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氏451》_精选读后感2000字
四月看的两本关于书的书,之二。
不同于《查令十字街84号》的纪实书信体,这本书正好在另一端,不仅是小说,还是一本象征主义小说。如同政治寓言类型的《1984》,思想控制是这本书中的故事的大背景。
二战之后的美国,统治者为“稳定局势”,严格控制人们的信息吸收和思考,除了“强塞思想”,在每个居民家中设置电视墙,让居民们整日沉迷在他们选定的节目里,更是大力度隔绝外界思想与信息,在表现这一点上,作者为之创造了一个非常独特的情节:
用来灭火的消防员,成了政府操控,用来焚书的“消防员”。本来应该装水的消防车,装满了油,随时准备发现藏书者,烧掉他们的书和房子,甚至烧掉他。
于是,书名“华氏451度”,四舍五入为233摄氏度,即纸张的燃点,成了这本书里很有意思的第一个象征对应物,是真理和自由被灼伤的温度。
有压迫就会有反抗。
黑暗大行其道,光在缝隙中渗开。消防员蒙塔格在某次焚烧后回家,遇到了邻居克拉莉丝,一番交谈让蒙塔格开始迷茫,另一个自我,那个“时而絮絮叨叨,不受意志、习惯和良心束缚的潜意识中的”再次出现。
我一直都对某些人啧啧称奇,无论他们干了什么,都不会觉得自己有问题。蒙塔格和我,则属于那种不坚定、软弱、迷茫的人。
因为迷茫和不确定,所以容易怀疑和反思。克拉莉丝的出现是关键的,她就如同一个引路人,把蒙塔格引导到自己的良知和清醒上。但她绝不是塑造蒙塔格的人。一滴水无法衍生出另一滴水,只能和另一滴水互相辨认,然后汇合在一起。
后来再出现的一滴水是退休的英文教授费伯。
蒙塔格通过费伯,想清楚了人们为何憎恶书,也想清楚了书并无罪,甚至是美好的。他们策划了一次反抗行动,行动的失败,把蒙塔格逼成一个全国通缉者,逼上逃亡之路,逼到一滩水边。
如果说克拉莉丝和费伯让蒙塔格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要什么,那么这一滩水——全国聚集在一起的一部分不屈的爱书人,则给了蒙塔格勇气和力量。
一滴水汇入一汪水中,犹如《查令十字街84号》中海莲遇到弗兰克一群人。是所有平日沉默地孤单着的读者都会感到安慰和振奋的一个场景。
以格兰杰为首的这群地下爱书者风餐露宿,不肯投降。他们甚至想好了把书传承下去的方式——
一人背一本书,以此传递到之后的其他人。这个人是《传道书》,那个人是《理想国》,这边还有“爱因斯坦”和“孔夫子”。
这也是这本书里让我大吃一惊又非常喜欢的一个场面。是我难以想象的一种,真理和思想传承的方式的象征场面。
直到故事最后,也没有看到局面发生翻转,然而人们踌躇满志,正向着信息控制据地城市进入。
作者留下一个开放性结尾,让读者自行想象。之后的行动有可能失败,也有可能成功,没人可以保证,但同时大家都看到了,希望依然还在。
由于这本书的象征本质,所以我饶有兴趣地拿它和现在的一些情况作了对比。
1、关于思想控制
这本书中的故事其实是一场思想控制与反控制的战争。
思想控制的主客体分别为政府和爱书的人,或者说认为安稳诚可贵,思考价更高的人们。关于思想控制,我在乎的是主动性的问题,这一点是对比《1984》中的要求人们沉默和《房间里的大象》中人们的主动沉默得到的启示。
一样的,如果说在这本书或者历史上真实发生的许多思想禁锢事件是一种无奈的思想被控制,当时的人们能想象如今的人们多么主动地让自己的思想被控制吗?
2、关于信息汲取
主动被控制是什么玩意?低头看看手中的手机,然后抬眼看看身边的人们。你的信息来自哪里?你如何看待这些信息?你怎么判断它们的真假?你的信息之外的空间,有多大?如果把这些信息从你的脑子里抽出,你还拥有什么?
3、关于思考
你还能思考吗?思考的能力可以建筑在信息之上,然后返回来加工信息,但不会因为信息的抽离而消失,思考或者说思维,是一种能力,不是一种资讯。
如果没有思考的能力,就没办法获取、筛选、辨别、汲取有效信息,思想就更容易被控制,在现代社会表现在:妈妈说,老师说,朋友说,还有很常见的,公众号说,线上课程说。
把自己的思想交出会成为一种习惯,因为太舒服,思考的吃力还不一定讨好使得它看起来才像是反人类的一种做法。所以这就成为一个恶性循环,越不思考,越丧失思考的能力,越没有思考的能力,越不思考。
你不思考,就会有人替你思考,然后把思考的结果塞在你脑袋里。满意吗?给五星好评哦亲。
这本书唯一不好的一点,是大肆对书的颂歌或辩护,作为一个爱书的人,我都觉得这容易让人厌烦,毕竟很多在故事发展中就可以由人们自行领会的道理,不时总结就会让读者感觉自己是个弱智。幸好有独特的情节可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另外,阅读本来就是很私人,也无法强迫的事。即使是把这本书里的“书”理解为“真理”,人们怕也不喜欢绕绕叨叨赶鸭子上架般的真理。除此之外,本书情节很有画面感, 部分描写非常优美。后来本书被法国拍成电影,或可一看。
是以荐读。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3/1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