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_读后感_2900字

《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_读后感2900字

《改变的勇气》

很少像这样认认真真地把一本书反复读几遍,以致凑得太近反而面目模糊,不知道该写点啥。那就整理下要点吧。

感谢好友锲而不舍地推荐,感恩岸见、古贺两位作者的精彩诠释,我的很多疑惑都在这里找到了答案。尽管阿德勒说,要想真正理解直至改变生活方式,需要“相当于自身岁数一半的时间”,希望我们有足够的悟性和勇气去直面自己人生的课题。


经历的意义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对事物的感知取决于现在的主观感受。无论过去发生了什么事,现在的状态取决于你赋予既有事件的意义。


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也叫人生的状态,是对世界或自己的看法,狭义叫性格,广义叫世界观/人生观。

是我们主动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样的我们可以重新选择,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必须改变与世界的沟通方式,甚至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


愤怒

愤怒只是一瞬间的感情,是可放可收的可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

你不是“受怒气支配而大发雷霆”,而是“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怒气”,目的是为了让对方屈服听话。


不幸

人生的某个阶段的不幸,来自你的亲手选择。既不是因为生在了不幸的环境,也不是因为陷入了不幸的境地,而是你认为不幸对我自身而言是一种善,即“利己”。

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缺点

只看到缺点,是因为你下定了“不要喜欢自己”的决心,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所以你才只看到缺点而不看优点。

无法容忍A的缺点,并不是真的因为缺点才讨厌他,而是你先有了要讨厌A的目的,才找出了符合该目的的缺点。


自卑感

价值更少的感觉,是一个关于自我价值判断的词。

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

人都处于追求优越性这一“希望进步的状态”,树立起某些理想并为之奋斗,当无法达成理想时就会产生自卑。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自己的比较。


优越情结

苦于强烈的自卑感,却没有勇气去改变,即便如此又无法接受无能的自己,人就会想用更简洁的方法进行补偿——表现得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


追求优越性

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在同一个平面上既有人走在前面又有人走在后面,但大家都平等地走在一个平面上。我们虽然不同但平等。

追求优越性是指自己不断朝前迈进,人的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己。


竞争

抱有竞争意识—意识到胜负—产生自卑感—自卑情结/优越情结产生—把他人乃至世界当成敌人

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那人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


权力之争

当面辱骂—挑起权力之争,想通过获胜证明自己—失败后进入复仇阶段,正确的做法是对对方的言语不做任何反应。

发怒只是交流的一种方式,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沟通。

无论认为自己多么正确,也不要以此为理由去责难对方。


人生三大课题

交友、工作、爱。可理解为单纯的人际关系,有距离和深度。

行为上的目标:自立、与社会和谐共处。

心理上的目标:我有能力、人人都是我的伙伴。

其中“自立”、“我有能力”属于自我接纳;“与社会和谐共处”、“人人都是我的伙伴”属于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爱的课题

两个阶段:一个就是所谓的恋爱关系,另一个是与家人的关系,特别是亲子关系。

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真正的爱应该是这样的。


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从“这是谁的课题”出发,把自己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分离,不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把马带到水边,但不强迫喝水。援助的前提是课题分离和横向关系,做到伸手即可触及,但不踏入对方领域。


人生谎言

对于自己目前所处的状态,把责任转嫁给别人,通过归咎于他人或者环境来回避人生课题。


认可欲求

受赏罚教育的影响,我们寻求别人的认可。拼命寻求认可和干涉别人课题一样,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

对抗认可欲求便是自由,自由就是不畏惧被人讨厌,按照自我的意愿生活。

别人怎么看我、怎么评价我,这是别人的课题,我无法左右,我只需要诚实地面对自己的人生,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共同体感觉

共同体感觉指把他人看作伙伴并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这是人际关系的终点,也是幸福人际关系的最重要指标。

社会的最小单位是我和你。共同体感觉以此为起点,把对自己的执著变成对他人的关心。

我们属于多个共同体,外面还有更多更大的共同体。如果了解了世界之大,就会明白在此所受之苦不过是“杯中风暴”,只要跳出了杯子,猛烈的风暴也会变成微风。


建立共同体感觉

1、自我接纳:做不到就诚实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朝着能做到的方向努力,不对自己撒谎。

2、他者信赖:在相信他人时不附加任何条件,无条件信赖,这是构建横向关系的一种手段。

3、他者贡献: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作出贡献,是为了能体会到自己价值而采取的手段。

自我接纳(接受真实的自我)—他者信赖(不惧背叛)—他者贡献(视他人为伙伴,我对他人有用),三者循环。


建立勇气

人只有在感觉到自己价值时才可以获得勇气,即只有在可以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时才能感觉到自己的价值。

对共同体有用—感知自我价值—接纳自我,建立直面人生的勇气。


归属感

我们都在寻找“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要靠自己去获得:积极参与及融入共同体中,思考“我能给这个人什么”,只有付出了才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


幸福的本质

幸福的本质是贡献。人人都可获得幸福,即感受到自己对他人有用。

幸福得以自由为前提。获得贡献感的手段一旦成了“被他人认可”,最终就不得不按照他人的愿望来过自己的人生。通过认可欲求获得的贡献感没有自由。

自由人生的指南针是他者贡献。只要没有迷失这颗引导之星就不会迷路。


横向关系VS纵向关系

即:坚持我们虽不同但平等,互相协助与合作 VS 把对方看得比自己低的上下级关系。

横向关系的鼓励法:用“谢谢”、“我很高兴”之类的词表达感谢、尊敬、喜悦等感情。


行为标准VS存在标准

即:他人做了什么 VS 存在本身。

用存在标准看待别人,对其存在表示喜悦和感谢。仅仅是平安无事地存在就已经非常难能可贵。

不要将孩子跟任何人相比,就把他看作他自己,对他的存在心怀喜悦和感激,不要按理想形象去扣分,而是从零起点出发。


潜在性的人生VS现实性的人生

即:目的地 VS 过程。

人生是成点的连续的刹那,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如果感觉能够看得到过去也能预测到未来,那就证明你没有认真地活在当下。

像跳舞一样认真过好作为刹那的“此时此刻”,既不看过去也不看未来,只需要过好每一个完结的刹那。没必要与谁竞争,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跳着,就一定会到达某一个地方。

站在现实性角度的时候,人生总是处于完结状态。即使生命终结于“此时此刻”,那也并不足以称为不幸。无论是20岁终结的人生还是90岁终结的人生,全都是完结的、幸福的人生。


肯定性达观

指看清事物的真理,分清“能够改变”和“不能改变的”。我们无法改变“被给予了什么”,但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尼布尔的祈祷文

上帝,请赐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3/1848.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