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简介
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 读后感 第(1)篇关于作者
基思·斯坦诺维奇,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心理学与人类发展系的荣誉退休教授,也是世界引用率最高的50位发展心理学家之一。曾荣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桑代克终身成就奖,著有畅销书《对“伪心理学”说不》等。
关于本书
这是一本认知科学书,也是一本教你怎样培养理性决策能力的工具书。
核心观点:高智商并不等于理性思考,聪明人也常常不会理性决策,“理商”才是贯穿一生的必修课。
一、聪明人,不一定理性
美国总统小布什,毕业于耶鲁的优等生,毫无疑问的高智商,但在白宫,他却以盲目冲动的决策臭名昭著,就算支持派也不得不承认他不善思考又非常武断。
聪明人经常做蠢事,智商与理性是两个概念,需要分别看待——一个人有可能非常理性但智力平凡,也有可能智力很高但不理性。而理性思维的能力,比智商高低更加重要,它是正确决策的核心。
二、做决定时,我们的大脑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我们的大脑就像一台电脑。人的智商就好比电脑自身的硬件条件,智商越高,电脑运行速度越快,我们叫它“算法心智”。
如果光有很快的运行速度,操作系统一片混乱,也算不上一台好用的电脑。小布什总统的大脑就是这样,虽然硬件条件好,但缺乏理性思考的思维模式,就好像版本太低的操作系统常常出现漏洞一样。我们把大脑的操作系统称为“反省心智”。
有了流畅的运行速度,加上好用的操作系统,但却不小心安装了病毒软件,电脑速度越快反而越危险。我们把大脑里安装的各种软件叫做“心智程序”,而那些病毒软件,我们叫它“污化心智程序”。
所以,聪明人为什么也会做蠢事?因为要想做出理性决策,需要具备理性思考的认知模式,也就是健全良好的操作系统、安装绿色软件,我们管它叫“理商”。
人类曾经作为动物的一员,我们的大脑也遵循懒惰的认知准则:能不用就不用,该用脑时也不用。人人都是认知吝啬鬼,懒惰造成我们缺乏理商,也就很难做出理性决策,这和智商高低可真没关系。
三、认知吝啬鬼的三个诡计
1.生动的就是对的。人是故事的动物,画面更容易触发我们鲜活的情感反应。当注意力被吸引到生动的个案后,认知吝啬鬼常常会把整体概率这回事抛在脑后。
【案例】有两种疾病A和B,疾病A的死亡率是24.14%,疾病B会让一万人中的1286人死亡。请问,哪种疾病更加危险?多数人将疾病B的危险等级评定成高于疾病A。也就是说,多数人认为,12.86%的危险度,比24.14%更高。
每一万人中有1286人死亡,这句话会唤起一个鲜活的画面,比起冷冰冰的数字,这个画面可鲜活多了。因此,它也更容易触发人们的情感反应,让人印象深刻,于是把真实准确的数据抛在脑后。
2.别人给什么,你就要什么。完全顺着对方给定的思路框架思考。
【案例】购物时,你是怎么讨价还价的?我们假设一件衣服标价1200元,然后,你会以1200为基础,往下砍到一个可以接受又不太过分的价格,大概会在800到1000的范围内。
这就是——“别人给什么,你就用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商家利用了我们的认知吝啬倾向,通过标定一个远远超出实际价格的数字,给我们一个最触手可及的思考框架。
3.相信自己总是对的。
【案例】飞利浦曾有一款DVD遥控器上,出现了52个按键,看得人眼花缭乱,想要找到一个对应的键,夸张点说就像在大海捞针。这位设计师自己知道怎么操作那52个按键,“并且坚信别人会和他一样想使用复杂的遥控器”。
因为换位思考非常耗费认知资源,出于进化本能,人的天性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这与智商高低无关,你我也不能完全幸免。
四、做出理性决策的三条途径
理性是可以习得的。怎么做?不妨大量练习这么几句话,把它们深深植入骨髓:
1. “假设这件事不是真的,还有什么别的可能?”
请养成质疑的习惯,把所有未经证实的结论看作“假设”,然后紧接着问自己:如果这个假设不成立,相关现象依旧出现的概率有多大?
【案例】上世纪80年代末,美国自闭症儿童的父母们了解了一种新疗法:他们亲眼看到,在辅助者帮助下,自闭儿童用打字机打字,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敲出了正确的词语拼法,到最后,自闭儿童甚至打出了优美文章。这样一来,自闭症孩子就可以通过文字与外界沟通了。直到几年后,行为科学研究者展开对这种新疗法的研究,才发现这是一场荒诞的悲剧:自闭孩子的打字是辅助者用触觉引导的,一旦辅助者走开,疗效就消失了。
在这个案例中,几乎所有人都忘了问这些问题:“如果新疗法是无效的,这种现象有多大可能依旧会出现?自闭儿童能打字,还有什么别的可能原因?”
2.“这在概率上有没有错?”
当多数人的心智程序里缺乏最基本的概率规则时,将导致无数非理性思维和行为,随之而来的,是无孔不入的偏见和你我想象不到的悲剧。
【案例】一名叫萨利·克拉克的英国母亲被捕入狱,罪名是谋杀自己的两个亲生婴儿。尽管在法庭上,这位母亲解释说婴儿的死亡是“摇篮猝死症”带来的,但陪审团最终做出了有罪判决。直到2003年,这位母亲才被无罪释放。当时最打动陪审团的,是儿科医生出示的一个数据:同一家庭两个婴儿都死于摇篮猝死症的概率是1/73000000。如此小的概率,那么除非人为杀害,这种事几乎不可能自然发生。
实际上,儿科医生只是把发生一次摇篮猝死症的概率简单平方,却忽略了一个基本运算原则:只有当两起事件完全独立时,才可以使用简单相乘的算法。然而,同一家庭猝死的两个婴儿,共享很多基因和环境因素,所以同一家庭中,两次出现婴儿猝死症的概率会更高。
3.“这是一个病毒心智程序吗?”
聪明人会深陷于特定知识领域不断犯错,他们擅长使用自己强大的计算能力将信念理性化,并避开怀疑者的观点。久而久之,他们的错误信念,就会累积成一个孤立的岛屿,越加固执,也越加排外。
【案例】2001年9月11日,纽约世贸大厦被撞毁后,美国第一夫人劳拉·布什在被要求发表评论时,提到教育在防止这类悲剧中的重要性。巧的是,大约同一时间,英国前首相夫人切丽·布莱尔,也认为教育是预防恐怖事件的重要措施。但是,当时的评论员和三年后有关9·11更全面的报道,都指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9·11事件的劫机者绝不是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事实上,劫机冲向双子塔的·阿塔,就有城市工程和规划专业的学位。
怎样避免这些“病毒”心智程序呢?这里有几个简单的原则:
1.它是否可能对你产生生理伤害?是的话,坚决说NO;
2.妨碍了目标选择的多样性吗?是的话,NO;
3.它是否真实反映世界?相信你也不愿意因为星座运势被判有罪吧?
4.它拒绝对自身进行评估?NO。如果它不可证伪,比如神秘主义,或者验证真伪的代价太高,比如人为设置“违背规则就会死去”的戒令,或者拒绝或抵抗其他心智程序,都是可质疑的理由。
总结:
智商和理性决策没有必然的关系,人人都是认知吝啬鬼,聪明人也不例外。认知吝啬鬼有很多诡计来引诱聪明人走上认知误区,但庆幸的是,理性是可以习得的,把批判性思维、概率论常识融入日常习惯中,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改变。正是这些大大小小的无数决定,塑造了你的生活。比起智商、好成绩,“理商”,才是贯穿一生的必修课,不妨从娃娃抓起。
金句:
1.传统的智力测验漏掉了对很多关键的认知领域的评估,比如理性思维能力。但我们却总有这种错觉:所有好的特质都应该伴随着高智力。实际上,聪明人做蠢事的情况比比皆是。
2.广告商利用的正是认知吝啬鬼的懒惰,市场经济体制下,到处都潜伏着试图利用人类的认知缺陷赚上一笔的陷阱。而做一个认知吝啬鬼,就很可能意味着你的整个生活都是控的。
3.聪明人只有在被告知要怎么做的情况下,才会表现优异。而在开放式任务中,评估的是反省心智,比如目标优先级和知识管理的能力,与智商水平没有绝对的关系。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3/1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