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朗读者读后感4500字

朗读者

作者:[德国]本哈德·施林克、 钱定平

暂无简介

朗读者读后感 第(1)篇

在浏览网页时,无意中看到“一位优秀教师要读的30本书”的标题,点击进去浏览:《论语》《爱弥尔》《苏霍姆林斯基文集》......《朗读者》......《朗读者》三个字吸引了我,要知道央视主持人董卿主持的综艺节目《朗读者》在今年热播。为什么是同样的名字,带着疑问我在“微信读书”中搜了这本书,只有听书,大概30分钟,在主讲者温暖、深情、真诚的讲解声音下,我被深深地吸引了。接着搜索了一下“朗读者”三个字,了解到这是由一本小说改编的电影,2008年已经上映了,在爱奇艺可以看,但是需要会费,我坚定了充了会费观看电影。

电影讲得是一个15岁的少年麦克和一个36岁的汉娜相恋、分散、自杀、救赎的故事,时间跨越了几十年,一个是懵懂少年的初恋,初恋影响了他整个人生,汉娜不辞而别后,他过着正常结婚生女的生活,但是还是和妻子离婚了。一个是成性付出了终生监禁的代价来守卫自己是个文盲的秘密,我想导演在汉娜的身上想表达的既有对知识的尊重、也有对无知的批判、还有对人性尊严的维护、道德戒律绑架的深深思考、同样也有大大的时代背景,二战结束后,对纳粹审判的理性思考。

麦克生活在一个冷漠的、呆板的、严肃的家庭中,当家人得知医生确认了麦克热腥病(传染病)时,家人都避而远之,母亲尽管很维护他,但是很有限,因为有专制的父亲在家里。生病之前,善良的汉娜刚好路过,热心地帮助他回了家。病好后的麦克带着花来感谢她,她借此不断的向懵懂的年仅15岁的麦克不断释放成性的信息,麦克不小心窥视着这一切,性意识初开的他羞愧跑开了,本能的好奇心又把她拉回来了。在汉娜的要求下,他倒腾了两桶煤灰到她家,蓬头垢面,满脸煤灰,却也逗乐了彼此,接下来一切的发展都顺其自然,一个体验性意识初醒推动的所谓的爱情,一个体验着文盲的自卑笼罩下的对知识的渴望。她为了维护自尊,守护秘密,她选择了朗读和倾听。看似是一场交易,可是当二人吵架时,每次都是麦克道歉的表现,让观众懂得了他们之间是有爱的,尽管男主角年龄尚轻,可是在吵架中仍然表现着对汉娜爱的包容和不舍,发挥了爱情关系中男性一般具有的忍让和不计较。在二人骑着自行车徜徉在小道中,汉娜表现得像一个羞涩的少女。吃饭后,当老板说希望他和他母亲都吃得愉快时,她下意识的低下头,表现了不安和仓皇,他读懂了她,公开地亲吻了她,就这样相差20多岁的美好的爱情在一切一切的道德束缚、流言蜚语、世俗眼光下显得那么的顺其自然,观众不仅不会批判亵渎他们的感情,反而觉得他们的感情是那么的纯粹、唯美和圣洁。汉娜工作认真,被调入了内勤;麦克除却了长期家庭环境下给予了压抑和忧郁,透露着阳光和温暖。 真应了那句“只有一样东西,能让灵魂完整,那就是爱”。

当汉娜升职被调入内勤时,她却傻眼了,意味着有可能要与文字接触,与知识接触。她生气了,那一天确是麦克的生日,麦克没有参加朋友同学为他举办的生日派对,一如既往的和汉娜约会,两个人都有特殊的情况,自然擦起了烟火。或许是二人对彼此的爱还有留恋,或许是汉娜想好该去哪里,他们归入了平静,汉娜为他擦拭着身体,像一位母亲一样那么地用力细致而又平和。此后,她走了,没有道别,就这样结束了麦克夏日的初恋。

再次相见已经是八年后了,一个是法律系的学生旁观着庭审会;一个是被审判的所谓的纳粹分子。在审判官的提问下,善良的她如实回答,回答得那么认真,那么激动,因为她不会撒谎,也不知道自己的回答会给自己带来怎么样的灾难,她仅仅是为了负责,忠于职守,不让犯人跑出来,完全没有民族的、战争的、纳粹的判断,旁边的人还在指责她一切都是她自作主张,签了报告的。最后在审判官最后要用笔记来验证是否是这样的情况下,她仍然不愿暴露自己身上文盲的缺陷,选择了承认,用终生监禁来守护她的缺陷。而曾经相恋过她的麦克在一旁恍然大悟,知道了真相却也选择了维护,附和着审判官最后的审判。我不觉得是麦克为了怕一段不乱之恋公之于众而选择沉默,而是为了维护爱人最看重的尊严,既然爱人愿意用终身监禁来守护尊严,自己又为什么偏偏要解开呢?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深爱。他沉默了,沉默又何尝不是一种爱的极致表现。

在与妻子交往中,或许初恋仍然深深影响着他的婚姻,他选择了离婚,后来就自己记录朗读来寄送给监狱中的汉娜,汉娜激动不已,因为这意味着麦克已经读懂了她,读懂了她的内心的秘密。当一个人坦然面对自己的不足、缺陷和内心深处的秘密时是需要勇气的,她再次打开了录音机,从此走上了真正坚强的开始,他借阅书籍,学习写字,学习写信给他。满以为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可是麦克在收到回信后也激动哭了,但是又想起了之前初恋的除却美好之后的遗憾和负罪不愿继续为她朗读了。再次相见,是监狱的那位好心的女管理员告知他帮她安排她出狱找工作的事情,他们在食堂相见了。一个是温文尔雅,透漏着中年男子应有的沉稳和略带忧郁的眼睛,一个已经沦为毛发斑白、眼睛浮肿、身材臃肿的老妇,她下意识地摸了一下自己的衣服,惊讶、羞涩、不堪种种心情都在这一个下意识动作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她伸出了手,他礼节性地给予了回应,麦克手中似乎没有了温暖和深情。他们简短地交流了。一个问他想起来什么,想起了之前的事情吗?一个回答审判前没有想起之前的事情,在监狱中学会了一件事,那就是阅读。似乎她的回答没有给他想要的答案,他走了,说下周再见她。她似乎明白了什么,这么多年的监禁,是他的朗读,他的声音,她想见他的渴望,她的尊严一直支撑她活下去的。短短的相见,她懂得了很多,爱已经去了,他尽管愿意提供物质援助,却拒绝心灵的沟通,她的秘密已经不再是秘密,她想面对真实的自己,但已经没有爱的勇气来给予她面对的力量,她选择了自杀来结束这一切。此时的自杀对她来说是一种解脱,或者说是一种超脱。

我感动于朗读的力量,是朗读支撑着她活着,是尊严支撑着她活着。朗读带有声音,声音本身就是一种力量,能够打开人的心灵,真诚而感动,这或许也是综艺节目《朗读者》办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吧,也同时解释了音乐、诗歌等带有声音的艺术为什么可以证明自己还活着。声音加上文字足以治疗人的灵魂,当她在监狱中学会阅读后,她似乎懂得了很多,思考了甚多,之前是尊严、秘密和麦克的爱让她故作坚强地活着;当学会了阅读,学会了识字,他读懂了麦克为什么不回自己的信,她的人生已经没有那么多活着的理由,他慢慢地没有那么坚强。食堂相见前,那位人性的、善良的监狱女管理员提醒他,她之前很坚强,最近几年似乎没有那么坚强了。是阅读是文字是知识让她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很多道理,学会了自己终生监禁的代价是否值得,学会了思考很多东西,不再因为无知沦为纳粹的刽子手,没有自己的理性的判断和坚定的选择。如果她一开始坦诚自己的无知,不要为了所谓的自卑和尊严而承认那些“罪恶”,她之后的人生会截然不同,从这一点来说知识确实能够改变命运。

电影同时也对法律和道德有了更深的思考。道德没有那么刚硬,却也可以绑架一个人的心灵,比如他们的所谓的不伦之恋;法律没有那么完美,因为“笔迹”的证据就这样最终成为审判的依据;完全的物质证据不足以证明真相,真相除了物质证据还要结合人的行为动机即内心世界来综合判断,正如一个人口头上承认自己的罪恶,就判定这个人真的犯了罪,这是多么的愚昧和对生命的漠视啊

影片仍然有二战的影子,二战已经过去很多年了,除了曾经因此逝去的生命而长久的痛苦,除了让岁月来消逝悲痛,我们还能怎样?难道不是继续活着,正如罗森塔尔的那篇报告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写道到: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麦克遵从汉娜的遗憾,把装有钱的貌似茶叶盒的物件给被屠杀的犹太人的女儿时,那个女性态度强硬,说不可原谅,她把钱拿出来了,对这个盒子回忆起了属于自己的童年的往事,童年的一些或许美好的事情让她顿时软和了很多,把盒子和桌上的照片放在了一起,这是不是也是一种宽容的、释然的方式?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3/1036.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