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罗远离尘嚣,他想在自然的安谧中寻找一种本真的生存状态,寻求一种更诗意的生活。《瓦尔登湖》一书,详细地记录了作家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的日常生活状态以及所思所想,他在小木屋旁开荒种地,春种秋收,自给自足。他是一个自然之子,他崇尚自然,与自然交朋友,与湖水、森林和飞鸟对话,在林中观察动物和植物,在船上吹笛,在湖边钓鱼,晚上,在小木屋中记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他追求精神生活,关注灵魂的成长,他骄傲地宣称:“每个人都是自己王国的国王,与这个王国相比,沙皇帝国也不过是一个卑微小国,犹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团。”梭罗以他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人们所追求的大部分奢侈品,大部分的所谓生活的舒适,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对人类进步大有妨碍。《瓦尔登湖》记述了作者在简单生活中深入思考与重塑自我的心路历程,文笔宁静恬淡,引人深思,具有一种使人沉静的力量。
瓦尔登湖读后感 第(1)篇摘要:本书讲了28岁的梭罗抛弃物欲横飞的世界选择平静启迪的瓦尔登湖,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度过28个月的独居生活,经历春、夏、秋、冬四季的轮回。用文字描绘出一幅纯净至底的瓦尔登湖,感悟自己的灵魂。
关键词:诗意般生活、自然、精神世界
正文:
《瓦尔登湖》这本书出于19世纪50年代的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时期,可以想象,在一个物欲横飞的时代中梭罗是孤寂的,这本书也是孤寂的。以致于刚问世时并没有得到相应反应,直到20世纪40年代后人们才对梭罗的评价越来越高。但梭罗的一生始终是没有得到认可的,而他留下的东西却价值不菲。
梭罗与瓦尔登湖的相遇是在1854年7月4日,他在瓦尔登湖旁建了一座小房子,来纪念自己的生活经历,用简练的文笔勾勒出心灵与自然的濒临点。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类似乎是大自然的破坏者,在中国的九寨沟最为明显,为发展旅游业导致开荒开拓路线造成的损失是可想而知的。《瓦尔登湖》为现代人重现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画面,为现代人提供了精神家园。
一、诗意般的瓦尔登湖
梭罗对大自然的观察有着深切细微之情,瓦尔登湖的一山、一水、一兽、一禽等一切在他笔下都显得活灵活现、近在眼前。这样的描写源自于他对这里有着一种独特的挚爱之感。
在瓦尔登湖的春季,雪慢慢解冻,采冰人大量采冰。阳光直射大地,小岛还充满着消散的雾气像被熏香的烟雾缭绕。小溪像血液一般畅快奔流,羊胡子草、猫尾草、毛蕊花、狗尾草以及茎干硬挺的植物都挂满了累累的籽实穗,为早春的飞鸟提供食物。在瓦尔登湖的夏季,夜莺会在傍晚歌唱弹奏出一曲美妙的歌声,而猫头鹰则像老太婆用呆板的歌喉唱出一曲庄严肃穆的墓地哀歌。还有牛的叫声狗的叫声青蛙的叫声各种小动物在这里进行玩耍。在瓦尔登湖的秋季,收获的季节,草莓、木莓、覆盘子、榛树和黄栌树已茁壮生长,湖面如镜,但在湖里的鱼却在欢快的游玩着,有鲈鱼、鳕鱼、鳗鱼、梭鱼等。也让鱼鹰和潜水鸟都纷纷飞来。在瓦尔登湖的冬季,能清晰的听见风的呼呼声,冰的叹息声等自然声音,而鸟兽则在深林里藏身繁殖,有松鼠和野鼠为了坚果争吵不休,有兔子和鹧鸪在雪中休息。冬季的瓦尔登湖披上了白色的大衣,梭鱼在冰下穿梭,泛出粼粼波光。
瓦尔登湖一年四季的变化宛如一幕幕精心巧妙的画,在梭罗的细腻描述下,它却有了更深层的含义。湖水的纯净让人精神富有,湖水的平静使人修身养性,湖水的深度使得自己看清自己的天性。而湖水就像一面心灵的镜子,反射出梭罗对心灵深度、纯洁、平静等各个层面的深刻感悟。[i]
二、充实的内心精神世界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并没有感到孤独,反而充实而自在。他与自然融合成一体,每天聆听大自然万赖之音就连他认为噪音的猫头鹰声也被视为乐曲,夜晚望向安静的星空与鸟兽同伴,早晨在曙光下获得心灵的纯净。他说:
“与大自然为伴竟然是如此甜蜜,如此友爱,在这滴答的雨声里,在我屋子周围听到的每一种声音和见到的每一种景象中,都包含着一种绵绵不绝和难以言表的温情,这种氛围对我是一种鼓励和支持,使我所梦想的与人为邻的种种好处都变得微不足道。[1]”
在现在看来可能会有些儒家思想,人与自然应该和睦相处。但梭罗对自然的认识却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在他眼中的自然,笔者认为是能从心灵上洗涤,但是却保留一定的空间距离正如个人拥有独立的空间和富裕的思想,使得个人与空间有着一定的和谐相处,达到一种零界平衡。从而与自然彼此相互照顾、相互为伴。
自然在梭罗的笔下是有生命的,正如同于人一般,就像开天辟地的故事中说死后毛发变成了草木、血液变成了江河一样。在对自然的不断交流和反思中,梭罗通过自然反观世界。以致于他可以吃用黑麦不经过发酵做得面包,住在用木板和石头盖得房子,用自己做的家具度过整整2年过4个月。 梭罗做到生活上的极简也做到了深入生活、融入生活。通过这样使得自己的精神思想达到了最大,从而使人反思自己的生活现状。瓦尔登湖上的生活并不是想象中简单,也有风暴和天气的恶劣,但是与自然相处融洽的梭罗却感觉很快乐,也许只有如此纯净之心才会有这般情感。在桌上看看书消消遣在湖边散散步既不必担心有人盗窃也不担心自己的衣食住行,偶尔在船上吹笛子看着梭鱼在湖底畅游。在瓦尔登湖上的这般的生活情趣使得梭罗有人生价值的追求和精神的充实。
超验主义者认为,自然界是精神的象征,是超灵的外衣;而大自然充满着生机,能够净化人的心灵。这一思想由爱默生影响梭罗。但是,与爱默生不同的是,梭罗在对自然的认识方式上则更为前进了一步。[ii]
三、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在现实主义看来,梭罗就像疯子一般回到一个孤僻的山落每天自言自语进行游荡。而社会更多的是物质主义与拜金主义,大部分乡土之地成为老人和孩童在守空村,年轻人一窝蜂的涌入城市,进行挣去金钱和物质。把最值得关注的自然却被抛弃一旁,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是日益加大的,虽然有在保护,但是远远没有超过破坏程度,更主要的原因在于被利益所驱使,重建历史景点只是为了挣钱。对一些地方进行强制的规划,把历人文的全破坏,这样破坏性建设,远远没有保护自然反而使生态遭到更大的破坏。在商人眼中,一切自然是利益的来源,在土地上大量开采煤矿造成土地塌陷,大量企业排放毒气和毒水,使得自然一个个被摧毁。大部分人的一生绑在了金钱之上,相对比梭罗的日子如同贫困潦倒的弱者一般。正是整个社会对金钱崇拜的一种风气,导致大部分人不认人只认钱的价值观人生观改变的种种问题,使得人性扭曲。
梭罗说:“平静而绝望,这就是许多人的生活。”[iii]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绝望更加显而易见,对生活绝望进行听天由命,走一步算一步。这到处充斥着的负能量让人看不见希望,同行肉走尸一般不知道生存的意义。浮躁的氛围使得各种社会精致利己主义出现,为达目的不折手段比比皆是,好像每个人都在说着我别无选择。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发生了经济、工业、商业的变革,而越来越少人重视文化、宗教等知识。人们对公共建设的关怀日渐下降,更在意身边的发生的事情。这都显示着国家正被一股不良风气充斥着,而梭罗在两个世纪之前便有预测。
梭罗的生活方式其实并不少见,像古代名人的归隐便有点像梭罗的方式一样,追求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感慨。只是梭罗对自然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作品更能反观社会,反观人性。这也是瓦尔登湖至今风靡的原因,正因为梭罗对自然的认识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给大部分人看到另一个生活状态,回归自己的内心。
四、总结:
每个读者读完,或多或少都会被这大自然的生命而震撼,甚至着迷。我们是否应该为自己的世界做出一些事情?而在这个人们呼喊回归自然的状态下,瓦尔登湖这样的地方怎么不让人心动?产生强烈的共鸣呢?是否应该消除人性的欲望回归大自然的恩惠?四季不断更变,人类活动也在不断的更变。是不是非要到自然已被破坏的时候才去反思才去弥补?如果那天真的到临,可想而知是非常可怕的。但是人类自己做得事情得自己进行负责。梭罗的《瓦尔登湖》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每一个个体,每一个生命的存在。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避免那个时候的到来。走进大自然、走进自己的内心深处,寻找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就让自己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寻找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那么世界之美也将与你同行。
[1](美)亨利·戴维·梭罗著高格译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4年第119页
[i] [1]高慧;瓦尔登湖——心灵的镜子[J]青年文学家 2010(07)
[ii] [2]卢凌;崇尚自然:梭罗《瓦尔登湖》的审美价值[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3)
[iii] [3] [iii](美)亨利·戴维·梭罗著高格译 瓦尔登湖[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4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2/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