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老版讹误106处!一字未删,原貌呈现手稿!唐浩明独家作序认可版本!阅读收藏最佳版本!政商必读!最受中央国家机关干部欢迎的10本书之一,中纪委“读书推荐”栏目推荐学习。柳传志、宗庆后、白岩松鼎力推荐!历史小说巅峰之作,关于曾国藩最权威、最好看、最畅销的读本。了解千古名臣曾国藩的唯一经典,读懂国人处世智慧的殿堂之作。依据人民文学出版社三卷本《曾国藩》编校而成,全新修订原貌呈现。
曾国藩:唐浩明修订版(全集)读后感 第(1)篇注:这是一位书友的来稿,写得很精透。
对,就是“精透”这个词。原创内容,功底很深。
不多说,大家看!
一、深谙书理
我以为,愈读书,则愈知书。所谓知书,即自身逐渐知晓何书应读,何书勿读,何书细读,何书略读;愈知书,则愈懂书。所谓懂书,即自身逐渐明了为何读书,为何著书,为何悦书,为何嗜书。大体如是。
曾文正公教诸弟有一言:唯读书可改变气质。我以为,文正公深谙书理。凡今之人,上学多则二十余年,少亦十余年。但是否已得书理,则不可一概而言。中华先圣,教人读书,综以修身持家立世为本旨。论及搏取功业,先圣已明,此实非人人可及之事,然而,先圣以为,读书修身却是人人所禀之天赋。诚然甚确。
书理简易,但被今日经济物欲之汹涛所掩,难以彰显。曾公近乎半生戎马,然常以“耕读”二字教弟谕子,而少见利益。以我之见,“耕”字在勤俭处,“读”字在修身处。勤俭修身,逮无功业,也不失持家立世之根本。其不智乎?!
曾公家书,洋洋百万。想想来看,劳心戮力戎马军旅之中,公牍累积杂务繁冗之际,然仍家书不断,教谕不辍,穷心尽力于家若此,想一般人物实难堪比。尽然今日学人,想亦寡有及者。
曾公一生,手不释卷,纵使军旅间隙亦为如此。督促子弟写字措笔、研读子经,亦是不厌其烦。其于笔法、解经、读史上多有切实体悟,频频付诸家书。
曾公之气质,今人已不可亲历。然观之笔端,则一派正气。凡下笔诚挚,皆缘气质纯清。气质纯清,出自书理。冥冥中,此正合曾公之意。
我深钦曾公之气质,深慕曾公之明理。正所谓,书理若得,修身应已初具规模,气象略备。后学者,当以明书理,修己身为任,辅以勤俭。此万不失为为人之根本。一生躬履书理,可谓智矣!
二、于事有恒
《荀子》多劝人于事有恒之语,如“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者。不止《荀子》,子经多言有恒。诸子虽喻理以物,实不谬也。
曾公于事,恒而躬亲。于读书,于临帖,于洗脚,不论巨细,皆然。延至教谕子弟,曾公亦常常以有恒二字为嘱,劝勉子弟多于恒字上下功。曾氏兄弟五人,国葆国华先后洒血疆场,英勇就国;国藩国荃倥偬王事,爵至一等;国潢耕读,亦能操持家政,荫泽后辈。若非严于律己之人家,若无下求上达之父兄,何能举家尽数为家国栋梁!?
此外,曾公属僚虽多次怂恿其背叛清庭,然曾公皆未动心。若尽数阅读曾公家书,不难知曾公之心志与操守,亦可思量曾公必不忤逆叛国。此事足见,其人慎始敬终,践履“有恒”。
人匆匆一生于声色尘世,诱惑多多。如先圣之言:人人皆可为尧舜。其理虽臻,然而难知难行。曾公力行,可谓知道。
以我之见,孔、孟、阳明一脉,重于心,其理虽似豁然,然俗人难知,更难行。俗人蔽于利而无心于文。而荀子、韩非子、朱子一脉,重于理,其理虽似黯淡,然俗人易知,颇易行。俗人唯利,故须错枉以正。心学缘何难行于世,由此可知也。
何谓“有恒”?在我看来,能持物以韧,履道始终,即为“有恒”。夫子之道,一以贯之。是之谓也。
曾公常年体弱,藓疾在身。对阵初期,连连战败,几近殒身行伍,然笔端难见抱怨诉苦之语。其于事可韧,于人可仁。一生于事有恒,可谓笃矣!
三、通乎人情
廉而不刿,可谓通乎人情。通乎人情,方可用人知任。回湘募勇之初,曾公军营并非赫然。然曾公率道而行,不远人情,下恤民力,上抚乡绅,内守廉直,外爱士卒,故而湘军日益成势。终究力挽狂澜,内安家国,外慑列强。
人生世间,须廉且直,然不可刿。曾公深谙此理。故其素有能识人之美誉。以我之见,人际关系,始于心理博弈,终于利益互惠。同舟共济,是之谓也。律法须明,但贵能圆融,以至近乎人情事理。人非规矩,不可一概度量。故虽制总则,但不可失去具体。随情化物,随势转移,时屈则屈,时伸则伸。人情之谓也。
曾国荃,李鸿章,李元度者,皆自曾公幕府出。识人于熙攘纷烦之中,委任于天地伟器之身,曾公宏业由此得成。以我之见,所谓人才,大体不外乎秉性纯正,志气尚洁,行过其言者。材质贵能素。素者,可纯正,可自明,可独立,可浑处。故莲虽深处泥淖,与之浑然一体,然终不失本色。此莲出淤泥之譬也。
人,天生材质略同。然后天絮染有别,故参差万千,此墨子之譬也。此理荀子韩非子发扬之,我亦深以为然。孔孟阳明虽言人性本善,然后天之教不同,故人自明之程度为异。圣人志趣,俗者难知。然后天絮染,则纵使凡夫亦可及。故世间有礼仪法度之制也。素质缘何为异,盖因人后天所受絮染程度、性质有别也。
以我之见,凡人后天承教,其旨应以能素为本。素为涵德之基,为承性之础,乃至要,乃根本。素质既纯,继而辅以才能,人才初成。
人才既成,还需通乎人情,然后成器。由此可见通乎人情之关键。家书中,曾公屡屡强调子弟侍奉祖、父、叔须以笃诚,屡屡直笔自身离身外宦不可奉养长辈所抱之憾,屡屡规劝诸侄不可坐轿侮下,屡屡申明家人轻勿干预乡间公事,屡屡劝谕国荃功业绝非全由人力决定,屡屡强调曾氏诸人应有深处内忧外患之意识。此皆通乎人情之表露也。
曾公不仅内具素质,且外通人情,甚至明鉴世理,故可自守自持,知人善任,成就功业,遗德警世。一生履薄临深,可谓通矣!
四、明鉴世理
亘古至今,浮沉宦海,较之可全身而终之人,能立功建业之人可谓多矣。慎始敬终,不遗其咎,是之谓也。明清之际,可若此者,应首推王守仁与曾国藩。
王守仁,作为内圣外王之典范,不仅大成心学,而且外建功业。而曾国藩,曾与家弟曾国荃于家书中言及自己一生最为抱憾之事:文章未成。以我之见,曾公于文章也不必有憾也。
在我看来,在文章方面,曾公虽难及王守仁,但亦富于千秋。兹以家书来看,亦足见曾公于学问上之成就。曾公家书整理者唐浩明先生将书信依所论内容之不同分为十类。其所分之十类,可谓面面俱到。更不用说奏章公文之属。
曾公文章,基于格物,始于解经,明于鉴史,本于自善,达于济世。总之,切实笃真,明鉴世理。
曾公家书,可映射中国传统士大夫阶层的人世情怀。其纳《大学》之义于一体,阐释儒家理想于细琐。其旨趣不外乎三端:修身、持家及济世。一言蔽之,即如何自处与处世。
曾公卓然自处与处于乱世,可谓明理矣!尤能常常自警警人,居危思危,以此免于大戾。
曾公自处,贵能慎;曾公处世,贵能诚。一生践履儒家伦理。推己及人,是之谓也。
兢业勤俭,体验世理,学于圣贤,可谓明矣!
五、因何完人
人之德,由习而来。大凡中华先圣为学、教人,综以成人践仁为基调。所谓成人,即孟子所谓之与禽兽有别是也。所谓践仁,即孔子所谓克己复礼是也。此乃先秦诸子与希腊诸贤于为学本旨处所具差异之一端也。
以往学子,以诵经为为学之始。而眼下学子,以基础学科为始。盖纵然天地伟才,亦须以人伦为纲纪,否则难衍其福。通于子经,躬履圣道,方谓好学。在孔子看来,有颜回者最好学。回,箪食瓢饮,居身陋巷,仍不遗其德,不改其风,因此谓之好学。由是观之,圣人讲学,以能率性践仁为首义。
曾公可谓好学矣。以我自身体悟而言,求学初期,认为道家与佛家超然卓立,旨趣方面长于儒家。然而,经过历练,终究认识到儒学乃是大学。所谓学者,身处尘世,不应以一身之得失为人生走向之根据,首要根据在于生之责任。儒家精神旨趣之奥堂即在责任。以我浅见,唯有将入世、处世及济世三者视作人生情怀之学者,乃是好学。学问之大,在于责任。无论修身,抑或齐家,旨趣全然归于济世。
佛老弃世出世,历来学者多有讥议,因其虽可自善自圆,但难以推己及人。俗人黯于利益,难于自明。佛老之学,难以普及,故窘于济世。芸芸俗众,须对之因势利导,方可自处与处世。此乃儒家出世情怀之缘因。
穷且益坚,方是儒家励志之处。纵然困厄陈蔡间,仍操琴不辍,礼节不乱,此为夫子处穷。有学生者问阳明:如何处穷。阳明侧面回答此子如下:此时正是尔应发奋用功时。由是来看,纵然身处穷境,若为好学者,亦当以此自勉自励,历练心志,而非出世避世,完满一身而已。
世间实无完人。然可勤俭明智、文章武功兼具者,近乎完人。
曾公之高义,钦敬不足已,唯有践履之。
作者:陈强强
中国科学院大学哲学系 在读博士研究生
转载请保留作者信息,谢谢!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3/1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