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华
第七天(2018版)在线阅读地址
第七天(2018版)经典读后感 第(1)篇
这是一本很有分量的书,读完让人很沉重。故事中形形的人所遇到的不公平,我相信每一个普普通通的读者或多或少都感同身受。因为这写的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啊。至今为止,我党我政府如果想是绝对可以控制数字媒体与言论自由的。他们说:“大局为重!!!防范反动分子操纵舆论,我们是为了社会的繁荣稳定。”我不知道,言论自由的那一天是否会天下大乱。我也不知道国民是否真的会轻易的被舆论煽动。我只知道,故事里有个普通人说“他们说的话,我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相信。”这让我想起《活着》和最近正处于风口浪尖的张艺谋。在拍完《活着》之后,张艺谋对文革隐晦的提及被国内和国外的评论都认为不深刻,是在回避。不过张艺谋心里很清楚:“你面临的困难和他想让你表达的东西是有非常大的差距,外国人是想让你表达什么,有深刻的批判意义。他哪里知道,他没在我们这里他哪里知道,那是做不到的。所以这种巨大的不一样的价值观的判断,是你有时候无法逾越的。“所以实际上文艺电影也有他的瓶颈,文艺电影对我们来说他最大的瓶颈就是你的所谓深刻很难达标。因为我们都知道人类要讲深刻那一定是批判现实主义,我们广义的说批判现实主义,只有这种才是深刻。
第七天(2018版)经典读后感 第(2)篇
看过很多写死去的世界的书,余华描述的这个世界,余华笔下的“死无葬身之地”,写出了一种来自天堂的光明和温暖。
没有人曾经死去,所以异世界长什么样,甚至是否存在异世界都是未知的,但是余华笔下的异世界,那个“死无葬身之地”有着让人着迷的平等和纯粹。
七天里,不同的人,不同的故事,那个精明又悲伤的李青,淳朴又笨拙的父亲,肆意疯狂又爱得真实的鼠妹刘梅……被强行拆散埋葬的夫妇,被当作医疗垃圾处置的二十七个婴儿,被相关部门戕害已久的餐厅老板……所有的故事都在不经意间因为杨飞的关系得以让读者窥得全貌,死后的人更淡定,更淡然,活得更清楚,甚至可以在“死无葬身之地”中获得永生。所有的故事在死去的人们之间慢慢得以完整。
很久没有这么安安静静地翻开余华的作品去细细地读了,看他的书,特别需要一颗强大的心脏和虔诚的心绪。生人以死人的眼睛再去看一遍生,那么面对死,便不那么难了吧?
第七天(2018版)经典读后感 第(3)篇
从《活着》到《许三观卖血记》再到《兄弟》余华在我的印象里是冷的,冷酷的把最后残存的希望都能大力的抹去。几年后终于又看了《第七天》,有人说黔驴技穷也有人说重回巅峰,我觉得确实是耳目一新。开篇就是人类最高的惩罚-死亡。但在死亡的世界中无时无刻不映射着人间的种种闹剧,这里依然有等级依然有阶级,富人才能安息,穷人能在混沌中游荡 。好在这里还有真相,人间的种种谎言在这里被戳穿变得更加荒诞可笑,更有讽刺意味的是人间的诅咒,死无葬身之地,确成了最为平等的地方。
还好,余华这次没有让人彻底的绝望,还有我与养父,我与李月珍的亲情,伍超和鼠妹的爱情,警察张刚与李姓男子死后的友情,还有所有的的人为鼠妹刘梅净身的爱。人间所有的苟且不堪更称托出死无葬身之地的真。人间真的没有这些爱么?不是,太多的欲望遮蔽了双眼,我们是故意看不到这太普通的爱了吧。
第七天(2018版)经典读后感 第(4)篇
作者眼中,人大概分三类:富人,官人,平民。前二者拥有资源,同时伤害第三类人。我以为他将描写的是人死后没有伤痛的美好景象,却是以不同角度批判与讽刺社会。火葬场候烧厅的三六九等,谭家菜的爆炸,与李青的相遇,还有一系列社会热点问题。庆幸的是,这一愤青作品,不忘呈现美好的一面,杨金彪,李自珍,鼠妹,还有那些骨骼的人,他们的小爱与大爱感动了我。之前看余华的《活着》,这部我将之更名为《死去》,一个老迈的身躯牵着一头老牛,倔强的活着;一个身强力壮的人死去,死后回头看人生。不变的是悲剧的人生,愤愤的基调,还有夹缝求生的希望。那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他问:“那是什么地方?”我说:“死无葬身之地。”
第七天(2018版)经典读后感 第(5)篇
意识到自己的死亡,本人没有悲痛没有慌张,是出乎我的意料的;文笔平静又很紧凑,很多故事展现人性的复杂甚至是丑陋,但更多的还是彰显人的善良,读完更多的是感动;对“死无葬身之地”这个说法有了另一种理解,以前觉得是只有做错事不知悔改的人最终的归宿,现在想来“死无葬身之地”不是个可怕的去处,反而是那些无亲无故的人最终的归宿,无奈但也幸福;杨飞与父亲之间的故事是本书最感人的,让人羡慕,活着与死去都互相陪伴,也让人惋惜人生无常,死的也是太容易了[撇嘴][撇嘴][撇嘴];要是鼠妹和伍超能一起在“死无葬身之地”相互陪伴也不错。
有墓地得到安息,无墓地得到平静。
喜欢余华的作品:文笔朴素平淡但是又不平凡,总能打动人
第七天(2018版)经典读后感 第(6)篇
我看了看出版信息,2013年6月出版的,想想那一年,我初二,看过一篇书目推荐,觉得《第七天》的评价不错,嚷着要买,那时候不知道死亡,不理解绝望,连问爸妈要钱买都那么欢呼雀跃。今年我大二了,不可以说有多少见解吧,也算是有点经历,真正读到了这本书,才感受到绝望是如此的沉重,才真切的体会刻板的道理是多么生动。
精彩不只用来评价美好,也可以用来形容文章的绝妙,然而即使《第七天》称得上绝妙,也远没有书友的评价来的精彩,每一段都意味深长。
如果有一天我绝望了,我想我会来看此书,死并不是终结,死后非但不能能逃避,反而可能更受折磨。纠缠不清,不如互诉心声,无谓的抗争,也是引火烧身。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3/1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