他感受到雷蒙的善良友好,所以愿意和他做朋友,只是因为母亲葬礼当天天气太热,所以他并没有表现有多悲痛。疲倦和燥热已然让他不舒服,所以他后来做了许多取悦自己的事情,可是到了后来却成为他杀人取证的荒谬一环。所以,加缪或许在里面立下了那个世纪,和对于自己的创新意义的里程碑。但对于关注自我,解放自我,寻找超然的生存状态,和揭示不健康的生存状态都做出了一定贡献。那对于活着,我们更关注的是自我。对于事理,我们更关注的应该是事理本身,而不该相信偏见误解。所以对于人与事来说,感性的是,我们需要解除刻板效应,理性的是,我们要看清问题本身。
局外人读书笔记500字 1000字 第(5)篇
在社会之中扮演一个角色,深情并茂地演着,像法庭上的除默尔索以外的人一样,像虚假的神捕一样,说着可能自己都被蒙蔽的假话,我们在剧中希望角色发挥得淋漓尽致,然后我们得到了一个也是演着的好像是奖励的东西,它们可能是法庭上所有人的握手,对视,掌声,可能是一种虚假的短暂的曝光度。我们都好像处在这样一种虚妄的现实中,而我们又好像给了它一些粉饰,将我们的演出解释为适应社会,定义为追求更好的生活?
还有一个点就是,提到的社会批判性。我们社会机器,国家机器如何运转,个人是很难深入了解更别说改变些什么,可是这个机制的作用又让我们被安排的生活明明白白!可能那些高层也是在演着自己的角色,满足着声望……大概最后也是一样要死吧,和几千几万年的人类一样,循环往复。
6月,崔永元对抗以冯小刚和范冰冰为首的娱乐圈偷税之事,最后会不会也就这样被水军们转移,被主角们藏起来?这会已经没消息了,可是这一切又与我的生活有多大的影响呢?社会法律制度是可以透明的,难的是要变透明的路上,面对着无数的欲望,甚至是主角们的欲望!!
局外人读书笔记500字 1000字 第(6)篇
主人公莫尔索是个冷淡、无害、随性的普通人,似乎对周围的一切都无所谓。然而,他对周围的很多事物有着细微的观察,他对周围的喧嚣乐于旁观。母亲的去世在他看来是生老病死的必然结局,而终老于养老院已经是对母亲最佳的选择。
在偶然成为杀人犯后,他很快就对自己的处境表现得很坦然,与他淡然的性格如出一辙。法庭辩论开始前,以他自己对外界的理解,好像这只是一个流程,而他也自认为有罪,并且做好了接受惩罚的准备。但很快他就发现,人们对杀人事件本身并没有太多关注,而是将更多目光集中于对他个人品质的质疑,进而得出他杀人并不偶然而是蓄谋已久的结论,而支持这一推论成立的唯一原因就是他在母亲葬礼没有哭。
道德绑架了舆论,舆论绑架了司法公正。道德标准并没有充分考虑事件本身,仅是从外在的表象做出臆断,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当今的网络暴力。
学会尊重个体的差异,理性冷静的分析舆论事件,以事实证据为基准的司法公正,我想这是作者对我们的启示。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2/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