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内容丰富的故事情节和极富洞察力的生活细节,考察了书中那些贫困家庭、工人阶级家庭、中产阶级家庭及富有家庭孩子在学校和在家里的生活,颇具思想性地展示了不同社会分层的人们占有不同的资源,这种不同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养育子女的点滴例行上,并有可能对孩子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实现美国梦的机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不平等的童年 读后感 第(1)篇童年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孩子会有什么影响
从1971年开始,美国科学家们曾对来自不同家庭的5000名天才儿童,进行了一项长达45年的跟踪研究。这些孩子中的很多人,已经成为科学家或者世界500强的CEO等等,但也有很多孩子到了青年、中年就渐渐泯然众人。
经过研究发现,很多智力超群的孩子,反而会因为优秀,没有得到老师、家长们的相应关注和帮助。大多数时候,大家倾向于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需要帮助的后进生身上。因此,科学家们发现,即使是同属于“天才”儿童,后天的成功也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帮助,才能让他们发挥出自身最大的潜能。
后天的教育和帮助既然对于“天才”儿童都如此重要,那么对于普通儿童呢?今天轻读君要为大家推荐的《不平等的童年》这本书,对于这个问题进行了相关的深刻分析。作者安妮特·拉鲁花费了将近十年时间,采访了88个家庭,对其中12个来自不同阶层和种族的家庭进行了重点的分析。她详细地分析了中产阶层、工人阶层和贫困阶层对子女教育的方式,以及这些教育方式对孩子未来的影响。
1. 橘生淮南则为橘
《晏子春秋·杂下之十》有一句关于橘子的描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树,只是叶子相像,果实的味道不同。主要原因是水土条件不相同。比喻环境变了,事物的性质也变了。这用在孩子的成长教育方面也颇为恰当。
《不平等的童年》这本书的中安妮特·拉鲁根据父母是否具有高等学历及稳定工作,把家庭分为中产阶层、工人阶层和贫困阶层。不同阶层对孩子采取的教育方式也是完全不同的。
书中中产阶级家庭四年级的加勒特,放学后没有时间玩的太久,因为他不是要去参加足球训练,就是要参加其他的课外活动。而蓝领工人家同样四年级的小比利放学后,回家可以看电视,去街上骑车,晚饭后还可以和叔叔家的小表弟一起玩耍。
两类家庭的孩子们,除了消磨休闲时光的方式不同之外,在和父母的沟通方式上,也是截然不同的。
中产家庭的亚历克斯的妈妈会在接他放学的路上,一边开车一边询问他今天过得怎么样。在听的同时会对亚历克斯进行引导,增强他描述细节的能力,以及总结事情的能力。安妮特·拉鲁提到,在观察中虽然看见过父母严厉地和亚历克斯讲话,但是却从没见过他们大喊大叫,甚至是体罚孩子。
蓝领家庭的小比利和妈妈因为做作业是事情发生冲突之后,妈妈不会询问小比利作业没做完的原因,而是直接询问他究竟几点可以做完,也没有鼓励比利反思自己行为会带来的影响。如果比利继续不听话,等待他的将是一顿暴打,他的妈妈更倾向于指令加体罚的教养策略
从上述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中产阶级采取的教育方式为“协作培养”,中产阶层的父母会更加主动取培养孩子的技能和天赋;平时会花费更多时间给孩子安排休闲活动;在教育孩子时会采取讲道理及理性沟通的方式;孩子上学后父母也会承担起批评和干预的角色。
而工人阶级和贫困阶级采取的教育模式为“成就自然成长”。这两个阶层的父母会允许孩子自然成长,平时会让孩子和小朋友或者亲戚的孩子在一起玩耍;在批评和教育孩子时多使用直接指令,而孩子也很少对成年的指令做出质疑;
这两种教养方式的结果是,“协作培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会获得更多的技能,敏捷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性格上也更加自信,而“自然生长”培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会体验到长时间的闲暇时光、自发的嬉戏、成年人与孩子间分明的界限和更加浓厚的亲情。能够拥有轻松自在的童年,以及更加浓厚的亲情。这样看来,似乎“自然成长”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拥有更像“孩子”该拥有的生活拥有孩子们该拥有的自在童年生活。但这种“自然成长”成长下的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后,则会不适合学校的教学模式,渐渐产生不安和局促感。
2.中产阶级和贫困阶级的教育方式有哪些优缺点
英国有部纪录片叫做《49未知天命》,导演对十二个来自不同家庭和阶层的七岁小孩做了采访。访谈的内容主要是他们的生活情况和梦想等等。之后每过七年,导演会再次对这些孩子进行跟踪采访,直到他们49岁。最终纪录片的结局证实了我们不愿意接受的社会现实,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富人的孩子还是富人。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状呢?不可否认,好的家庭环境会对孩子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但是生活中也不乏没出息的富二代出现。可见也并一定富人的教养方式就一定是完美无缺的,我们看看作者是怎么分析的。
安妮特·拉鲁的调查结果表明,中产阶层的父母采用“协作培养”教育方式的好处是,会用更多的时间来陪伴和教育孩子,业余时间也会帮孩子安排的很满,因此孩子们会拥有较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思维也会更加敏捷,会学习很多的才艺技能。
中产阶层父母文化程度较高,家庭关系也更加民主,孩子会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他们在和成年人产生意见分歧时,也可以不卑不亢。即使面对权威人士也不会唯唯诺诺。同时,这些孩子因为提前学习了很多的知识,在进入到学校之后,能更快地适应学校,也会提升孩子的优越感。
但弊端是家长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可能会给孩子带来过大的压力;有的父母甚至会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强加于孩子身上,让孩子产生逆反的心理。
中产阶级孩子的课余时间都会被兴趣班填满,和小朋友沟通交流的时间被挤占了,和亲属的关系变得疏远,性格可能会变得更加特立独行。
家庭关系更加民主的同时,父母的权威降低,在很多问题上孩子可能会更加不容易服从管教。
“自然生长”培养方式下,父母更多的精力都会放在解决温饱问题,没有更多的心思去放在孩子身上。这种教养方式的好处是,孩子们会有更多自己闲暇的时间,和同龄人一起自由的玩耍。性格多淳朴自然,和亲戚朋友间的感情也更为深厚。
弊端则是贫困阶级父母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在教育孩子方面会使用粗暴的命令或者体罚的方式,这样会造成孩子在面对权威时不懂得通过沟通和协商来解决问题。
由于平时天性自然,在进入学校后会不适应学校的教育方式,会渐渐产生疏离感。
正如有位清华教授说的“能上清华,不仅是因为你有多努力,而是你的父母有多厉害。”这也正是这些年来,农村孩子进入名校越来越少的原因之一。教育学家斯宾塞说:“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待儿童没有风情,他就变得没有同情心;而以应有的友情对待他们,就是培养他们友情的最好手段。”毕竟挑剔中成长的孩子只能会学会苛刻,关爱中成长的孩子才会学会自爱。
3 教养的迷思是否存在完美的教育模式
安妮特并没有直接评价“协作模式”和“自然成长”两种教育方式的优劣,虽然表面上看“协作模式”具有更大的优势,但她也在书中提到,对于这种中产阶级的“协作模式”美国社会也做出了一些反对的声音,一些机构倡导“家庭之夜”等活动,提倡家庭放弃过多的兴趣班,而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全家共度悠闲时光上。
也有一些家庭开始反思,让孩子拥有更多话语权,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否更好,是否可以提升父母在家庭中的权威作用。
针对天才儿童做了45年调查研究的科学家们,给出了一些既能让孩子取得成绩,又能让孩子快乐成长的建议,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思路:
1.尽可能的让孩子体验多元化的生活,既有丰富的课余生活,又可以体会自然风光。
2.当孩子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或者天赋时,尽可能的提供培养和机会。拥有某项技能或者特长,并不比学业优秀相差很多。
3.帮助孩子建立成长型思维模式,不要夸孩子的天赋,而是要夸孩子的努力。在遇到困难时,也更容易从困难中进步。
4.避免给孩子贴坏定义的标签,贴标签效应会导致孩子的行为变得和标签内容一致。
从《不平等的童年》这本书中,我们能看到,“协作模式”和“自然成长”都有它的优劣所在。完美的教育方式是不存在的,在我们羡慕西方宽松教育的同时,也应该明白在宽松教育的背后,是需要家庭投入更多时间与精力。
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都会有所不同,我们应该在了解了两种教育模式的优劣之后,吸取他们各自的优势。对孩子的教育,我们应该因材施教、松紧适度,不要过犹不及,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3/1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