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余秋雨的散文集,收有《青年人的阅读》、《寻找文化现场》、《一个王朝的背影》、《遥远的绝响》、《最后的课程》、《人生的最后智慧》等文章。这是为学生编选的一本书,青年学生读点文学,学点写作,主要不是为了今后当作家。当文学被看成是一种非职业性的人生素养,当写作被看成是一种跨专业的社会性训练,它们反而会真正重要起来。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优秀的专业作家拥有一个更广阔的接受平台。
晨雨初听 读后感 第(1)篇第一次读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不是众所周知的《千年一叹》,不是赫赫有名的《文化苦旅》,也不是《山居笔记》和《行者无疆》,更不是床头边的《夜雨短文》,而是这本《晨雨初听》。
并不是这本书有多么独特,恰恰是因为缘分,偶然间翻到的,便一读不可收拾。也因此印证了那句话阅读是一种机缘。人们与一本好书,与一个读书时代,与一段读书年华相遇,是多么值得庆幸的事情。
回过头来说,这是作者亲自挑选出的经典作品,编合成了一本合集。里面的许多文章都是以游记的形式,记录余秋雨到过许多国家城市后的感受,还有许多是作者的随笔与感想,读来很是令人深思。
在这本书里,跟着余秋雨先生的脚步,既可以游览山河万里,又可以欣赏八方胜景,既可以追寻到古代文明的历史文化遗址,又可以了解才子苏轼、清代皇帝康熙、魏晋竹林七贤乃至现代作家张爱玲的生平轶事。
最重要的是,读先生的文,带给你的是内心的沉淀和平静,以及对文化的思索和考量。他的语言有属于自己的风格,一眼就可识别出来。它绵厚而不沉闷,沉重而不冗繁,新颖而不轻佻,个性而不张扬,有着谢婉莹的冰心,思想看似浅显,却深有蕴藉,如佛偈如禅语,总是带给人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读过他书的人应该知道,先生的散文大多以景物为题名,但是他不同于以往散文只关注景物的自然现象,多以个人的感情抒发和自我表现为主,而是用他深邃的目光,透过这些现象,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这些自然景观背后所沉淀的文化内涵上。
正如作者所说的:“我发现我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的较深脚印所在,说明我的心底的山水,并不是完全的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
其中,《夜雨诗意》这篇文章是最打动我的,光看名字,就有一种在夜间雨中漫步的浪漫感觉,再沉下心来细读,更觉妙不可言。
其实,提到夜雨,总不忘要说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堪称典范。秋日落幕,夜雨敲窗,淅淅沥沥的雨声不绝于耳,敲打着长夜的遐思。什么时候才能与你在西窗前剪着灯芯、谈论秋天巴山那场夜里的雨呢。
李商隐固然写的如此诗情画意,让人动容,但余秋雨先生对夜雨的深情表现在文中也可见一斑。
光听着窗外夜色中时紧时疏的雨声,便满心都会贮足了诗。要说美,也没有什么美,屋外的路泥泞难走,院中的花零落不堪,夜行的旅人浑身湿透。但正是在这种情境下,你会感受到往常的世俗喧嚣一时浇灭,天上人间只剩下了被雨声统一的宁定,被雨声阻隔的寂寥。人人都悄然归位,死心塌地地在雨帘包围中默默端坐。外界的一切全成了想象,夜雨中的想象总是特别专注,特别遥远。我不知道大家读后有怎样的感受,但对于我来说,我只觉得这雨下得缱绻绵绵,这文美得透人心扉。
想象一下,在一个潇潇夜雨的日子里,与家人围炉闲谈,几乎都不会拌嘴;在夜雨中专心攻读,身心会超常地熨贴;在夜雨中思念友人,会思念到立即寻笔写信;在夜雨中挑灯作文,文字也会变得滋润蕴藉。
我不否认在夜雨中做上述事情,的确会让人心旷神怡,但与在夜雨中行走,后者所带给我们的体验感则会比较强烈,尤其是在历史的行旅中,夜雨的魅力更深可寻探。
先生如是说:我相信,一次又一次,夜雨曾浇熄过突起的野心,夜雨曾平抚过狂躁的胸襟,夜雨曾阻止过一触即发的争斗,夜雨曾破灭过凶险的阴谋。当然,夜雨也斫折过壮阔的宏图、勇敢的进发、火烫的情怀。不知道历史学家有没有查过,有多少乌云密布的雨夜,悄悄地改变了中国历史的步伐。将军舒眉了,谋士自悔了,君王息怒了,英豪冷静了,侠客止步了,战鼓停息了,骏马回槽了,刀刃入鞘了,奏章中断了,敕令收回了,船楫下锚了,酒气消退了,狂欢消解了,呼吸匀停了,心律平缓了。
不知道传记学家有没有查过,一个个夜雨,扭转了多少杰出人物的生命旅程。人生许多关节点的出现常常由于偶然。种种选择发端于一颗柔弱的心,这颗心不能不受到突发性情景的执意安排。
一场雨,既然可以使一位军事家转胜为败,那么,它也能使一个非军事的人生计划改弦易辙。无数偶然中隐伏着必然,堂皇的必然中遍布着偶然。人生长途延伸到一个偶然性的境遇,预定的走向也常常会扭转。因此,夜雨中,人生和历史都在蹒跚。
也许,我们能感受到夜雨的诗意,却未曾考虑到在多少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历史的改写和行进也是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是并不为我们所知罢了。
除了《夜雨诗意》,像《苏东坡突围》、《一个王朝的背影》、《遥远的绝响》、《中秋》、《上海人》等众多文章,也是各有特色、寓意深长,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当然,无论读先生的哪篇文章,核心都离不开文化二字,对文化的传承和探寻,可以说贯穿他一生的足迹。
那生生不息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古老而不竭的智慧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吸日月之华,集博大精深,而后凝固成的精华。当它凝固并准备滴落的一瞬间,它希望砸中的是一个有担当,有思想的人,而这个人恰恰就是——我们熟知的余秋雨。
他是谁?他是长江边的艄公,他是溯流而上人类文化的旅者。他冒着生命危险,穿越人类文明曾经辉煌的故地。道士塔,莫高窟,沙漠。所到之处,他奋笔疾书,无不欣喜的写道:“这里正是人类文明的奠基之处。”;他满怀向往,带着考究,以学者的姿态走遍欧洲大大小小的湿漉漉的街道,无限感慨的说:“这里有多少处曾是茫茫荒原!”尤其到达罗马,这座闻名遐迩的城市之都,他这样写道:“罗马的伟大,在于每一项建筑都有意气昂扬的姿态,每一种和谐都使时间和空间对视。”是的,欧洲十国,文化千载,都在和他对视,都在引发他对自己本土文化的深思。他是谁?为何千里而来,无限感慨而去?
他是谁?他是高明的外科医生,剜除千年传统文化的病瘤,他梳理中国文脉,为着文化的宏大构架不会崩塌。“最不符合逻辑的地方,一定藏着最深刻的逻辑。”他在《围啄的鸡群》中以“伽利略”遭文化小人围攻的现象,直刺心冷麻木的中国看客,径挖民族的劣根。“一个赤字方能继续探索艺术的意义。”带着沉重的命题,他走过众多的国家。路上风景一直在变,不变的诗他永无止境的,对上下五千年文化的反思。故他自名为“文化苦旅”。他是谁?为何悄然而来。留下厚厚文字而去?
寒窗苦写,动辄行者无疆,是对余秋雨一生最好的写照。“君子不器”“君子中庸”他写了如此多的君子之道,警示那么多人放下心头包袱,做一个“有体温,有弹性,不极端,不作态的平常人。”而这恰恰是中国文化的核心。
一头挑着中国千年文化,一头挑着世界万年文明的虔诚的行者,这是他对自我信仰做出的最好的承诺。
秦汉烽烟,魏晋霜雪,在他笔下再生;唐诗平仄,宋词韵律,在他手里跳动。他一直在行走,走遍中国,又走向海外。国人眼里的,满满的都是他探求文化的脚印!
心有所系,他心里揣着的是中国千年文化的康健与延续!余秋雨!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当代文化的引领者!他用那份心有所系成就了自己的文风,就让我们走近他,走进他的作品,接受文化的滋养吧!
~2019年5月5日17:49曦月记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3/1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