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如何高效学习:1年完成麻省理工4年33门课程的整体性学习法读后感4500字

如何高效学习:1年完成麻省理工4年33门课程的整体性学习法

作者:斯科特·扬

一位因为快速学习而成名的神奇小子,他应用自己发明的学习方法,完成了10天搞定线性代数,1年学习4年MIT课程的“不可能任务”。本书就是对他学习方法的全面介绍,其中包括整体性学习策略的核心思想和具体技术,详细介绍了快速阅读法、流笔记法、比喻法、内在化等七大方法,并为高效学习提供了从生活到时间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跟随作者,你也将成为高效学习的超级学霸。

如何高效学习:1年完成麻省理工4年33门课程的整体性学习法读后感 第(1)篇

张泉灵的一篇演讲“当时代扔掉你的时候,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跟你说”刷遍各大社交网络,一时间引起了许多人对知识、技能的焦虑。

张泉灵的演讲并不夸张,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终生学习已经不是一个人自主选择的结果,而是每一个社会人必备的生存技能。

如何在同等的时间内,吸收消化更多的知识。《如何高效学习》这本书为我们做了一些思维上的认知升级以及方法指导。

《如何高效学习》的作者是斯科特·扬。

斯科特·扬简直就是一位“学习狂魔”,他在大学主修商业学,业余时间又自学编程,参加各种演讲,开设博客,还写了多本电子书。不仅如此,他在学习效率上的成果,屡次打破记录。10天拿下线性代数,12个月内自学完成4年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的22门课程,并且大学四年来,GAP总是在A和A+之间。

取得了如此厉害的成果,作者还在书中说他从不“学习”。

当然,他说的不学习不是什么都不做,就能取得好成绩。而是他把自己发明的“整体性学习法”的每个步骤做到极致,对他来说,他只是按照目标,完成每一项任务,而不是完成“学习”这种仪式。

书中把“整体性学习技术”分成四个部分,分别是获取知识、联系观点、随意信息的处理、知识的延伸,每一个方面对应不同的策略。

1

先来了解一下,为什么整体性学习效率更高?

和整体性学习相反的是机械性学习,也就是我们经常使用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

在机械性学习的意识里,大脑就像一台精准的计算机,可以完成完美的复制粘贴;

而在整体性学习的意识里,大脑就是一张整体的信息网,每一个知识的信息都能串联在一起。

很显然,大脑不是计算机,而是一张高速运行的信息网。这也就是为什么整体性学习的效率比机械性学习高效地多。

2

在运用整体学习之前,我们需要先知道三个关于知识的观点,也就是结构、模型、高速公路。

用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解释这三个观点:如果把我们的思想比作一座城市的话,结构就是城市中的每个房子,而模型就是城市中的每个房子的地基和框架,高速公路就是通往每个房子的交通手段。

也就是说,结构是每个学科的知识以及各个知识联系的总和,而模型就是知识结构的形象简化,高速公路就是使用比喻、类比等各种方法把结构和模型联系起来的桥梁。

整体学习法就围绕上面三个观点进行。

简单来说,作者推崇的是,打破学科间模糊的界限,把知识视为整体,不断地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并有意识地训练和应用。

3

接下来,就来说说,“整体性学习”技术中几个非常实用的亮点。

如何快速获取信息——积极阅读法

积极阅读不是简单地阅读内容,在内容上写写画画就可以,而是一种深入地和知识点结合的阅读方法。

如何进行积极阅读,具体的操作方法是这样的:

在阅读材料之前,先准备一个笔记本,笔记本上写下每一段的主标题和亚标题,在笔记本上记下下面三个内容:

这一节主要观点是什么?

我怎样才能记住主要观点?

我要怎样将主要观点拓展开以及应用它?

阅读完内容之后,我们就可以在每一个问题下面写下相应的答案。

其中第一个问题能帮我们快速获取信息;第二个问题就帮助我们快速地和信息之间取得联系;而第三个问题就能帮我们运用在实际应用之中。

如何高效记笔记——笔记流

笔记流技术就是用箭头、图表这种“流”来代替我们传统记笔记时使用的画线、画圈的方法。

箭头、图表这种“流”就充当之前提到的高速公路,把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

具体方法是这样的:

首先在笔记本上记下主要观点;(高度概括,用词越简单越好)

然后用箭头或者线圈将各种观点联结。

笔记流

笔记流技术特别适合课程量比较大、课程内容多的学科。

往往一节课,老师会讲很多内容,琐碎的内容也好,重点内容也好,如果只是追求笔记的详细和工整,那所有的时间,都浪费在记笔记上了。

这里,作者帮我们理清了一个记笔记的误区:笔记不是一定要越工整越好,越详细越好。

传统的笔记可以帮我们更好地梳理知识,但是笔记流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建立知识点间的联结和融合。

传统记笔记法

如何准确联系观点——比喻法

比喻法虽然是文学上一种文体,但是我们可以把它应用在各个学科中。

对于难以理解或者记忆的知识,就可以利用比喻法。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都在生物课上学过“条件反射”,如果完全按照书上的定义,有人会觉得难以理解,这时候,我们就可以使用比喻法来理解这个概念。比如说到条件反射,我会想到一个词叫“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就是典型的条件反射在生活中的运用。

使用比喻法的三个步骤分别是:

确定自己要理解和联系的信息;

寻找比喻的本体以及喻体;

不断检查和优化比喻不合适的地方。

比如我在说到“结构、模型、高速公路”时,把人的思想比作一座城市;把“条件反射”用一个我们都知道的现象来理解。

比喻法是在熟悉和不熟悉的知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用熟悉的知识帮助理解不熟悉的知识。

作者在文中说,如果你觉得课程太“乏味”,可能是老师没有教你把观点和实际联系起来。

比喻法我们并不陌生,从小我们的学习课本里就有这种类比、比喻的例子,关键是这些例子都是我们被动在接收,却没有培养主动运用比喻法建立知识联系的感知和意识。

如何设计学习目标——以项目为基础

科学研究表明,“短时高效”的学习方法是效率最高的。

在《如何高效学习》中,“短时”的最少期限为一个月,最大期限为三个月,也就是我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设计一个期限为以一至三个月为基础的学习项目。

这里又颠覆了我们平时的学习误区——不是学习时间越长,效果就越好。

长时间的投入,不仅使人容易陷入倦怠,也会增大压力,动摇我们的学习信心。

比如,三个月的时间内,学会用编程做一个小网站;利用一个月的时间,用你近期学习的知识写一篇探讨性文章;或者用三个月的时间,用你背诵的单词,写一篇英语日记;用你一个月学习的财务知识,初步分析自己的财务状况,等等。

完成任务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学习的过程。

三个月之后,我们可以继续按照上面的学习项目增加层次,再以一个或者三个月的时间为学习目标,依次循环。

如何保持学习心态——“不要学习”

卡尔·纽波特在他的书里《如何在大学里脱颖而出》说:“学习这个词给大多数学生增加了太多的精神压力。他们认为如果不能一直待在图书馆,坐在书桌前沉思苦想,就会有负罪感,于是学习生活变成了一种持久的自我斗争过程——总是试图多“学习”,但总是感到收获少。”

也就是说,我们的意识应该集中在学习的各个过程中,而不是学习这种“仪式”。

如果我们的意识里一直在强调自己在刻苦学习,就会无形中增加精神负担,因为学习这个词给人的刻板印象就是枯燥、乏味。

作者斯科特·扬在书里说他从不“学习”,只是认真地完成下面的活动:

阅读材料;

通过笔记流做笔记;

完成作业;

利用整体性学习法加深理解、解决难点;

考前再用笔记流的方法对学习的内容做一次理解。

也就是说,不要停留在“学习”的表象,而应该把目标放在真正学到了什么。

4

我非常赞同作者在文中的一个观点,即聪明的人一定是在学习中不断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并且有意识地去应用;而大部分人都是在无意识的应用,不同的学习策略会导致不同的学习结果。

我们常说“方法比努力重要”,这几句话前面应该再加几个字,“有意识地方法练习比盲目努力更重要。”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3/1017.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