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千阳》被称为女性版《追风筝的人》,胡塞尼再次以阿富汗战乱为背景,时空跨越三十年,用细腻感人的笔触描绘了阿富汗旧制度于新时代下苦苦挣扎的妇女,她们所怀抱的希望、爱情、梦想与所有的失落。私生女玛丽雅姆在父亲的宅院门口苦苦守候,回到家却看到因绝望而上吊自杀的母亲。那天是她十五岁的生日,而童年嘎然而止。玛丽雅姆随后由父亲安排远嫁喀布尔四十多岁的鞋匠拉希德,几经流产,终因无法生子而长期生活在家暴阴影之下。
灿烂千阳读后感 第(1)篇灿烂千阳
去年年底读了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很喜欢作者的叙述方式,人物描写也很细腻,也从这本书了解了一些阿富汗的历史和文化。很多书友推荐这本灿烂千阳,谢谢大家的推荐,又是一本很喜欢的小说。感谢能够读到胡赛尼的文字,又是一本读了开头就停不下来想要赶快读完的小说。
【下面有剧透】
开始读了这本书的简介,已经知道接下来会是一个悲剧的故事。托尔斯泰说:“幸福的人都是相同的,而不幸的人却各有各的不幸。” 即使读了简介,知道是悲剧故事,也完全猜不到结局!因为我们相比之下太幸福了,生活成长在和平的年代和国度,一个相对自由又文明的国度!
小说一共分为四部,前两部分别写了两个女人玛丽雅姆和莱拉的前半生,看似没什么交集的两个女,被命运捉弄着,在第三部有了交叉和联系。第四部意想不到的结尾让人感动!
一夫多妻制是阿富汗有钱有势的人的特权。扎里勒家里已经有三个妻子了,还要玷污女仆娜娜,然后娜娜怀了私生女玛丽雅姆。犯了错又怕名声受损不愿意承担责任,扎里勒把娜娜和还没出生的玛丽雅姆安排在郊外的泥屋中,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日子。
“就像指南针总是指向北方一样,男人怪罪的手指总是指向女人。”当时的社会环境,女人是没有地位的,怀了私生女的娜娜更是没有容身之地。所以她不满于命运的不公,又没有能力反抗现状,只能住在泥屋里接受扎里勒的安排。无论怎样孩子都是无辜的,是无罪的。可怜的小女孩玛丽雅姆和妈妈在泥屋相依为命,却要遭受妈妈的言语伤害。娜娜本身就是一个悲剧,更可悲的是她将自己的不幸强加于女儿身上。娜娜总是提醒女儿她就是一个没人看得起的小哈拉米(私生子),一直说着爸爸的坏话,经常谩骂扎里勒的家人。
每周四是玛丽雅姆最开心的日子,因为只有在这一天,她可以和爸爸相处半日。扎里勒为了心中那一点点歉意,每周四来看望这对被抛弃的母女。经常给小女儿带来小礼物,讲城里的故事,说他有一个电影院,小孩子们去那里看电影吃冰淇淋,却不肯带着玛丽雅姆进城去体验。玛丽雅姆15岁的生日愿望是爸爸带着她去电影院看正在放映的《木偶奇遇记》,吃着冰淇淋和她的另外10个兄弟姐妹一起开心的度过愉快的一天。爸爸犹豫的答应了,当天却没有出现。小女孩想要进城去找爸爸,妈妈却威胁她说离开她她将失去一切。小女孩还是离开了泥屋,那是15年来她走过最远的路。在爸爸家的大门前等了一夜,当看到爸爸就在楼上的时候,小女孩最后的一点点希望都破灭了。一夜未归的小女孩带着失望回到家里,看到的却是妈妈上吊自杀。这样的家庭、这样的环境,注定了悲剧的发生。娜娜选择自杀,给小女孩带来一辈子的阴影。
爸爸无奈将玛丽雅姆接回家,家里的其他三个女人却容不下她。15岁的玛丽雅姆被迫嫁给了40多岁的拉希德。离开了故土,开始了新的生活。孤独恐惧占据了玛丽雅姆的内心,失去一切的她没有反抗,只能接受安排,就像妈妈那样接受命运的安排。怀孕的玛丽雅姆第一次感受到了幸福,丈夫带她去逛街,百般呵护,给她买冰淇淋,那是小时候爸爸讲过的冰淇淋,直到嫁人才第一次吃到。本以为怀孕是一个转折点,从此有了自己的亲人,有了自己的幸福。然而流产带走了玛丽雅姆一切的美好愿望。15岁到19岁,应该是女孩子最美丽的年华,在父母的呵护下,备受宠爱的长大,然而玛丽雅姆却遇到了这样一位渣男丈夫,经常的辱骂毒打,同时经历了7次流产。为什么命运如此不公?真主为什么不能保佑玛丽雅姆呢?
玛丽雅姆的故事暂时告一段落,作者开始介绍玛丽雅姆的邻居家出生了一个小女孩叫莱拉,这是这本书的第二女主角。一个幸福的家庭,有爸爸妈妈两个哥哥和小莱拉。小莱拉还有一个青梅竹马的小男朋友塔里克。
随着两个哥哥参加战斗牺牲,妈妈终日郁郁寡欢,这个幸福家庭破灭了。战火蔓延,塔里克要和父母离开家乡,逃离到国外。他苦苦哀求莱拉嫁给他,和他们一起走。莱拉放不下特爱她的爸爸妈妈,决定留下来。两个幸福的年轻人从此分开。
几天之后,爸爸终于成功劝说妈妈离开家乡去逃亡。收拾行李,变卖家当,小莱拉对于很快可以找到塔里克而满怀希望和憧憬。导弹射进了莱拉的家,爸爸妈妈都被炸死,只有小莱拉幸存。这个14岁的小女孩突然失去了一切,父母家园和与男朋友相聚的希望。邻居拉希德,也就是玛丽雅姆的丈夫救了废墟中的莱拉,从此改变了莱拉的命运。
莱拉被带到拉希德和玛丽雅姆的家里养伤。两个女主在这开始有了交集。突然变得“友善的”拉希德找人欺骗莱拉说男朋友塔里克死在了医院,夺走了莱拉最后的一丝希望。披着羊皮的拉希德贪图莱拉的美貌,将莱拉占为己有。14岁的莱拉为了保住和塔里克的孩子,顺从的嫁给了60多岁的老渣男拉希德。玛丽雅姆的日子更艰难了。
宝宝出生了,是个女孩儿,起名叫阿兹沙。重男轻女的拉希德再一次陷入了暴躁的情绪。经常打骂家里的两个女人。玛丽雅姆一如既往的承受着这些伤害。莱拉和玛丽雅姆不同,她受过教育,知道反抗,和拉希德吵架,求拉希德放过玛丽雅姆。阿兹沙就像一个小天使,给玛丽雅姆很多温暖,第一次给玛丽雅姆带来幸福的感觉!这也改变了玛丽雅姆对待莱拉的态度 两个人渐渐的成为朋友、姐妹、母女。两个人站在同一个阵营,一起挨过老渣男带来的虐待和痛苦。
莱拉怀了第二个孩子,曾经拿着自行车上卸下来的铁条,想亲手打掉这个和拉希德的宝宝,最终没能下得去手。是个男孩!拉希德高兴了,莱拉和阿兹沙也甚至是玛丽雅姆都有了暂时的好日子。
战争继续,拉希德的鞋店被炸从而失业。脾气暴躁,毒打谩骂随之而来。生活窘迫,不得不把阿兹沙送去福利院。拉希德也猜到阿兹沙不是他的亲生女儿。有什么关系呢?就算是亲生女儿,他也不会多看她一眼的。
偶然的机会,莱拉在从孤儿院看望阿兹沙回家的路上,碰到了塔里克。这个她深爱着的男人还活着!一番叙旧,莱拉让塔里克第二天再来,可以带着他去看他们的女儿阿兹沙。短暂的相遇和聊天,被小儿子告诉给拉希德听。猜到了结果:把小儿子锁在楼上的卧室,在楼下对着玛丽雅姆和莱拉一顿毒打。当拉希德快要掐死莱拉的时候,玛丽雅姆用铁锹从背后杀死了拉希德。莱拉要求带着玛丽雅姆一起逃走,却被玛丽雅姆拒绝了。不想连累莱拉,玛丽雅姆觉得一个人去承受惩罚,一个人面对监牢和死亡。
莱拉终于和塔里克重逢,带着两个孩子逃离到了国外。一年多之后,阿富汗的情况好转,莱拉希望回到故乡,重新开始新的生活。莱拉带着对玛丽雅姆的愧疚和思念,最先去了玛丽雅姆的家乡,代替玛丽雅姆去寻找故人,看看那个生活了15年的小泥屋。故人都已经离开,莱拉拜访完泥屋,收到了一个扎里勒留给女儿玛丽雅姆的铁盒子。莱拉替玛丽雅姆打开了这个铁盒,因为赠与者和接收者都已经离开了人世。莱拉播放了里面的一盘录像带,放映的是《木偶奇遇记》,令莱拉不解。扎里勒在给玛丽雅姆的信中说,他希望得到玛丽雅姆的原谅,他很后悔没有做到一个父亲应该承担的责任。莱拉一家过上了稳定的生活。塔里克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莱拉也实现了小时候的梦想,成为了已经孤儿院的老师。两个孩子争着为第三个宝宝取名字,都是男孩的名字。因为莱拉已经想好了女孩儿的名字,以怀念善良的玛丽雅姆!
整本书都很悲伤,几度因为太残忍,不忍心继续往下读,还好有个温馨的结局。很喜欢胡赛尼描写人物的手法,感觉比《追风筝的人》的描写更细腻了。经常能想起哈桑的那句“为你,千千万万次!” 这本书中多次提到的一句诗:“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也是这本书书名的出处。每次读到幸福的场景,都希望在那里完结,因为不愿意看到随之而来的悲剧。
故事跨度从玛丽雅姆的出生(1959年)到莱拉一家幸福的生活(2003年)。 今天的阿富汗仍然有战火,仍然很多人流离失所。真的希望没有战争,世界和平。
后续阅读:读胡赛尼的文字,心情会很沉重,却又不想停下来。停几个月,恢复一下心情,再读下一本胡赛尼的书:《群山回唱 And the mountains echoed》。
另:在图书馆找到了一本胡赛尼先生写的图画书,书名叫Sea Prayer, 文字很少,配了很多图,应该说是很多图每页配了一些文字。这本书为了纪念那个伏尸于土耳其海滩的叙利亚小男孩。写的是一家人在海边等待逃难偷渡的船,爸爸看着熟睡的小男孩,为他祈祷。胡赛尼把书的收益全部捐给了难民机构。推荐!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2/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