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棋王 树王 孩子王读后感4500字

棋王 树王 孩子王

作者:阿诚

暂无简介

棋王 树王 孩子王读后感 第(1)篇

发现阿城,实属机缘巧合:朋友圈一个爱读书的妹子,在我的读书分享下留言推荐了《棋王树王孩子王》。习惯使然,豆瓣上一查,吃了一惊,共有8个出版社版本,本本评分都不低于9.0!

终于等来纸质书,第一篇就把我看得久久不能平静。迫不及待地看完第一遍,如获至宝、相见恨晚。

同是写“文革”和“上山下乡”的作家,王小波是似虚似实、不羁戏谑的黑色幽默。而阿城的文字,则充满烟火气,能把吃喝拉撒的俗事,写得出神入化,叫你走近了、放大了看。

棋王——无冕之王

对于《棋王》,故事倒在其次,首先惊艳到我的是阿城的描写功力。

拿到饭后,马上就开始吃,吃得很快,喉节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常常突然停下来,很小心地将嘴边或下巴上的饭粒儿和汤水油花儿用整个儿食指抹进嘴里。若饭粒儿落在衣服上,就马上一按,拈进嘴里。若一个没按住,饭粒儿由衣服上掉下地,他也立刻双脚不再移动,转了上身找。这时候他若碰上我的目光,就放慢速度。吃完以后,他把两只筷子吮净,拿水把饭盒冲满,先将上面一层油花吸净,然后就带着安全到达彼岸的神色小口小口的呷。

这是写的棋王王一生吃饭的场景,根本看不到华丽的辞藻,也全然没有遣词造句的刻意。仅用最简单的言语,将棋呆子朴实执拗的形象刻在了读者的脑子里。

一粒干缩了的饭粒儿也轻轻地小声跳着。他一下注意到了,就迅速将那个饭粒儿放进嘴里,腮上立刻显出筋络。我知道这种干饭粒儿很容易嵌到槽牙里,巴在那儿,舌头是赶它不出的。果然,呆了一会儿,他就伸手到嘴里去抠。终于嚼完,和着一大股口水,咕地一声儿咽下去,喉节慢慢地移下来,眼睛里有了泪花。他对吃是虔诚的,而且很精细。

仍旧是吃饭的画面, “干饭粒儿很容易嵌到槽牙里”这恐怕是每个人都稀松平常的生活小遭遇吧,平常到我们很难刻意想起来,而阿城就这样,于细微处,将带有时代烙印的棋王写活了、写得接地气。

说到故事,三王是阿城的代表作,其中,数《棋王》最有名。不过,通本读来,也是最简单的一篇,并没有什么澜,也没有令人揪心的感情纠葛。却独有一种气质——带有江湖侠义传奇的色彩。

不疯魔不成活,武侠中绝世高手大抵如此练成神功。这个叫做王一生的棋呆子,也是这样:从小偶然迷上了象棋,一发不可收拾,逢人便招呼下棋,痴迷到“心里就能下棋”的地步。全书的,王一生一人力敌九位高手,从天明到天黑。旁观者的作者看到这个阵仗“心里忽然有一种很古的东西涌上来”想到了项羽刘邦,而我则情不自禁脑补了金庸笔下的武林大战。

武有武道,在这个棋呆子心中,也有不可撼动的棋道。王一生的棋道是什么呢?我想了想,棋品上是捡烂纸的老头启发而来的道家阴阳之说,人品上则是受感于母亲谆谆叮嘱的感恩和移情。因此他断然拒绝了脚卵用家传棋换来的名额。

然而,虽然没参得了比赛,却一战成名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无冕之王。

树王——无用和有用

阿城在意大利版自序中说到《树王》里潜在的是蒙昧的良知,不是科学的,是原始的,但它面对的不是科学,而是愚蠢,这就使双方都走向失败。愚蠢没有良知,所以良知即使是蒙昧的,对于中国,也是有价值的。

在那个红色爆棚的年代,一些所谓的价值观被吹捧宣扬,凡是打上主流价值观的旗号,那就是合理化合法化。继而受到一帮阿谀奉承的趋利者抑或明哲保身的怯懦者还有不知所以的懵逼大众的推崇,堂而皇之地胡闹。因为“完成垦殖大业”是“改造中国的伟大壮举”,所以要“砍树烧山” “种有用的树”。

“这些地方,完全可以用来种有用的树!”

肖疙瘩问:“这棵树没有用吗?”

李立说:“当然没有用。它能干什么呢?烧柴?做桌椅?盖房子?没有多大的经济价值。”

……

肖疙瘩仍垂着眼睛:“可这棵树要留下来,一个世界都砍光了,也要留下一棵,有个证明。”

李立问:“证明什么?”

肖疙瘩说:“证明老天爷干过的事。”

树王肖疙瘩和积极青年李立关于大树有用无用的讨论,让我想起《庄子》开篇《逍遥游》中“瓠hù樗chū”的故事:

惠子眼里硕大无比的葫芦也许不能装米舀水,在庄子眼里却可以当做“游泳圈”玩漂流;野猫、黄鼠狼汲汲于追求物之有用,往往掉进陷阱,大樗不是好的木料,但可以种在空旷处供人纳凉。

如果说《棋王》还不太看的出来,那《树王》中带来的哲思让阿城的道家文化神韵袒露无遗。肖疙瘩是个粗人,自然说不出道家的这番道理来,却保有对自然的敬畏和信念,不愿破坏自然之性。

然而毕竟那个时代,最终大树还是倒下,树王也倒下了。虽然作者无力逆转情节,但是最后他附上了一个魔幻的令人有些毛骨悚然的结尾,证明了人与自然争斗的因果报应。

孩子王——红色时代的白太阳

若说《棋王》文字惊人,《树王》哲思敏人,那《孩子王》便是情感动人。

与前两篇不同,这次主角孩子王是“我”自己:生产队唯一一个上过高一的知青,因为场里缺老师,于是赶鸭子上架教初三学生语文。

阿城的笔触是细腻的,有种不露痕迹的热忱。虽然是写师生,却一反常态,丝毫不去渲染师生情。而是一方面,通过交代教师宿舍的简陋、教室的破旧、课本的稀缺等等,不动声色地还原教学环境的恶劣;另一方面,“我”由于“和学生打赌”“不按教程上课”被罢职的结果,讽刺了当时国家教化的专制。

“班上的学生,写作文,社论上的话来得个熟,不用教。读了八年的书,很多字不识得,写的字狗爬一样,认都认不清”,可爱的少年们,本该接受良好教育、有着天马行空独立思想的年纪,却被沉闷的红太阳填塞了整个青春。

当“我”意识到教学的学以致用后,抛弃教材的那套教法,慢慢地孩子们的世界多了色彩。

比如,王福就写出了这篇《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是世界中力气最大的人。他在队里扛麻袋,别人都比不过他。我的父亲又是世界中吃饭最多的人。家里的饭,都是母亲让他吃饱。这很对,因为父亲要做工,每月拿钱来养活一家人。但是父亲说:“我没有王福力气大,因为王福在识字。”父亲是一个不能讲话的人,但我懂他的意思。队上有人欺负他,我明白。所以我要好好学文化,替他说话。父亲很辛苦,今天他病了,后来慢慢爬起来,还要去干活,不愿失去一天的钱。我要上学,现在还替不了他。早上出的白太阳,父亲在山上走,走进白太阳里去。我想,父亲有力气啦。

可当时的社会容不下不一样的色彩。总场教育吴干事一句话就将“我”遣返生产队了。

太阳依旧是白白的一圈。走着走着,我忽然停下,从包里取出那本字典,翻开,一笔一笔地写上“送给王福 来娣”,看一看,又并排写上我的名字,再慢慢地走,不觉轻松起来。

文章的最后,我想,对于用心教过的那帮学生,阿城应该也是抱有希望的吧。

写在最后

最后,都知道书里写的都是文革时期知青的故事,这样看来,阿城好像有点投机取巧了,看似躲了这个话题去了。事实上仔细读下来不难发现,文字中处处开了口子让我们去知晓:《棋王》里为什么每个人都很饿?《树王》里为什么无论知青还是小孩都馋着糖?《孩子王》里为什么学生没有课本?为什么买到一本新华字典却成了奢侈……

时代的隔阂总是难以跨越,又有些历史被缄默不语,未曾真正体验过那种困苦无望的我们终究也难以了解,我们恐怕怎样都只能管中窥豹略知一二了。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3/1043.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