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万历十五年(精装版)经典读后感 (6)篇

万历十五年(精装版)

作者:黄仁宇

万历十五年(精装版)在线阅读地址

万历十五年(精装版)经典读后感  第(1)篇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妙笔生花,逻辑清晰,论证清楚,读起来就像是在喝美酒一样,结合作者的个人经历,看的出来黄老还是一位家国情怀浓厚的学者,本书从张居正,申时行,戚继光,海瑞,李贽,及万历朱翊钧家族(前四代人,正德,嘉靖,隆庆,及万历,变相也提了后两代人天启和崇贞的最终格局)依然觉得历史的套路太深了,不走进细节去深深探究,无法透过现象看本质。万历十五年公元1687年,这一年东西方看似平静无奇,然第二年1688年英国爆发了光荣革命,从而奠定了君主立宪的基本立国之本,从而延续到现在,某种程度说也是资本主义浪潮兴起的时代,然而中国依然还是在某种皇权的逻辑下,上演着你方唱罢,我登场的闹剧,张居正前期作为某种程度一个完人也好,在制度面前也慢慢变成了一个未能免俗的人,申时行也不能逃脱前任埋的雷,也无法摆脱个人的命运,戚继光是一个很有情怀,也很有技术含量的武将,也很有某种战略眼光,和对新兴技术的敏感度,但依然逃不过文官集团对武将们的警惕和在皇帝默认下的打击,以前和长辈讨论过关于明朝灭亡的原因,那就是文官掌印,武将无权,虽然明朝的常备部队规模有200万,但文官掌印,武将无权,社会地位也不高,[奸笑],明朝灭亡很大程度都是文官胡乱指挥有关,所以还是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戚继光之所以能顺利剿灭倭寇,某种程度还是因为有个能欣赏,支持他,放权彻底的顶头上司谭纶[捂脸],外加张居正的默认,可张居正一倒台,戚继光马上就被打压,被清算,但从这里可以看出有一个敢于放权的领导,某些时候还是很重要的。但戚继光依然逃不过命运的某种轮回,有点伤感[难过],然后是海瑞,海瑞是个百年难遇的奇葩,拥有极强的道德感,虽然我也很钦佩他,但就和易中天老师说的一样,在某种皇权制度下,一万个海瑞也没有用,海瑞作为道德标杆也将被人铭记,不过某种程度上说他只是在做无用功,道德感毕竟是很虚无缥缈的东西,制度革新,只有才能某种程度上变的更好,哪怕是当代中国也是路漫漫,其修远,李贽一个明朝的学者,身上有一些传统士人的影子和味道,最终在绝望中选择了自杀,中国历史上不缺从来这样的人,宋的陆秀夫也好,后来清朝王国维也好,民国的钱穆先生也好,都体现了这种中国传统士人的精神。最后是消极怠工的万历皇帝本人,他也是一个皇权制度下的受害者,虽为皇帝,但依然是经历了最信任的人,张居正和冯保的无情欺骗和出卖,母后的事事干预,被一帮文人道德绑架,不能做自我抉择,他深爱的郑贵妃(灵魂伴侣)居然被文人们攻击为妖妇[捂脸],万历也是心灰意冷,[捂脸],总的来看,书中人人都是那时候的杰出人物,可人人又难逃时代下的宿命,可悲呀,这真的是本好书,值得一读[强]

万历十五年(精装版)经典读后感  第(2)篇

随便记录下感想,以后有机会再完善成书评。1.这本书的成就对于历史人物的描写,不是出于主观臆断,而是每一句(是的,每一句)描写都有其对应的出处。虽然是一本注重考据的研究性读物,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没有太大的障碍,也能够完整的理解本书的意图,同时还有非常多有趣的事情,比如明朝皇帝特别可怜被大臣威胁。历史性、研究性和趣味性都能够达到如此高度,非常值得阅读。2.对比下《明朝那些事儿》。两本书都讲明史,同样采用了用重要人物串联历史的写法。《明朝》语言更诙谐幽默,故事性更强,阅读体验更好,其目的在于:让更多的普通人了解明史。而《万历》除了这个目的,它也是学术研究著作:为何万历十五年是中国历史上意义非凡的一年,这一年发生的事情是如何深刻地影响了历史进程。所以,如果你并不是一个历史爱好者,那么先读《明朝》,你会非常有兴趣继续下去。读完后接着学习《万历》,可以把这作为一个完善和补充。3.黄仁宇先生。本书的作者黄仁宇先生,现在的名头是著名历史学家、作者。但是在出这本书之前,他的研究方法和西方历史学的研究方法格格不入:西方研究历史讲究短的时间段和实证,而黄仁宇先生则是将整个朝代看作一个整体解读。正是由此,作为他研究成果的《万历》迟迟不能出版,甚至因此一度导致他被学校解雇。后来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将书交给商业出版社出版,我们现在才能看到这本书。也是这本书的热销,西方对于中国历史的研究,才有了新的改变。万历十五年,是改变中国历史的一年;而《万历十五年》则是改变中国历史研究的一本书。有时候,不得不感叹命运的神奇。4. 最后,一些乱七八糟的。作为普通大众来讲,最应该学习的通识,我以为是经济和历史。经济就不说了,高中所谓的政治经济学,完全是马克思那一套,连《国富论》这个词都没出现过。而历史,虽然从小学到大学都有历史课,但是我诚实地说,如果你单纯只是看历史课本,可能连中国有几个朝代每个朝代有啥特点都罗列不清楚,特别是魏晋南北朝。这样的学习有什么意思呢?现在一天到晚提,新时代中特社会主义,民族自豪感,五千年灿烂的中国文明。还有泛滥的核心价值观。简单的几句话,想做到真正想让人认可,绝不是一朝一夕靠喊口号就可以的。连我们自己的历史都没搞明白,怎么做到真正理解“民族自豪感”,怎么做到真正认可“核心价值观”?谈何文化输出?成为社会主义强国?

万历十五年(精装版)经典读后感  第(3)篇


万历十五年,1587年,这一年看似无关紧要,却发生了那么多重要的事情,努尔哈赤的崛起,立储之争的蔓延,关于对张居正的清算,海瑞,戚继光的相继离世,李贽的削发为僧等等这些事件看似毫无关联,却又因1587这个年份联系了起来,让人不禁感叹历史的巧合和有趣,以前也曾读过明朝那些事的,与之比较,我也感觉作者之著述,都是带着自己的感情的,没有绝对没有情感的人,就像明朝那些事的作者,我们在读时,感到轻松愉快,那是因为作者在写书时,便带着来自“天朝上国”的优越感,他为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能有那么多精彩的故事,精彩的历史而自豪,所以我们在读时也能感受到那种自豪,那种骄傲。然对比此书作者,可能是作者是美籍华人,大有一种跳出“自己”国家看历史的态度,我不敢说对于历史本相的还原是否有好处,但其对自己国家历史的深入分析,总有些学术性质,总感觉少了些热爱,尽管后来的解释也让我们知道作者的良苦用心,但仍是无法释怀,但不可否认的是作者其中的言论很精辟,至少可以让我们更加看到那个历史时期的本质,但人哪又有那么简单呢,历史的兴衰又是那么容易被看破吗?正所谓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真正的历史只有一个,但人们每个心中的历史都不一样,我们所读的大概也只是作者一己之言吧,有些东西是可以变的,例如我们每个人对张居正,海瑞,戚继光的评价,或褒或贬,但有一个东西是不变的,那就是他们对当时百姓的,社会的贡献,对百姓的好和当时国家的益处,当然那些东西我们现在也都看不到,读历史恐怕就是多从一些人书中看他们眼中的历史吧,然后有自己对历史的看法,不因作者的褒贬而褒贬,不因作者的观点而使自己迷茫,这个说法,或者这个读历史书评的做法也不知道对不对了!

万历十五年(精装版)经典读后感  第(4)篇


一次偶然机会看到这本书,最大的感觉就是古人的名字生僻字好多啊,哈哈!通篇读下来其实印象最深的就是万历皇帝。小时候的他也拥有远大抱负,希望做一个仁爱为民的好皇帝。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四书五经,各种礼仪文化,他都力求做到最好,儿时的他无疑是心怀天下希望建立一片新天地的。他希望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行动能为黎明百姓起到榜样作用,直到后来他发现自己身为皇帝却又那么无力,很多事情做不到也无法坚持己见;许多情感不能表露只能埋藏在内心。他热爱书法但老师张居正说不能沉迷于诗词书画;他想立自己心爱的贵妃的孩子为太子,却受到群臣的强烈反对;他想亲自操练军队,却被文官限制出入宫门;他对于经筵已经很厌烦了,可还是要被迫去参加…后来的他感到了绝望,心中的斗志也终于被磨灭,他知道自己再也无力去和整个文官集团去斗去抗衡,所以他选择消极怠工,成为了懒惰的皇帝,立储的事一拖就是十年,虽然最终也没有改变结果,可他又是那么的聪明,看待事物也通透清彻。他选择不闻不问这样的结果真的是很无奈的吧…

万历十五年(精装版)经典读后感  第(5)篇


想着张黎导演《大明王朝1566》一定是参考了《万历十五年》,《人民的名义》多次提到这部书,就是胡扯,倒不如直接看《张居正传》。越看明朝越觉得和现今社会相似,历史就是这样,不断重复以往,又从未重演。这部书也可以叫《万历名人传》,黄仁宇先生,通过政治、官宦、军队、思想几个方面,几个代表人物,掺杂柔和铺展开一幅千疮百孔的大明江山图。励精图治的万历也被折磨的懈怠工作,他不知道,他携懈怠的是大明祖宗江山,是万万黎民百姓,我认为他并不适合当个皇帝,他也该去当个木匠,万历皇帝性格很有缺陷,他没有皇帝的乾纲独断也没有皇帝的智谋双全,是他自己孤立了自己,自己放弃了大明江山。我们现代人,要学习历史的成功与失败,学习历史兴盛与衰亡。我国的历史是人的历史,掺杂着人性,历史学家们写的历史却是繁杂枯燥的历史,失去了人性。黄仁宇先生也不例外。总体这本书是很优秀的,经历过大历史的黄先生,大历史观值得借鉴。

万历十五年(精装版)经典读后感  第(6)篇

对于官僚阶层的价值观和贪污的理解。明代的文官薪水很低,中层官员依靠薪水过活都很艰难何况下层。而明代的文人的文化讲究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无私奉献精神(历史惊人的巧合)一方面是自身物质的需求与微薄薪水,另一方面是个人想要享受生活的欲望与无私奉献的马克思主义。呵呵,这种想畸形的制度,前后矛盾,试想想这样的制度和文化会造成什么样的官员阶级,官员阶级是大众文化的引导者这样社会会形成什么样的畸形,人的内心会造成什么样的阴暗。其实在我们身边遍地是这种矛盾,企图磨灭人性的做法。在这个就不多说了。有什么后果,有人说会造成推倒重来,我不这样认为,历史的往复往往都是因为利益的分配问题。我认为后果就是民族文化和个人性格中形成表面的和里层的两种,外面很亮丽,撕开皮里面竟是污浊。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3/1760.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