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歇尔·卢森堡
非暴力沟通在线阅读地址
非暴力沟通经典读后感 第(1)篇
心理学有一个名词叫做强迫性重复:指我们会不知不觉的,在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当中,不断重复我们童年时期印象最深刻的创伤或者创伤发生时的情境。就像电影《月光宝盒》里周星驰为了,了解晶晶的真正死因,一次一次的去念月光宝盒密码,直到自己看到了事情的真相才停止这一行为。
这一现象说明什么?当我们过去的创伤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时,我们会一次次的重复过去的模式,直到问题得以解决。马竭尔·卢森堡博士告诉我们:使用暴力是因为他们内心的宁静遭到了破坏,所以他们才会用暴力的方式维护或寻求心灵的和平。
成人的各种不满我们通常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得到满足呢?用暴力解决?语言攻击?评论别人?等等这些方式都是因为我们内心的和平被破坏了。我们的内心和平为什么会遭到破坏呢?当过妈妈的一定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当孩子还不会说话的只会用哭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想法时,在什么情况下她才能够安静下来呢?答案是需要获得满足的时候。比如说他哭可能是因为饿了,或者是因为尿了。但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婴儿的需要一但得到满足就会停止哭闹。很多时候我们的愤怒都来自我们内在的需要没有获得满足。马竭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告诉我们:我们可以通过感受自己内在的需要有效避免暴力的发生。
马竭尔·卢森堡是国际性缔造和平组织非暴力沟通创始人和教育服务主管,在促进人类和谐共处方面有突出成就,上世纪四十年代,在南非度过了他的童年,由于肤色的问题,在十岁那年,白人打了他,他们认为卢森堡博士太黑;接着,黑人又打了他,他们认为他太白,卢森堡自己说这样的社会也许任何人都想报复他,父母看到了他的悲伤,在13岁那年送卢森堡博士去了圣雄甘地的圣地,使他明白非暴力生活的关键是:感恩生活赐予,而不贪心。
《非暴力沟通》从三个方面告诉我们:为什么比较会让我们会感觉悲惨?如何有效避免语言暴力引起的内心创伤?有效的避免语言暴力你将会获得什么?
1
为什么比较会让我们会感觉悲惨?
《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的作者丹·柏林伯格告诉我们:如果你想过上比较悲惨的生活那就去和别人比较吧。痛苦源于比较,生活中我们一定都有过和别人比较的经历,比如我们经常会对孩子说,你看看人家的孩子学习那么好,你怎么回事?家长通过比较的本意是激励孩子能够好好学习,但往往孩子并不能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激励。
因为在孩子看来,比较是家长对自己的否定,明明已经很努力了,家长却看不到。这个时候心理可能会比较失落,容易让孩子没有自信,自暴自弃。
再比如身为总是喜欢拿自己的丈夫和别人的家的丈夫比较,你看看老张又升官了,所谓人各有志,升官也许并不能体现自己丈夫的人生价值,这种比较不仅不会激励自己的老公,反而会让老公厌烦妻子的这种谈话方式。就像张德芬说的无论你多么爱他多余的担心都是最差的礼物。不如给他祝福。
是的,我们比较的初衷可能是想通过比较的方式来激励对方,事实往往事与愿违。从比较的角度来谈,人们更倾向于听到批评,当人们听到批评时 内心更多的是阻抗。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听话的小孩子在长大成人以后会和父母相处的特别不好。因为小,不敢反抗只能服从,但是服从往往并不意味着内心的接纳,一旦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就会进行反抗。这也在中国很多孩子长大后和父母很少交流的根本原因。
除了比较能让我们痛苦和悲伤以外,《非暴力沟通》这本书里还介绍了道德评判、回避责任、强人所难等等方式都是使我们的生活陷入悲伤的根源。但是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有办法解决的。关注内在的自己,去体会是哪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因为愤怒的根源是自己尚未满足的需要。
2
如何有效避免语言暴力引起的内心创伤?
作者马竭尔·卢森堡告诉我们需要时刻关注自己内在的需要,关注自己内在需要有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在观察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区分评论。有人说观察和评论的区别观察是不说话,评论是要说出来,显然这是不对的。
观察和评论用图标来区分是这样的:
https://image.ipaiban.com/upload-ueditor-image-20180306-1520318369310094730.png
当人们把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时,人们更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这里所说的观察是需要我们用眼睛看,用心去体会。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不带批评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很多人下班回到家看到老公躺在沙发上玩儿手机第一反应通常是大发雷霆,认为他总是玩儿手机,不干家务也不管孩子。而实际情况是家务活干完了,娃也哄睡着了,老公才躺下来玩一会手机。我们带有主观的色彩的评论,不仅影响了夫妻关系,同时也影响了自己的心情。假如我们先观察一下家里的情况,然后在和老公说:老公辛苦了,我休息一会就去做饭。老公也许会说:好啊,一会我们一起做饭。
体会内在的感受除了用心去观察以外,我们还需要感知自己内心的感受,用刚才的例子体会一下自己内在的感受是什么,当我们下班回家看到老公躺在沙发上玩游戏,我们内心是什么感受?我辛辛苦苦下班回到家,老公却在家里玩儿游戏,游戏比孩子,比家庭还重要吗?不忙的话做一次饭不可以吗?换句话说:我们的感受是希望,老公不能替我分担一点家务吗?如果我们能把这种感受和老公表达出来,也许我们就不会那么难过了。
我们可以这样表达我们的感受:老公我下班回到家,看到你躺在沙发上打游戏,心理有些难过,因为我希望你能帮我分担一些家务,我上一天班也很累了。这样的表达一定优于你说:你能不能别玩游戏了,干点家务活。
通过用心的观察,体会自己内在的感受,并让这种观察和感受得到充分的表达,用《非暴力沟通》里马博士为我们提供的语言表达公式,来表达我们真真实实的内心感受,往往是事半功倍。
就像心理学家罗洛·梅认为:成熟的人十分敏锐,就像听交响乐的不同乐章,不论是热情奔放,还是柔和舒缓,他都能体察到细微的起伏。表达内心的感受,因为感受是我们需要的根源,不仅可以促进亲情,还可以改善工作。
在工作中合理的提出请求是有助于得到其他同事的帮忙。请求有别于命令,当请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或者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通常也是命令。
假如你的同事忙不过来跟你说:帮我把这个打印出来吧,我太忙了。
通常这种情况下你会帮忙吗?如果选择不帮忙,同事会生气的说:这点小忙都不帮,真不够朋友。
我想大多数人碍于面子,即便是帮忙了心理也不痛快吧。假如他说:XX你可以帮我一个忙吗?我实在是忙不过来了。然后……非常感谢。这个时候你在去帮忙心理应该是非常乐意的。
请求如果用的恰当,自己的需要就会获得满足,请求如果变成命令对于维系关系有很大的影响,本来可以帮的小忙, 有可能别人就不帮了。
《非暴力沟通》是让我们通过观察,体会自己的感受,发现自己真正的需要,最后合理的提出自己的请求它的最终目的是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融入我们的生活。正确的使用非暴力沟通四要素
3
避免语言暴力你将会获得什么?
当我们合理的表达出我们的请求时,通常我们会感到愉悦。我们会充分体会到爱自己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爱自己首先需要我们转变对自己的评价方式,停止那些负面的评价。假如我们要求自己每天跑5公里,但是有时候由于身体的原因不能跑5公里,我们可能会觉得自己没有说到做到而惩罚自己,说自己是一个没有毅力的人,做事没有持久性。通过这种使自己感到羞愧的自我评价方式,加深对自己的憎恨,并用这种自我曾恒的方式来引导自己的成长和学习,不是爱自己的表现。
生活中最能使我们感到羞愧的一个词语就是“应该”。我应该跑5公里,我应该多陪陪我的孩子,我应该多读一点书。而在这些应该之前我什么都没做,会让我们觉得自己是个笨蛋,是个傻瓜。
《非暴力沟通》马博士告诉我们爱自己的关键之一,就是包容那两个不同的“我”,一方面包容对过去的某种行为感到后悔的“我”,一方面包容采取那种行为的“我”。非暴力沟通的忧伤及自我宽恕为个人学习和成长创造的条件。
深入了解自己是爱自己的一种表现,用“选择做”代替“应该做”,比如我选择跑步是因为我想要一个健康的身体和一个苗条的身材。我选择写作是因为我想要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等等。
就像有一首歌里唱的:爱你就等于爱自己。感受自己内心需要的同时也能够感受他人的需要,这是增进了解的一种方式。只要了解彼此的需要,才能更好的爱自己,爱别人。
人们常说的:爱能使心灵痊愈,爱的能力取决于审美的能力,《非暴力沟通》有助于发现生命的美与力量,不仅使我们内心的创伤痊愈,而且还能是使我们人际关系中的创伤痊愈。而沟通方式的改变是自我转变的重要开端,提升沟通品质有助于建设一个和谐的家庭。沟通无暴力从爱自己开始。
非暴力沟通经典读后感 第(2)篇
读后受益匪浅的一本书,也对自己的行为、想法、做法和语言进行了反思。生活处处充满暴力,也许我们一个不小心就伤害了别人。也处处充满爱,别人觉得自己做的微不足道的事情我们表达了感激,也许会让别人觉得生活异常美好。
然而,书中所述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很难以运用的,毕竟我们每个人都不是每时每刻都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当遇到愤怒,甚至来不及反应、深呼吸,就把坏脾气给了别人,指责别人,想要的结果适得其反。
我们越在意自己的需求和需要,就越觉得自己很自私,甚至难以接受自己的自私,还会质疑自己、对自己感到失望,深深地自责,会觉得我怎么能是这么自私的人呢?会在意别人的看法、在意现实的问题,于是梦想的脚步会变得履步维坚,陷入痛苦。真正的做法与内心的想法、需求有很大不同,现实和理想的差距,感到失望。
而我也发现在实际中,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能做到这四点同步确实不易。在正常的表达中,我们不是表达自己的感受,而是表达对别人的评论,甚至有责备的成分,因此更多时候达不到自己所想要的亲近关系的目的,反而关系会越来越疏远。
也很喜欢文章快结尾的一句话,值得的事情即使做了没能成功也是值得的~有时候会想得特别开,我们这么年轻,以后要度过的日子还有至少四十年,为什么要怕、要质疑,而不专注于自己内心的需要?
非暴力沟通经典读后感 第(3)篇
很久以前明月就给我推荐了这本书,可是那时的我在自我怀疑的死胡同里怎么也出不来。
那时的我也的确是个很糟糕的人呀,自私易怒,控制欲强。倒不是说我现在变成了一个多好的人,至少会在下意识里让自己有所注意和改变。
好的感情给人一种向上的温暖的力量,非常非常感谢影响了我的某人。
再说回到书本身的内容,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在日常交往中往往最常用到也最常被忽略。如果糟糕的情绪成为了主人,这种沟通只会让关系恶化。
我想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吧,那么身边的人给予我们陪伴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在日常交流中创造一个让彼此都舒适的氛围呀。
不去主观评判,不把价值判断与道德判断混为一谈,不去强迫他人以我们我们期待的方式生活,不去回避责任,不去在气头上跟人加剧矛盾。
当然也有一些要注意的地方,例如在生活中用观察代替评判,对事情也在表达感受时明确告知需求,学会倾听并给予合适反馈,更好的去表述去化解去感激去爱。
最最重要的一点是:爱自己。
非暴力沟通经典读后感 第(4)篇
一直十分欣赏这种观点新颖、开拓思维、冲击固有观念的书。“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作者一上来就点名了这样言简意赅的八字纲领,并围绕这样的总方,在后文分析并演示了一系列具体问题上的实际沟通策略。很多观念及方法很有实践意义,易于效仿,对解决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十分有益。其实通读一遍,对很多详细的沟通策略并未能够做到准确记忆并妥善运用,唯独留下了一个深刻的观念:试着将内在的节奏放慢下来,不要轻易被一时激烈的情绪所掌控,停下来,倾听情绪背后的自我需求,同时推己及人,体会他人的心理需求。在自己与他人周围制造一个平和温暖的包围圈,相互感受,相互分担。这本书该是慢慢读,重复读,并且将其慢慢运用到生活中,想来必将大有裨益。
非暴力沟通经典读后感 第(5)篇
当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时,人们追求沟通效率,寻求沟通技巧。而我在寻求的过程中,得到的解答大多数是“控制术”。
这本书则给了另一种思路,总的来讲,它讲的是避免双方的沟通被直觉主导,从而让理性和爱主导交流。之所以是非暴力“沟通”,而不是“谈判”,是因为作者期望沟通是双方互惠,而不是零和博弈。
读前几章讲常见沟通问题的时候,我内心并无波动,可能还觉得有些枯燥,因为道理很实在。后面讲到与自己的交流时,我才意识到人与自己的交流同样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幸福感。
也可以说这是一本关于幸福的书,它让我在水泥森林中活得更加有血肉。
「当你还能够跳舞的时候,就不要走路」— 有时候,慢就是快,充分的交流让我们幸福,胜于一语独断。
非暴力沟通经典读后感 第(6)篇
暴力的反面就是爱,非暴力沟通的肯定表达即为爱的沟通;本书从始至终都在灌输一个概念或者说是一个沟通的步骤;但是实施这个方法的前提是一定要具备一颗包容、仁爱的心。在沟通前先观察事物的表象,再根据表象体会自己的感受,接着总结自己的需要,为了满足需要而提出请求。很多时候,我们沟通遇阻或者发生激烈争执,都是因为我们没有告诉对方自己真实的需求,甚至自己都没有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完全由情绪主导了我们的沟通方式,结果肯定很糟糕。本书提出的沟通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会帮忙交流者弄明白双方出现问题的症结所在,这样不仅会大大增加沟通的有效性,而且会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本书值得一看,特别值得容易言语伤人的朋友借鉴。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3/1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