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24个比利读后感500字 1000字 (6)篇

24个比利

作者:丹尼尔·凯斯

24个比利在线阅读地址

24个比利读后感500字 1000字  第(1)篇


1、威廉·斯坦利·米利根(比利,William Stanley Milligan),27岁

最初的核心人格,后来被称为“分裂的比利”或“比利”;高中时被勒令退学,身高6英尺、体重190磅,蓝眼睛、棕色头发。

2、阿瑟(Arthur),22岁

英国人,理性、冷酷,讲话带英国腔。他自修物理、化学并研习医学,用阿拉伯语写信给作者。他顽固保守、自认是资本主义者,但公开承认信奉无神论。他是第一个发现有其他人格存在的人,在安全状况下负责管理,决定由谁来出现代表“家庭”(即所谓由谁出现,站到“光圈”下)。戴金属框眼镜。

3、里根(Ragen),23岁

充满仇恨的人格。名字来源于“再度愤怒(rage-again)”的谐音。南斯拉夫人,讲英语时带斯拉夫口音,会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语;武器和军事权威,精通空手道。他体格健壮,能有效地控制肾上腺素。他信奉共产主义,是个无神论者,职责是保护家庭成员,特别是妇女和儿童;在危机状况下负责管理。他曾犯罪、吸毒,有暴力倾向;体重210磅,虎背熊腰,黑发,八字胡,色盲,只画黑白图画。

4、亚伦(Allen),18岁

骗子、操纵者。他负责对外联络,不可知论者,人生态度为“得过且过”。他会打小鼓、画人像,是唯一抽烟的人格;身高与威廉·米利根相仿,体重略轻(165磅);头发右分,也是唯一的右撇子。

5、汤姆(Tommy),16岁

精通逃脱术。好斗、具有反社会倾向,经常被误认为是亚伦。他会吹萨克斯管,是无线电专家,还擅长风景画;头发蓬乱、发色金黄,眼睛为琥珀色。

6、丹尼(Danny),14岁

容易被惊吓,惧怕陌生人,特别是男人。他曾被逼挖掘坟墓并被活埋,因此只画有生命的东西;留着棕色的齐肩长发,蓝色眼睛,身材瘦小。

7、戴维(David),8岁

充满痛苦,经常代其他人格承受痛苦。他非常敏感,善于理解,但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大部分时间精神恍惚;头发为深棕红色,蓝眼睛,身材矮小。

8、克丽丝汀(Christene),3岁

经常被老师叫到角落罚站,因此被称为“角落里的孩子”。她是个英国小女孩,聪明,识字也会写字,但患有失读症;喜欢画花和蝴蝶;金发及肩、蓝眼睛。

9、克里斯朵夫(Christopher),13岁

克丽丝汀的哥哥,说话带英国腔,性格温顺但内心不安;会吹口琴;褐色金发类似克丽丝汀,留着短刘海。

10、阿达拉娜(Adalana),19岁

性格孤独、内向、害羞。她会写诗,烹调,操持家务事;一头乌黑的直发,茶色的眼睛,眼神经常飘忽不定,因此有人说她有一双“舞眼”。只有她可以强制其他人格退出。

不受欢迎的人格

由于他们具有令人讨厌的特点,因此受到阿瑟的压制。考尔医生在阿森斯心理健康中心首次发现了他们。

11、菲利普(Philip),20岁

性格粗暴。纽约人,有浓厚的布鲁克林口音,语言粗俗;以“菲尔”的名义让警方和媒体得知比利体内不止有十种人格;大错没有,但小错不断;棕色卷发、褐色眼睛、鹰钩鼻。

12、凯文(Kevin),20岁

善于谋划。小混混,他曾策划“格雷药店”抢劫案;喜欢写作;金色头发,绿色眼睛。后来,在利玛医院凯文曾独自应对警卫并因此被移出“不受欢迎的人格”之列。

13、瓦尔特(Walter),22岁

澳大利亚人。自认是狩猎专家;因方向感极好,常被请出确认方位;情感压抑、性情古怪,留着八字胡。

14、阿普里尔(April),19岁

女流氓。她讲话操波士顿口音,企图报复比利的继父;其他人格认为她精神不正常;会缝纫,协助做家务。

15、塞缪尔(Samuel),18岁

流浪的犹太人。他是个虔诚的犹太,是所有人格中唯一相信神的人;雕刻家,特别擅长木雕;黑卷发、山羊胡、褐色眼睛。

16、马克(Mark),16岁

工作狂。他做事被动,若无其他人格的命令,便会无所事事;负责做单调的工作,没事可做时便凝视墙壁,有时被称为“僵尸”。

17、史蒂夫(Steve),21岁

经常骗人,喜欢以模仿的方式嘲弄别人。他极端自我,是唯一不接受多重人格症诊断结果的人格;曾由于嘲弄人给其他人格惹来麻烦。

18、利伊(Lee),20岁

喜剧演员。小丑,喜欢捉弄人,机智。他的恶作剧曾在监狱及医院引发群殴,并连累其他人格被关禁闭。他对人生和自己的行为结果满不在乎;头发深棕色、眼睛栗色。

19、杰森(Jason),13岁

安全阀。他经常因歇斯底里发作和脾气暴躁而招致惩罚,独自一人承受不愉快的记忆,而让其他人格忘却往事,但因此丧失了记忆;头发和眼睛均为棕色。

20、罗伯特(鲍比,Robert),17岁

梦想家。他经常幻想着旅行和冒险;幻想自己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但不具备野心,也不想学习。

21、肖恩(Shawn),4岁

天生耳聋。他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反应迟钝,大脑中经常有嗡嗡的声音并能感觉到脑部震动。

22、马丁(Martin),19岁

势利眼。他是个自视甚高的纽约人,喜欢炫耀、装腔作势,妄想不劳而获;金发,眼睛灰色。

23、提摩西(提米,Timothy),15岁

在花店工作。他曾遇见一位有钱的同性恋者,因恐惧而压抑自己的情感,退缩到自己的世界里。

老师

24、“老师”(The Teacher),27岁

他是23种人格的融合体,为其他人格传授知识;聪明、敏感、颇具幽默感。自称“我是完整融合的比利”,称其他人格为“我创造的傀儡”;对往事拥有近乎完整的记忆。本书由于他的帮助才得以完

                                  ——复制于《比利战争》(加了标点符号)

24个比利读后感500字 1000字  第(2)篇

《24个比利》全文读着都像是通篇纪录片儿一样的流水账记录,一段段都是标准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刚开始的时候不甚有趣,案情很简单嘛,比利抢劫了三个女性,然后被抓。可让人唏嘘的事却是在比利被抓之后数十年间发生的故事:众人为他的精神疾病四处奔走,只求法律之下再给他撑一把伞。看到后面法院,医生,律师们,医院,监狱等各方的不断交锋,比利病情的起起伏伏,会想到很多问题:人格分裂的病在中国会被发现并治疗吗?这样的案件发生在中国会有这么坚持的律师团队吗?精神病人这个人们言之色变的群体,我遇到了难道不会绕着弯跑么?那样的继父伤害了比利,让他成了这样,这样的事多么?... 读到最后,就只想问自己两个问题了:如果我是可以接触到比利的人,我会不会对他抱有善意?如果我是比利,我会不会像他一样尽力地抱持着那些正面的人格,竭尽全力对周围报以善意,不去伤害别人?全文最后一部分里作者的一句推测是全书最让我心疼的一处:“根据以上的检查结果,我认为在哈丁医院接受检查的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人格----很可能是年幼的孩子。”书里哈丁医生说,我们也有不一样的人格,而跟比利的区别就在于我们不会失落时间。这样乍一听,是不是有点耸人听闻?我们跟这样的精神病人原来就差这么点。细想确实:比利有24个不同的人格,这24个人格有着不一样的个性跟本领,分别分担着比利不同的情绪。他们有的受欢迎受肯定,也有的受驱逐。其实我们这些正常人不也差不多是这样么,面对不同的环境有不一样的情感,也会用不一样的情绪面对不一样的问题。这几年,越长大就越觉得生活对于每个人都像个闹剧。平淡的日子里好像什么都会突然变化,也好像什么都不会变。看多了来来往往的摩擦,我也慢慢的不再容易受伤,不容易感动,也不再容易相信人性本身的善。成年人的生活里,事事都会影响到自己的利益,面对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人情来往,谁的心里不会打个小算盘算一下自己到底是赚了还是赔了?算着算着也就不容易相信别人了,复杂了。很多人以前觉得不对的事情,现在如果能让自己获得利益,可能也就那样做了。如果我们有比利的那些特殊的本事,会做出什么样的事呢?这些问题我是都答不出来的,往后的日子里慢慢答吧。

24个比利读后感500字 1000字  第(3)篇

1.纪实到枯燥,人格切换的混乱,时间线的复杂好像让人能感同身受“失落时间”。2.一个人想要在社会上生存要遵守太多条条框框,不然就是反社会人格...逃学辍学失去时间观念,可以一整天就研究一件事,在书里没有提到的时间里可能都在不断学习技能。冷静智慧英国绅士阿瑟,身手无敌躲子弹的里根,技术狂汤姆,艺术家亚伦,组合起来真的无敌。老师出现时,多希望比利能自救,走向社会成为一个正常人3.目前心理学对多重人格的研究认识仍然很不足,这方面例子太少了。真心为书里排除万难坚持帮助比利的心理医生和护工而感动n次。4.看的最难受的一段是孩子们在客厅里看见继父殴打母亲,比利想阻止继父但又担心继父会杀了自己埋在谷仓里,告诉母亲他失踪了。他跑回房间用背紧紧顶着门,虽然用手紧紧捂住耳朵,却仍然能听到母亲的尖叫哭声。他痛苦的使劲闭着眼睛的时候肖恩出现了,他天生耳聋,所以听不见任何声音……童年的阴影真的会跟着人一辈子,很多心理疾病都来自于童年经历,这一点我真的感触很深[捂脸]很多次说过以后不想要宝宝,如果有了家庭就一定要给孩子一个完整的温暖的童年。5.在北京丧气满满的阴冷雨天看完这本书。难过的不想说话情出无奈,罪可赦免

24个比利读后感500字 1000字  第(4)篇

个人觉得如果可以还是看英文原文会比较顺畅,翻译读着觉得一般。一直觉得人类的恐惧主要是对于未知和不可控的恐惧,这两点恰恰比利都有。我们总是不知道下一个“比利”会是哪一个“比利”,因而恐惧与不知道他会做什么,也无法去控制“比利”。比利自身亦是如此。他恐惧与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融合,会融合成怎么样。而人们的不理解反过来加深了他的恐惧。比利是很可悲可怜的。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因为比利的未知和不可控,他成为了社会的的潜在不安定因素。社会想要的是对他的控制,监禁也好,治疗也罢,都是寻求控制。无论媒体的报道,舆论的煽动,法庭的判决是怎样的在正在愈合的伤口上撒盐,这些行为都是社会对于未知的恐惧和控制的需要。惋惜,气氛,但也理解。说到底人类对于人类本身的了解还是很少,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比利是人类发展研究上的一个故事,一段历史。

24个比利读后感500字 1000字  第(5)篇

我以为是小说的一部纪实作品,看完对人格分裂有了粗浅的了解,对他们报以深深的同情,也感到深深的无奈。针对比利,大多数人都逼得太紧对他太苛刻,媒体、大众、医生、检察官等等,视他为罪犯才是常态,所以少部分人的努力最后才会功亏一篑,将要融合的“老师”才会分裂。我对所有媒体发表的言论,最为认同的就是后记中所提到的较为公正的评论:“他这一生受尽了不公平的待遇,如果我们不能为他做些什么,至少要给予他所需要的支持。我们不能要求大家张开双臂欢迎他,但希望大家能理解他。这是他至少应当得到的。”比利只有一个,但人格分裂者却远不止一个,希望这本书可以被更多人看到,让我们心中除了怨恨与谴责之外,多一丝理解和宽容。

24个比利读后感500字 1000字  第(6)篇


先来说说缺点,这本书真的非常长,我大概看了八个小时?

如果沉不下心来的话,真的很难持续看下去,不过好在情节动人。

此外有一些小部分和章节,有一点逻辑上的问题,有一部分内容无法仔细推敲。

除此之外,这本书真的是惊喜。

我一向认为,读书学习,就要探索自己不熟悉或者未知的领域。

而这本书,恰如其分的出现了。

第一,这本书所探索的精神病理以及心理描写非常精彩。

第二,关于媒体舆论的描写以及人性也剖析的十分透彻。

第三,非常有画面感,感觉就像看了一部电影,十分精彩。

第四,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比利本人真的存在,也就是说,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3/1363.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