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其不但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鲁迅先生在他的《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本书选取其精彩篇章予以诠释叙述。
史记(第八卷) 读后感 第(1)篇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
——〖史记·勾践世家〗
每读于此,第一个想到的人总是汉初三杰之一的淮阴侯韩信,刘邦曾亲口赞曰“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实际上就军功而言,韩信一人支撑着大汉的半边天,然而就功高震主,却在大汉朝统一之后的第二年被借谋反之名,削爵,软禁。之后第六年借陈豨谋反一事,被吕后诛杀于未央宫,刑灭三族,历史再次诠释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意义。
韩信,楚地淮阴人,少时家贫,又不事耕作,靠别人接济渡日,其中有南昌亭长和漂母,又于闹市受侮,留下胯下之辱的典故。秦末群雄并起,韩信先从于项家军中,不见重用,后转投刘邦,受相国萧何举荐,官拜大将。当时刘邦受封蜀中,出蜀通道由当时项羽亲信三秦王章邯王欣董翳之流把持,韩信牛刀初试,献上“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使汉军得以顺利出蜀,立下夺取天下第一功。
平定三秦第二年,刘邦发动彭城之战,大败,韩信率军增援,稳定了局势。鉴于楚汉相持的局面,韩信出兵北方,开辟第二战场。短短两时间,破魏,下赵,胁燕,定齐,大汉四年受封齐王,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此时的韩信再也不是那个街边流氓都能随意而侮辱的无业游民,而人生最重要的决择也随之出现。
与楚将龙且的战争刚过去不足半旬,临淄还沉浸在齐王大破敌军二十万,擒杀主将的巨大喜悦之中,齐王宫中却迎来了不速之客,霸王项羽的使者——辩士武涉。
略过单调的外交礼节,武涉直入主题:“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我王奋起于吴中,领八千子弟过江,两年征战,与大王共诛暴秦。大功告成之日,分封天下群雄及六国后裔,以求安邦固国,止战养民。但是汉王刘邦贪得无厌,重燃战火于关中,诛同僚于三秦,举兵东向,侵我边界,我王仁慈,以德报怨,虽败其军却怜其命,孰料汉王脱身之后,又背盟约,再犯边境,贪心至此。大王虽然和汉王交好,但汉王此人可共患难,而不可共富贵,大王至今还在那只是因为汉王要与我王征战,一旦我国灭亡,大王也不远了。所以楚与齐实乃唇齿,唇亡齿寒,大王不如与我王约为兄弟,联手攻汉,平分天下,大王北面称孤,我王南面称寡,和平共处,岂不美哉?”
若只是外臣也便罢了,过了几日,齐地辩士蒯通再次进言,与武涉不同,他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构想:霸王项羽起吴中,转战南北,威震天下,却受阻于京、索之间,三年不能进尺寸;汉王据巴、蜀,并三秦,将数十万众,一日数战,无尺寸之功,败荥阳,伤成皋,走宛、叶,此二人各有勇智,不相上下。大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立下吞并三秦第一功;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平赵代,逐魏王,威震三晋;上兵伐谋,定燕齐,破龙且,功盖天下,智勇当世无二。今据齐鲁之地,被山河之险,拥数十万众,又交好燕赵之君,助楚则楚胜,助汉则汉雄,三分天下,唾手可得。
大王立下不赏之功,功高震主,自古以来,功高者少有善终,商君,白起,吴起,文种都是车之鉴,走兽已尽,猎狗当烹。
三分天下,多么美好的前程,对于一个曾经连饭都吃不上的人来说,这该是一本万利了,这一刻,韩信该是动心了。但当时六国灭亡不久,遗风尚存,韩信始终觉得刘邦对自己够好,解衣衣我,推食食我,所谓“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最终不愿趋利害义,而最终落下个身死族灭的下场。
关于韩信有没有谋反,我个人是趋向于没有的,但对于刘邦的怨气是肯定有的,从一人之下到失去自由被软禁,待遇天差地别,就跟屈原一样,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说一点怨恨也没有那是不可能的,关键是这也不至于谋反。
韩信一案,发生臧荼和利几谋反之后,当时天下初定,本该刀兵入库,马放南山,君臣其乐融融分蛋糕,但是叛乱却此起彼伏,说明当时群雄并不心服刘邦。也是,楚汉相争,刘邦一直都是屡战屡败,一朝得了天下,位尊九五,底下非嫡系自然心里不服。臧荼利几二人的叛乱也给刘邦提了个醒,这群人反叛自然无足轻重,但如果叛乱之人是韩信呢?结局刘邦不敢想象,唯一的办法就是在他还没有反叛念头的时候就拿下,让他失去反叛的根基。恰好当时楚将钟离昧事件,于是刘邦小题大作,将韩信贬为淮阴侯,软禁到长安,放在自己眼皮底下。
这事本该结束了,韩信虽然失去楚王的地位,却也能做个富家翁,刘邦也不用承担屠杀功臣的恶名,但接下来的事再次让刘邦神经过敏。一次韩信路过樊哙家,樊哙居然亲自跪拜送迎,言必自称臣。要知道,樊哙不仅仅是刘邦的亲信功臣,发小乡党,更是救命恩人,是连襟,樊哙的夫人是吕后的亲妹妹,这样一个人居然对一个被软禁的侯爷下跪称臣,可见韩信的威望之高,或者说是对韩信的害怕,严重点,这是高明的陷害。
大汉七年,刘邦封陈豨为列侯、赵相国,汉十年八月,陈豨谋反,刘邦亲自前往平叛,次年春,韩信以谋反罪被吕后萧何杀于未央宫,大汉十二年陈豨兵败被杀,这就是韩信陈豨一案的所有前因后果,不过这里面疑点重重。
首先陈豨的传记中,并没有立大功的纪录,无大功而封列侯,而且此时大汉己经统一两年有余,不再是需要大肆封赏收买人心的时间。相反,异姓王公的叛乱此起彼伏,理论上刘邦更应该封的是同姓宗室,而不是陈豨,更何况是赵代之地,那里不仅是汉匈前线,更是被称为天下精兵之地。陈豨反叛之前,周昌进言刘邦,进言之后,陈豨立马被调查,说明陈豨并不是刘邦的心腹,而是韩信的亲信,因为陈豨在受封离开长安之前专门拜访了韩信,称呼也是将军而不是当时常用侯爷,说明陈豨曾在韩信手下,双方关系还不错。一个不是心腹的人在一个不该封赏的时间封了一个不该落到他头上的高位,这是疑点之一。
第二个疑点在陈豨的列传中,当时周昌进言刘邦,“具言豨宾客盛甚,擅兵於外数岁,恐有变”,“恐有变”这和“莫须有”应该是同一性质。而刘邦之后的行为更可疑,“上乃令人覆案豨客居代者财物诸不法事,多连引豨”,要治陈豨的罪居然用他手下之人手脚不干净立案,这事即使成立,陈豨也最多落下一个“御下不严”之罪。而且历朝历代,皇帝对于手握重兵的边将都是很宽容的,即使真要办他那也是明升暗降,先收了兵权,避免事态扩大,而落实到此,刘邦却是反其道而行之,不得不说有故意逼反陈豨的嫌疑。
第三个疑点在于,陈豨谋反之后,“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韩信居然“病不从”。那么问题来了,韩信是真病还是假病,真病的话是大病还是小病?这些我们虽然无从论真假,但从韩信的角度,如果是和陈豨谋反,那这时最优策略就应该随刘邦出征,等大战一起,趁机出逃,再召集旧部和刘邦大战一场,这应该是成功率最高的方法。而不是如史记中记载,“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要知道刘邦没死,太子皇后那不是要多少有多少,难道还指望一个逃跑时就把太子老子多次推下马车的人能为了家人放弃天下?而且以区区家奴去攻击守备森严的皇宫,这恐怕稍微正常点的人都不会去想成功的可能性。
最后一点,萧何吕后谋杀韩信的过程,“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彊入贺”。这事发生在大汉十一年春,也就是陈豨谋反的第二年,如果韩信真的跟陈豨密谋,那肯定是书信暗中往来不断,怎么会轻易相信萧何说的陈豨已死,就算韩信情商低,但百战百胜的智商总该不低吧,怎会如此容易上当。
除了以上几点,还有些小疑点,比如韩信陈豨密谋时为什么明知不被刘邦信任,还在庭院之中大谈造反?善长养士的陈豨要造反为什么手下没几个忠心之辈,很轻易就被刘邦用钱收买了?
综上概括起来,韩信与陈豨都没有多少造反的心思,但两人之前很可能有亲密的上下级关系,陈豨是刘邦或者说他的臣子故意逼反的棋子,目的就是用来陷害韩信。可怜韩信一身冤屈无处说,临死之前回想往事,悔不用蒯通之计!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2/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