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位居“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一般认为全书前八十回由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作,后四十回由高鹗续成。这部中国文学史上的鸿篇巨制,以其丰富的思想内容、伟大的艺术成就和深远的文化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红楼梦读后感 第(1)篇卓晖说红楼:甄士隐考证(上)
甄士隐是《红楼梦》重要的线索人物。
甲戌本凡例:此书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庚辰本开头: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
从前后版本修改的痕迹看,曹雪芹对甄士隐这个人物的象征意义,做出了进一步强调。同时,原文添入“而借通灵之说”六字,它和“故将真事隐去”六字不管构成并列还是递进的逻辑关系,甄士隐和贾宝玉这两个人物,其重要性竟似乎基本相当,成为组织全书的一大关键。
另,依据两段文字,甄士隐都是“真事隐”的谐音,历来评说应无讹错。然而,真事只是“隐”去,并未“删”去,在《红楼梦》原文自能寻觅到蛛丝马迹。
那么,厘清甄士隐在书中的身份,再考量这个人物的原型,对于理解《红楼梦》这部旷世巨著,就显得极端紧要了!
一、甄士隐其人
《红楼梦》是一部极其复杂,烟云模糊的奇书。曹公笔下瞒人文字极多,真相又往往藏匿于不经意处,加之脂批也是亦真亦假,有实证也有误导,因而历来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先看甄士隐出场时的一段介绍文字:
“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人皆呼作葫芦庙。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嫡妻封氏,情性贤淑,深明礼义。家中虽不(无)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只)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只是一件不足:如今年已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乳名唤作英莲,年方三岁。”
这段话你若全信,就上当了。卓晖便将其“假”处,一一指出。
1、众所周知,阊门是姑苏古城的一个城门。然而,文中说姑苏是“处”,阊门是“城”,并非真实情况。另外,“姑苏”一侧写有脂批,“是金陵”,这又不合理,既然姑苏、阊门不是真实地点,则曹公完全可以直写“金陵”,何必绕弯子呢?所以,文中所写之地,全系假托。
2、按原文,古庙是因“地方窄狭”而被呼作“葫芦庙”,但脂批又说“糊涂也,故假语从此具焉”。卓晖问过东南省份江浙沪一带的朋友,那里的方言并无“葫芦”对应“窄狭”的现象。反倒是一些地方有“棒子面煮葫芦--糊糊涂涂”的歇后语。因而,此处的真意当从脂批了。
3、甄士隐“姓甄名费字士隐”,周汝昌先生以《中庸》里的话“君子之道费而隐”加以诠释。然而,先生似乎没有注意到,此处脂批将“费”谐作“废”。我认为,甄士隐其实是一名被革职的官员,即所谓“废员”,又当从脂批理解。这在后文将详加讨论。
4、士隐家中不甚富贵,这当然是假话。他家前有花园,后有夹道,家外又有田庄,一出手封给贾雨村五十两白银,怎么看都是富贵之家。
5、士隐不以功名为念,看他鼓动贾雨村上京赶考,甚至不惜吹捧雨村根本不高明的对联和诗作,心思何其炽热,这岂可谓“不以功名为念”?
6、从第5点推论,则他“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完全站不住脚。心中不足,也远不止膝下无儿一件。
既然起头的介绍“假”处如此之多,那么,甄士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真相散见于第一回当中。
请看他解注《好了歌》的那一大段歌词: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 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细读此段,在“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结语之前,绝大多数两两一组的句子,逻辑都是并列关系,形成“好”与“了”或“了”与“好”的鲜明对比。但是,只有一组例外,这是指明甄士隐身份,以及人物对照现实的最关键、最要紧之处!千千万万不要忽略!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这两句是因果关系!因为嫌弃官职小,导致遭受罪谴,身扛锁枷。这根本不是对“好”与“了”的解注,严格说来,它本不应该出现。然而,它到底出现了,又意味着什么呢?
更深入一步说,解注之中,绝大多数两两一组的句子,对人世间枯荣盛衰进行了普适性的描写,但“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这一组的涵盖面显然大幅度缩水,浮现出一种独特性。
倘若说,这是甄士隐对自己过往的回顾,是否合理?如果依据甄士隐一生的际遇,对两句进行补齐:曾经当过官,曾经富贵过,曾经安享天伦之乐,如今女儿走失,贫病交攻,渐渐露出那下世的光景。这又是不是对“好”与“了”典型的解注?
故此,我抛出自己的观点:士隐做过官,但由于官职低微,为了向上爬,竟去攀附权贵,然而站错了队,致使被革职,以一“废员”身份退居乡里。
有了观点,更需有证据,我一一出示。
1、原文写甄家系“一家乡宦”,即表明士隐曾经做过官。原文记英莲走失后,士隐之妻“封氏孺人也因思女构疾,日日请医疗治。”“孺人”在明清时,可指七品官员母亲、妻子的封号,这也隐约表明士隐的官阶。
2、士隐在中秋之夜资助贾雨村进京大比,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十九日乃黄道之期,兄可即买舟西上,待雄飞高举,明冬再晤,岂非大快之事耶!”然而,假使雨村登第,或留京或外放,第二年重回旧地的概率其实很低;士隐跋涉千里,巴巴地去见他,这也流于唐突了。那么,“明冬再晤”四字,并非指两人实在的见面,而别有一种“索取”的意味在其中。那么,甄士隐想向贾雨村“索取”什么呢?
请注意,甄士隐特别提到“黄道之期”,建议贾雨村在十九日买舟西上。然而不料,雨村在第二天五鼓时分,即动身入京,并托葫芦庙和尚留话,“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不及面辞了。”情节大有深意:甄欲贾走“黄道”,但贾连夜离去,为的是“黄道”“黑道”都不走,要取“事理”保持中立。这像不像政治站队的博弈?甄士隐那时虽是一介平民,但背后似乎矗立着一个朋党团体,他想举荐贾雨村这一“才干优长”(见第二回)的潜力股进入团体,为的是让自己重新在团体中获得重视,提升地位。
3、何以知道甄士隐在团体中并无地位?再看原文,中秋夜后第二天,士隐醒来,“因思昨夜之事,意欲再写两封荐书与雨村带至神都,使雨村投谒个仕宦之家为寄足之地。”这句话很有意思。士隐为何要写“两封荐书”?如果在京真有关系密近的仕宦之家,何必多写一封?这竟是投一封荐书不见效果,要再投一封。由此可见,他在“神都”的名利场中已没有至好故旧了,亦即在团体里已被边缘化。同时,士隐已资助雨村五十两白银,这足以让他在京过得非常自在,何必去仕宦之家“寄足”呢?此处的“寄足”,其实是想通过一层关系保举雨村,反过来也说明士隐已没有直接向团体举荐的资格了,因为他已经犯法革职,被朝廷“废”了,被团体弃置了。
4、贾雨村连夜出走,使得甄士隐计划落空,原文点出“士隐听闻,也只得罢了”,这九个字平平淡淡,用后文印证,他当时及之后的心情,是非常失落直至愤怒的。
也是《好了歌》解注的两句,“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前面是士隐自比,此处却是以士隐当时之眼看贾雨村。前文用娇杏的话说,雨村“这样褴褛”,正扣“破袄寒”三字。雨村第二年登第,士隐必然知悉,句中的“嫌”字,并非雨村不满官职,进士起步的品级都不可能高,而是士隐当时闻讯后,憎恶雨村凉薄,懊悔自己竹篮打水一场空。从解注的文字脉络看,只有从这两句下接“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才可谓顺畅。
从以上梳理的4点内容,加上“好了歌”解注,大可推断甄士隐的身份,他曾攀附权贵,进而在政治斗争中受到打击,被革职、枷号,以一介废员回乡,被原有朋党团体弃置、边缘化。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3/1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