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书海泛舟记读后感4500字

书海泛舟记

作者:范福潮

幼读唐诗,吟到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时,禁不住问父亲:“万卷书有多少?”父亲指着书柜说.“没多少。一部《全唐诗》九百卷,一套二十五史三千七百八十二卷,《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一部小小的《古文观止》还十二卷呢。古人一卷书的篇幅,只相当于现在的一章,万卷书其实并不多。

书海泛舟记读后感 第(1)篇

《不会读书,即使读到老也只是一个“书虫”》

作者/书海留踪

我曾想,若我能更早一些遇见〔书海泛舟记〕,或许,我与书之缘,会更早一些,更亲切一些,更加的密不可分一些。

但又或许不然,一本好书,也需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时机,遇上一个适当之人,如此这般,方能称之为书缘吧。

〔书海泛舟记〕,一本讲述读书、藏书、爱书的散文集,范福潮先生在侍奉老母安度晚年之余,忆平生所学,思已逝老父,几十年前随父读书的片段历历在目,于是便随手成篇,联缀于一处。

与书之缘,与书之事,以读书生活为主线,勾勒着动荡时代里形态各异的众生相,这是一段读书治学的经验笔记,也是一帧乱世学人的生命片段。

“书海泛舟记”系列,共七十篇,曾发表于《南方周末》专栏之上的,计四十二篇。其看似独立成篇,却又互有关联,细细品味,国学之魅力如长卷徐徐铺开,使人回味无穷。

在这妙笔之下,〔一生能读几多书〕、〔初学记〕、〔踏雪寻梅〕、〔解西厢〕、〔父子大学〕,一篇篇简洁而自然,雅致沉静的文字,蕴含醇厚的情感,有着一股独特之韵,引人入胜。

使读者于不知不觉间沉溺于一个个关于书的故事之中,于是,便又不禁顺其自然般的对文章里描述的作者所读过的书籍兴趣盎然起来。

这就好比是种下了一颗种子,渐渐的,开始生根发芽,我便是如此。因书中的提及,迫不及待的把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读罢。

于是,《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史记》等书便水到渠成般成为我的书单之客了,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也不为过。果然,只有兴趣,才是一切美好与热爱的开始。

缓缓合上书本,我似乎看见了一幕幕陈年往事,犹如阳光下闪着亚光的琥珀,映照着夕阳下一大一小的两道身影,仿若一切又回归了当初的起点,他,还有父亲,与书之缘。

范福潮的父亲范老先生曾任民国时期的国文教员,国学功底深厚,更是一位书痴。言传身教之下,其自小便与书为伴,开始了书海泛舟之旅。

成长时期传承延续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自然而然,也养成了坚实的文史基础和对书的一辈子痴迷。

老先生对儿子的教导从不拘于一味的死记硬背,少年范福潮读到《初学记》中的渭水时,问老先生关中渭水长约千里,姜太公钓鱼的“渭滨”究竟在何处?老父亲说,不远,我带你去。

他给儿子书一张条幅挂于床头:“冬夜须养浩然气,夏日宜读无字书。天气好的时候,范老先生又让儿子放下书本,与同学们出去游山玩水。

我不禁的想起了如今学校的填鸭式教育与诸多因望子成龙而“禁锢”着孩子的父母们,或许,在无休止学习的同时,放宽些空间,若能让子女发觉书的魅力,养成对书籍的兴趣,自主去探索、寻觅,便更能事半功倍了。

正如范老先生所言,山水草木,人情世故,游戏玩耍,生活百态,都是书,有字书易读,无字书难读,能从无字处读出书来,才算不隔。

范福潮先生与书之缘起于父亲的引导,我与书的缘分却颇有些误打误撞了,如今回想起来,也是惊讶不已,轻道一句,命里有时终须有啊。

记起最初的我,对于读书确无大的兴趣,偶尔读一本,也是略感勉强,多少带着些自己强迫自己的意味在里面。但随着这样的阅读增多,似乎感觉读书也不错起来了。

读《活着》时,压抑着情绪聆听着福贵风轻云淡般的讲述,似乎是碰触到了活着的意义。读《骆驼祥子》时,我仿佛看到了祥子麻木无神的瞳孔,听见了一颗心破碎的声音。

读〔大冰〕时,像是随着其笔下的故事唱着欢快的歌儿浪迹天涯,经历了一段不平凡的人生。而读〔古龙〕时,又仿若置身于刀光剑影的江湖之中,一剑西来,天外飞仙!才恍然发觉,读书竟是如此之美!

渐渐的,读书便成为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每一个不同的作者所勾画出的精神海洋里航行,我也与范福潮先生一般,正在书海中泛舟朝着远方前进着。

于是,我如饥似渴般的在六十天里读完了三十一本书,平均两天便能读一本,其中不乏《百年孤独》、《老人与海》、《月亮与六便士》等文学名著。

也有《无人生还》、《小王子》、《达芬奇密码》这类的小说,在那一段时间,我的生活几乎都被书籍所占据了。后来,我又兴致勃勃的写下目标,我要在一年里读一百本书。

虽明知这般读法有囫囵吞枣之嫌,倒也不甚在意,想着开卷便是有益,多读必是好事。与人谈及所读之书,观其震惊感叹的神情,口中虽未多言,心中却是颇为自得。

但随着所读之书愈来愈多,越来越杂,我似乎又迷失了方向。“你是为了读而读吗?”,一位文友不禁问我,是啊,我又究竟为何而读呢?

后来,我似乎是明悟了些,直到读至书中“解《西厢》”中父亲告诫于范福潮的一段话,方使我恍然大悟,受益匪浅。

年少时的范福潮对书极为痴迷,所读多而杂,不求甚解,并为读得书多而得意洋洋。见此状,其父亲以自己平生读书之经验,对他进行了一番读书的告诫:

“汉至初唐八百多年,名家荟萃,仅选一部《陶靖节集》,唐宋不选韩欧、不选佛经禅语、不选笔记,元不选散曲,明不选小品,民国作家仅选鲁迅一人,外国书不选《圣经》,不选《》,且三倍于中国书,真是本末倒置。

生有涯,知无涯,书是读不完的。你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规划一个适当的阅读范围,选少量经典,由浅及深,循序渐进,一卷一册,读熟解透。

朱子曰‘学者所患,在于轻浮’,像你现在这种心态,纵读万卷书,也是过眼烟云,到老只是书虫而已。”

不知是说者有心,亦或是听者有意,读罢这一段,呆立良久,我似乎就在这一瞬,便于混沌之中如梦初醒。真可谓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是啊,如我这般见书皆读,两日便能读罢一本,又岂能真正读熟解透呢?每一本书都是作者集平生之所学,少则一年半载,多则三五年,乃至是十数年所著成,短短数天随读,也仅仅是在脑海里过了一遍罢了,其中蕴含着的深意与哲理,是万万领会不了的。

是啊,我总想着书读得越多便是越好,可事实真是如此吗?人在一生中最多又能读多少书呢?总会有一个数量上的极限吧?“人生七十古来稀”,活到七十岁,应该是一个可以接受的年龄。

七岁读书,每天读五六十页,平均三四天读一本书,一年读一百本,六十年读六千本。这还不包括读报纸、杂志、公文、课本,如果有些书要复读、精读、研究、摘抄,一生能读三千本书,就算是一个非常刻苦的读书人了。

是啊,正如范老先生所言,需给自己选一个读书方向,择其中经典,由浅及深,不疾不徐,细细品味,反复琢磨。若能于其中寻得做人做事之法,世间轮回之道,那便是书赐予的善缘了。

书,于一些人而言视若珍宝,而对于另一些人,也只不过是印着文字的纸片罢了。我想,我能与书结缘,真乃此生之大幸也。而遇见《书海泛舟记》,便是书给予我的福缘了。

我们生于这浮世,经历酸甜苦辣,感受人生百态,变换着喜怒哀乐。辗转流年,难免浮躁不安,难免歇斯底里,难免厌倦这周而复始的生活。

若能得些闲暇功夫,寻一处方圆,抛开一切的未来与过往,轻轻打开书的新一页,进入一片新天地,就这样简简单单的遨游于书籍的世界,那里有蔚蓝的天空,那里有静谧的丛林,那里天清地宁,使人心生欢喜。

在青山绿水间,触摸微风的轻盈,聆听泉水流淌的回响,沏一壶浓茶,感受着清香四溢。抬头仰望天边广阔,云卷云舒。在那里的最深处,有着我们最初的模样。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3/1037.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