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饱蘸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小说以一名女子最痛苦的经历,写出了爱的深沉与奉献。一个男子在41岁生日当天收到一封没有署名和地址的信,这封信出自一个临死的女人,讲述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而这个故事的男主人公也就是收信的男人对此一无所知。这段一厢情愿的爱情始自18年前,她初遇男人的刹那,她还是个孩子,而后经历了少女的痴迷、青春的,甚而流落风尘,但未曾改变对男人的爱,直至临死前才决定告白——她躺在凄凉的命运的甲板上,雪白的泡沫把她推向了虚无……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读后感 第(1)篇扭曲的暗恋: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遇见你我变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去,但我的心是欢喜的,并且在那里开出一朵花来。” ———张爱玲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由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创作的中篇小说,小说以一封信的方式,讲了一个女人暗恋一个男人的爱情故事。然而,这份爱情既不凄美,也不令人感动,却感到无比的悲凉。
张爱玲对爱情的描述是,尘埃里开出花的欢喜,但她的爱情却是水深火热般的痛苦。而这个女人的爱情,自编自导自演,主角只有自己一个人,直到临死,才算是给了男主角一个出场看见自己的机会。
她写道:“这个女人爱你胜过爱其他的一切东西,可你却一直没能认出她来。她一直等着你的呼唤,可你从未去找过她。”
她执意地等待这个男人主动注意她,认出她,爱上她,不是没有机会,几次的擦肩而过,几次的缠绵,她从不说破。从身体到心的距离,成了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要多么卑微,才能把自己降低到尘埃里。被动的极致,是控制感的极致。害怕不能拥有,害怕失去,索性从不去争取,希望从没实现过,也谈不上失望,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从13岁的少女到一个11岁孩子的女人,她疯狂而执著地爱着一个男人,却从没有享受过一天你侬我侬的恋爱。她甚至为他生了一个男孩,不惜靠自己卖身来养活孩子,让孩子光鲜体面地生活,却从来不告诉这个男人,关于自己的一切。
读者一定会猜测,这男人八成是一个花心大萝卜,负心汉,而这女人也太不合常理了,为什么不告诉他?
她写道:“我很了解你,比你自己还要了解。我知道你只乐于享受恋爱的快乐,不想被责任所束缚,要是你知道自己要肩负起一个父亲的责任,那你的心里一定很不惬意。你会认为我和你之间有了关联,你是个自由惯了的人,在拘束中是无法呼吸的。”
“我不怪你,我爱的就是你的这种热烈而健忘的样子,爱的就是你到处留情、不专注一人的样子。我爱这样子的你。”
“我希望你在想起我的时候,只有爱情和感激。我愿意为此成为你认识的女人中唯一的一个。可是,你一定早就忘记了我,从未再想起过我了。 ”
貌似,很伟大的爱情,很无私的爱,我却感动不起来。
只看到,卑微到尘埃里的爱,在阳光的照射下,飞舞的尘埃,变成了一粒粒恐惧,强大地控制着她。
她写道:“我从小就爱着你,还是你孩子的母亲,可是你却把我当做一个,付给我过夜费。我不光是被你遗忘了,我还要接受你的羞辱。 ”
越爱越在乎尊严,她痛苦地离去,而男人对此毫无察觉。她一方面享受着与所爱之人的温存,一方面因他认不出自己而备受煎熬。
她的爱情,说到底,从始至终是一个人玩。为了满足自己卑微的爱情,不能拥有男人,就拥有他的孩子。
她写道:“有一段时间,我以为自己抓住了你,抓住了你的血脉,从孩子身上找到了你存在的影子,抓到了你游走不定的人生。可是,这孩子到底是你的儿子,有着和你一样的作风,在一夜之间,就残忍地离开了我,永远不再回来了。我又变成了孤独的人。这时的我,比任何时候都感到孤独无助。我变得一无所有,没有你留下的任何东西。没了你的孩子,没了你的言语,没了你留下的一行字,没有你的一点回忆。”
孩子不是爱情的结晶,只是缠绵的结果,孩子象征着男人,而不是她真正意义上的孩子。孩子死了,她的生命也死了。可以说,她生命的意义是靠孩子来体现。
为了孩子活得光鲜,她不惜卖身,却并不感到羞耻,因为她心里认定自己的心只属于那个男人,别的不重要。
她有机会嫁好男人,让孩子拥有完整的家,却不嫁,因为她要等待他,有一天认出她,爱上她。
说到底,其实是爱着自己的爱情。她把男人理想化了,这份爱情更被理想化了,它们不能在现实中见光。
她说,不会要求他任何事,只是在将死之前,能相信她所说的故事是真的,能替她每年生日时像往常一样,买一朵玫瑰花插在瓶子里。
不被人记得,大概死也不能瞑目吧。她终于表白了,却是在一切行将结束的时候。然而,留给他的是什么呢?
男人,百感交集……遗憾,内疚,痛苦?不得而知。
女人,表面上没有要求,实际上,让别人因内疚而感到痛苦,这何尝不是一种报复?
作为读者,我看到这样的来信,感到是震惊,窒息,压抑,控制,愤怒……
口口声声说爱你胜过爱一切,不给你增加负担,让你自由,然而,将死之前的一封信,无意识中又代表了什么?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没有人看见我们,我们就无法体验到自己是存在的。
这个女人是不甘心的,她害怕这份爱随着自己的生命消逝。并且,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已经无力承受自己这份沉重的爱情,她需要他来分担。
说不好听点,总得让这个男人背负点什么吧。
她写道:“不,亲爱的,我绝不是在埋怨你,我不想因为我的悲苦,而让你的快乐生活受到影响。不要担心我会继续逼着你做什么。请原谅我的抱怨。我的孩子这时已经死了,静静地躺在那里,没人理会,我有着一肚子的怨气,你得让我发泄一下啊。”
否认自己是在埋怨,却又请求原谅自己的抱怨,因为孩子死了,我有怨气,你得让我发泄。写满了对他的抱怨,却不承认。
作为一个普通人,这是很正常的感情,能够理解,可怕的是,她对自己感情的否认和压抑,发展到了极致,充斥了整个一生,直到临死。
以为是一份纯洁执著的爱情,以为是成全了男人的自由,这一切让自己感觉非常良好,爱的非常高尚,如此成功地掩盖了内心深处的自卑。
说是为了孩子,却让孩子有一个靠男人包养的妈妈,日后,让孩子如何看待妈妈,如何维护孩子受损的自尊?有想过孩子的未来吗?
她从来没有真正拥有过那个男人,在缠绵几日后,男人便会出远门,她独自吞咽着被抛弃的痛苦。
爱孩子是因为透过孩子可以爱那个男人,孩子的离去,让她再次体验到被抛弃的痛苦。
即便孩子不死,为了不被抛弃,她一定会死死抓住孩子,不让他长大,不让他离去,孩子是她唯一可以控制的东西,在孩子面前,她不需要卑微。可是,孩子死了,她不怪男人,怪怨天主,把孩子夺走了。只要不怪男人,她的爱情依旧是完美的。
她始终有一种能力,来粉饰自己完美的男人和爱情。
所有这些虚幻,对常人来说,不可理喻,甚至心里暗暗骂她傻,对她,这却是生命存在的意义。
生命以如此扭曲的方式存在,一定是有原因的。
以心理学看,依然要追溯到早年。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去世,母亲对她并不关心。在她情窦初开的青春期,作家成为她的邻居,满足了一个小女孩对爱情的幻想,这成为她幸福的开端,也是她可悲命运的原因。
缺爱,是几乎所有心理问题的根源,童年没有母亲的关爱,缺失的父亲,灰暗而贫乏的生活,始终没有一个好的客体陪伴,既没有母亲情感的滋养,也没有父亲理性的指引。作家的出现犹如一个火苗,点燃了她青春期开始涌动的感情,从此一见定终身,也定了一生的命运。
她爱得如此深情而痛苦,却从未开口说过只言片语,她不敢要,因为在她的过往中,从没有得到过什么,她的生命从一开始就是以一种卑微的方式存在的。
张爱玲在感情上的态度,和她的原生家庭就有着很大的关系。家庭没有给她饱满的爱,从小父亲的毒打虐待更导致她安全感的缺失。极度的缺爱,导致在感情上非常没有判断力,所以胡兰成骗她,易如反掌。
一个人的自尊,安全感,信任感,是在生命最初的时候建立起来的,如果那时候没有建立好,在成长过程中,又遭遇创伤,没有机会修复,这个影响将是一生的痛苦。
一份低到尘埃的暗恋也许很美,在心里很欢喜,但一个低到尘埃里的人却是悲哀的。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3/1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