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东周列国志 读后感4500字

东周列国志

作者: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是明代著名白话历史演义小说,以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为主线,描写了西周末年到秦统一六国五百多年间的璀璨历史,其场面之宏大,跨度之久,事件之复杂,人物之多,描绘之深刻,后世史书只能望其项背。一个个以时间为顺序串联的列国故事,把上起治国、强军、富民之道,下至为人、做事、相处之策兼包并蓄,成为后世评判是非成败的标准和榜样,至今依然影响深远。

东周列国志 读后感 第(1)篇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五霸闹春秋,顷刻兴亡过手!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西周至夷王,厉王始衰,宣王中兴,幽王再败,直至平王东迁。东周列国逐渐强盛,春秋大幕从这一刻拉开。

读完《东周列国志》之前,我对那个时代的认识停留在书本上所形容的“礼崩乐坏”;读完这本书以后,要问我对那个时代最大的感想,我依然只能说四个字:“礼崩乐坏”。

西周开国,分封诸侯。周为天子,天下共主。诸侯依次为公、侯、伯、子、男,受周分封,各自立国,向周朝贡,为周藩属。诸侯之下,分封大夫,大夫立家,再封家臣。自上而下,分封建制,是为封建。天子强而诸侯弱,诸侯强而大夫弱,大夫强而家臣弱。在上者为君,在下者为臣,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如此礼乐和谐,天下得治。

平王东迁以后,周室暗弱,诸侯并起,春秋始,礼乐崩。

春秋时期,最先强大起来的是郑国,历代郑伯都为天子执政。随着郑国的不断强大,越来越不敬天子,天子为削弱郑国在朝中的势力,扶植虢公分享郑公的权力,周郑从此开始交恶。先有周天子和郑庄公联手上演了一场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分水岭意义的“周郑交质”。至郑庄公与周天子发生冲突,周起兵伐郑。诸侯居然应天子之征者寥寥,更有甚者,郑庄公竟起大军与王军对阵,击破王师,杀伤天子,悖逆之事,于此开始。那时春秋早期,礼乐虽然开始崩坏,但其在民心之中依然有强大的力量。郑虽击败王师,亦不敢节节进逼。自此,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周郑交质”,仅仅四个字,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信息,不仅仅描述了这个事件,周和郑具有完全不同地位的两个国家却用平等的交换人质来描述,深刻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体制和观念开始逐渐瓦解。春秋笔法,微言大义,体现的淋漓尽致。

王师败于郑后,再也不见了王师出征。诸侯的军队开始在中华大地上唱起了主角。郑之后,宋、鲁、卫渐渐强盛,都为当时大国。直至齐桓公,相管仲,存邢救卫,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看似礼乐复兴,实则政令从此不出天子而出霸主。霸主从此代天子管辖诸侯,发号施令。

齐桓公之后,宋襄公不自量力,想要仅仅依靠仁义的名号继承桓公伯业,欲以弱宋凌于众诸侯之上,最终身死国破,论为春秋的一个笑柄,历史的一段悲剧。

晋文公重耳,历经千难万险终于为晋国国主。继承桓公伯业,合中国诸侯,数败荆蛮,威震天下。重耳所以不如小白者,于王前要地,甚是无礼。由此可知,如果说管仲当年尊王攘夷还有一点是发自内心的匡扶周室的愿望的话,到了晋文公这里,尊王仅仅只是一个掩人耳目的口号了。晋国自文公以后,历代晋侯多为中国之伯。

齐桓,晋文是春秋五霸中最重要的两位。这两位霸主主政中国多年,基本恢复了当时整个中国(当时的中国不包括秦、楚等地)的秩序,维持了那时的基本制度。

到了秦穆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基本都是偏霸一方的霸主,中国之内,依旧以晋、齐为伯。

这里必须谈一下齐国和晋国这对于当时中国来说两个相当重要的国家。齐国在山东,背朝大海,面向中华,地大人多。对外出兵无后顾之忧。齐国天然的地理优势使得齐国很少受到多线作战的困扰。齐国对于中国来说,也就成了捍卫整个中国大后方,齐桓公存邢救卫,几伐荆蛮都是依托齐国强大的国力和天然的地理优势。再说晋国,晋国位置在今天的山西。晋国的地理位置远不如齐国优越,他北方有胡人,西方面对强大的秦国,东方又要与强大的齐国接壤。南边,宋国鲁国都是他的附属国,但是这些国家距离楚国更近,距离晋国更远,晋国想要保护他们可以说相当吃力。因此晋国诚可谓四战之国,兵家必争之地。然而,晋国自文公以后,开疆拓土,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兵强马壮。北方胡人不敢入侵,秦人畏晋而不敢出函谷关,齐国几番争伯却没有大的干戈,南方楚国虽然常年与晋叫板,毕竟相隔遥远,晋楚基本都是拿对方的附属小国出气。由此可见,有一个强大的晋国在,不仅仅在中国的范围内制衡了齐国的力量,形成了晋齐竞争霸主的格局。从大的形式上来讲,秦国要想越过晋国兵出函谷几乎不可能,要想灭掉一个统一的强大的晋国更加天方夜谭。中国有齐国和晋国两强坐镇,秦,楚都也只能偏霸一方,不可能有机会扫荡整个中国。

但是历史毕竟是要前进的。齐,晋,秦,楚眼看就要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权力和势力互相制衡的格局,天下却终归要往一统方向发展。晋国六卿:智、韩、赵、魏、范、中行,相互制衡,分割晋国的国政。后,范中行被智韩赵三家所灭,智又被韩赵魏三家所灭。自此晋国三分。晋国的分裂依我来看,晋国几乎犯了和周一样的错误。就是分封过度,到了范、中行两家被灭以后,晋侯的土地居然都不如四家的各自的土地多。晋侯实际已经掌控不了晋国了。到了智家被灭,晋国反倒要朝拜韩赵魏三家的家长,如此尊卑颠倒,岂不是又一个小周朝吗?

晋国一分为三,最大的受益者莫过于秦国。一个强大的邻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三个相互有着不同利益诉求的相对来说弱小的国家。从此以后,秦国之兵出入函谷关就自由多了。

三家分晋之后,中国历史走入到战国时代,最终秦国统一中国。其中曲折我也不想多说。对于战国时期,秦国之所以能成,六国之所以失败,王立群老师曾经做过我认为非常精辟的总结。

齐国:被六国合纵所破,亡国五年。国力始衰。后,秦国一个一个灭掉其他诸侯国,齐国居然对此视而不见,始终抱有侥幸心理,认为秦国和齐国关系良好,秦国绝对不会来灭他的。不修武备,不救诸侯,不懂唇亡齿寒的道理。最终社稷不保。

楚国:楚,大国也。楚国之大,几乎占据天下之半。秦国方盛,楚始终不敢与秦争锋。屡次迁都,土地一大块一大块的被秦国吞并,居然还不思夺回,还要与齐国争锋。到了秦灭楚的时候,楚之强依然逼着秦王必须要倾举国之兵前来,而楚项燕却小看秦将王翦,致使兵败。楚之亡,犹可惜也。

燕国:燕国就是从来没有做过好事的国家。七国之中,燕国最为弱小。然而,面对强秦,六国本应合纵抗秦,可是看燕国。乘齐不备灭齐五年。赵长平之战几乎损失全国成年男丁以后,燕国居然发兵攻赵,想要攻其虚弱。燕国几乎成了秦国疲惫齐赵的帮手。燕国屡次进攻,使得军事上强大的赵国几乎得不到喘息的机会。及赵被秦灭,燕也失去了最后的屏障。

三晋:三晋之中,魏多名相,赵多名将。历史曾经无数次眷顾过这片土地。从强大的晋国,到后来的韩赵魏。战国之中,第一个强大起来的不是秦国,不是齐国,而是魏国。魏文侯之后历代魏主和执政大夫都没有了虚心求贤,辨别忠奸的能力。赵国曾经无比强大过,赵武灵王时期,胡服骑射,威震中华,赵武灵王也已经准备各项灭秦事宜。可是谁曾想,一代雄主居然又犯了中国历史上无数次用鲜血教训告诉后人不可废长立幼的道理,可怜赵武灵王,被活活饿死在深宫。自此之后,三晋大地只有被秦国蹂躏的机会。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不亦悲乎?

再说四君子,四君子是那个特殊年代的特殊产物。从他们开始,培养起了中国古代的养士文化。我们发现四君子几乎都是各国王室的公子,或者如春申君般做到执政大夫,不然哪里有那么大的财力养着一帮闲人呢。虽说鸡鸣狗盗之辈总会有他的用处,可是毕竟用之一时,平时闲养着可是长时间的,没有巨大的财力,谁养的起?六国相比于秦国,我发现,四君子的养士使得六国得以抗秦,但是四君子毕竟只是公子执政,不是国君。反观秦国,广招六国贤士,几乎是国君在养士,比之于六国贤公子养士,不亦高乎?

遥望春秋战国,那个结束封建社会而开启中国帝制时代的关键过渡期,那个思想自由,君择臣而用之,臣亦择君而事之的时代。那个时代,七雄五霸激荡人心,诸子百家争相璀璨;那个时代,充满子弑父,臣弑君,父,子与悖逆,也处处弥漫着士为知己者死的浪漫与豪情;那是一个将一切旧事物解构却没有建构起新事物的时代,那是一个既充满矛盾却又极富的时代。

春秋已去两千年,而今思却亦潸然……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2/894.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