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我与地坛 读后感4500字

我与地坛

作者:史铁生

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不能想,却又不能忘。《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两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与母亲的后悔,对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

我与地坛 读后感 第(1)篇

#2019拒朽阅读100本挑战#

03。散文杂文类。《我与地坛》

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高中的时候课文里便有《我与地坛》这篇文章了,它感人、动情,也是我第一次了解史铁生。我知道他在年轻的时候残废了两条腿,在作文素材课上看视频也了解到他曾几度自杀未遂。后来他开始写作,找到了人生的出路。我始终觉得这是个励志的故事,痛苦的残疾人重新拾起了对生活的渴望和热爱。

今日读完这本书,很有感触的体会到了,他在努力地说服自己,好好活着。

这里记录了他的母亲,他的亲人、朋友,怀念和回忆往日的生活,也记录了他对生命的思索,对命运的考究。

你不了解他,或许你会觉得他是个哲学家,在思考生死的意义。可不管是思考还是回忆,他都表达地那么淋漓,拼命地想要安慰自己,想要说服自己。彷佛写完这篇文章,就可以对自己说:“史铁生,你这不是已经发现生死的意义,发现了苦难为何存在了吗,你应该好好活着了。”

我不知道史铁生是否就这样一步步说服了自己。他拼命地思考,写下那一段段似乎很有道理的文字。我不知道他是否真的就释然了。明明还有那么多不甘。

《我与地坛》这篇文章,如果让我用三个字来概括,大概是思考、母亲、释然。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从史铁生进入地坛起,地坛就承受着一个人思考的重量。可是它已经承受了四百年的光阴了,光阴远比思考要重得多。可地坛还是包容了他所有的无奈、叹息、愤怒和哀伤。

去年我自己去北京,特意约了拜把子姐妹去了地坛。地坛好像从未被当做个什么著名的旅游景点,游客络绎不绝地赶往天坛,听导游慷慨激昂地讲述古代祭祀的故事。地坛彷佛一位历史中的路人甲,寂静极了。

带着一种怀念史铁生的情感,我俩一人花了一块钱的门票钱,里面园中园又要多交两块五(都是半价学生票)。我想要在里面找到那种感觉,

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

可是现在的地坛,也正如史铁生在《怀念地坛》里所说,早已变了样。我俩在里面兜兜转转,顶着烈日,漫无目的地随意逛着。我想那车辙是不是也在这里轧过痕迹,但又立刻否决了,这里太空阔了,太晒了,太完全的暴露在阳光下了。

地坛公园深处基本是老年人健身场所了,练武术的,唱戏的,拉小曲的……叽叽喳喳热热闹闹。突然间,也有了一种慰藉之感:地坛不是寂静的。

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当时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我记得重点也是停在了母爱上的。他真情实意地去陈述那种后知后觉的感情,让人感觉到二十多岁的他是那么的“不懂事”。在他面前,母亲就像一个小孩子,小心翼翼,如果有什么提议得到了他的赞同,便会高兴得溢于言表。北海的花开了,可是他刚答应了母亲要去看花,再见到的只剩下冰凉的身躯。

母亲所要承受的痛苦是他的双倍,不是身体上的,而是心理上的。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明白,都能体会。在这一点上,所有人都是后知后觉。

读来也为他担忧,为他惋惜。可是后来他说

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

一个多么巧妙又美好的暗喻。

我知道,他走出来了。

他一直在写文章,思索一些哲理,一些生命道理。我感觉他并不只是在思考,而是在努力的说服自己。

《墙下短记》里他探究欲望,探究欲望的意义。最后他说:

不是人有欲望,而是人即欲望。这欲望就是能量,是能量就是运动,是运动就走去前面或者未来。

活的要有意义,活的要有生命的质量,还是靠着欲望。欲望说起来不好听,或者叫它动力。找到个想要为之活着的事情,然后去活着。

我们觉得,这道理好low啊。可是,我们活着好好的呢,我们要想怎么才会有更好的生活呢。可是史铁生先生,他要想的是,我为什么要活着,我怎样才能活下去。

在看这种文章时,我们切不可把自己代入。代入进去了,你就无法体会到它的深刻,它的来之不易。你觉得活着有什么难的呢,有饭吃,有衣服穿,活着好好的就行。可是绝望呢,你可无法替代他去体验那种绝望。

他在《我的梦想》里充分表达了对运动的喜爱。或许是得不到什么,就刻意地向往着什么。他说他羡慕刘易斯,可是转念一想:

上帝从来不对任何人施舍“最幸福”这三个字,他在所有人的欲望前面设下永恒的距离,公平地给每一个人以局限。如果不能在超越自我局限的无尽路途上去理解幸福,那么史铁生的不能跑与刘易斯的不能跑得更快就完全等同,都是沮丧与痛苦的根源。

他知道奥林匹斯山上的神火为何而燃烧,那不是为了一个人把另一个人战败,而是为了有机会向诸神炫耀人类的不屈,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

命运的局限性适应于每一个人,冲向生命的终点不是为了战败什么,而是挑战自我的不屈。他羡慕刘易斯,他向着上帝做着不切实际的白日梦,健美的躯体和感悟人生的灵魂该如何设计、两者兼得。而后又自嘲,人活着必须有一个最美的梦想。

在《好运设计》里,他又去思考苦难和幸福。幸福感是对比出来的。我们常说一个经常抱怨的人“身在福中不知福”,没有体会过磨难,怎么会知道现在的生活如何。

所谓好运,所谓幸福,显然不是一种客观的程序,而完全是心灵的感受,是强烈的幸福感罢了。幸福感,对了。没有痛苦和磨难你就不能强烈地感受到幸福,对了。那只是舒适只是平庸,不是好运不是幸福,这下对了。

我们过得平庸。有人抱怨生活的平淡,殊不知这样的平淡是多少人羡慕不已的。如今,平淡就是最大的幸福了。只不过,当事人却失去了淋漓尽致的幸福感。倘若你要给他一场大苦难让他重新体验当下的幸福,有人会愿意吗?

在《记忆与印象》里,他回忆了小时候和年轻时好多好多的人和事。从幼儿园的老师,到那些一起玩的朋友。他在怀念过去,也在怀念曾经健康的自己。

史铁生的文字给我一种在挣扎的感觉。看似他从痛苦中走了出来,他开始有了新的人生方向,他开始乐观地面对苦难。但是回忆和过往越深刻,越是一种充满渴望和羡慕的追忆。这种不言的渴望令人心疼,令人惋惜,却又找不到丝毫安慰的话语。

我的躯体早已被固定在床上,固定在轮椅中,但我的心魂常在黑夜出行,脱离开残废的躯壳,脱离白昼的魔法,脱离实际,在尘嚣稍息的夜的世界里游逛,听所有的梦者诉说,看所有放弃了尘世角色的游魂在夜的天空和旷野中揭开另一种戏剧。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2/864.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