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全集) 读后感 (5)篇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全集)

作者:白先勇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全集)在线阅读地址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全集) 读后感  第(1)篇


此书打四星半,白先生的文笔自然不差,不愿打五星首先是因为白先生提出的一些观点实在不敢苟同,其次是因为这书标价较高,可内容让人稍显失望。本人出于对红楼梦的热爱,刚购得此书时欣喜不已,开卷也确实引人入胜,待看过三分之一便觉得有点索然。但瑕不掩瑜,在当今出版的文学作品里,这样的书已属精品了。

     先说本人对这书的第一个解读。白先生对红楼梦是进行了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的解析。横向的维度是以贾府的兴衰为主线,填充以大观园的荣枯和各色人物的命运;纵向是以人的精神境界为主线,在空间上让人的灵魂从仙境到凡间再回到仙境,这里有白先生自己的一套人生哲学,即中国人一生的精神走向是:从年青时追逐名利信奉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中年经历种种挫折碰壁后开始逐渐信奉无为避世的道家思想→老年已看破人间种种学会放下而信奉遁世的佛家思想。个人认为纵向的解析是白先生对红楼梦最亮眼的点评之一。虽然这并不代表所有中国人一生的精神走向,也不能完全代表贾宝玉的一生精神路线,但是却反映出了一种失意人生的写照,十分复合曹公要表达的那种悲情人生观。这是对红楼梦全书主题搭建上的解析,本人认为白先生诠释的很好很高明。

       再说本人对此书的第二个解读。白先生不愧为一代昆曲,在主题思想解析之后,又采用昆曲之美,对红楼梦进行了一番周详的美学赏析,从其中的语言之美(如白先生盛赞曹公通过各色人物对话,几笔便能形象的刻画出人物的性格出身),到人物之美(如宝黛湘云熙凤探春到晴雯平儿到贾母刘姥姥各色人等或有美好的性情或有高雅的品味或有超凡的才干),到文章之美(如文中做出的各类诗词歌赋及不同人物发出的人生感悟),到情境之美(如对大观园、太虚幻境、丧葬节日等各种场景描绘,对黛玉葬花、湘云醉眠、宝钗扑蝶、宝玉听琴、黛玉焚稿等等行为艺术的描写数不胜数),到构思之美(曹公的确构思精妙,文中一物一线索,一人一结局,当之不愧的草蛇灰线、伏言千里,无一句废话,亦无一个无用之人物,将故事讲的十分工整圆满,几无遗漏),让我们又一次体会到了红楼梦的无穷妙处。从头至尾白先生都是以昆曲的眼光和节奏来讲述红楼梦的,好就好在讲的唯美讲的浪漫讲的波澜壮阔,但瑕疵也在此,本人认为红楼梦的高度是中国近代文学史的最高峰,用戏剧的高度理解就有些局限住了。这也是我对本书有些微词的观点之一。



        本人对此书的最后一个解读也是最不满的一处,就是白先生一直在强调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是曹公所写,并非高颚所续。尤其到了后四十回,几乎每章都要强调一番这个观点,而其提出的主要论据竟是:一、根据小说的创作技巧理论,到了后四十回就该整体气氛压抑因为楼已经塌了么,人物长大之后就该个性光彩暗淡,因为都要归于俗世正轨了,抗争不过去了。这一观点是不是就可以理解为大凡故事就应该有个精彩的开头,然后以狗血的情节结尾?这样一想的话,就真不难理解时下台湾甚至大陆模仿台湾套路的电视剧,为何越到最后拍的越令人生厌的原因了,因为总不能免俗么!二、四十回之后人物对话的性格特点没有变化,该是谁说的话还是谁说的,因此这就是曹雪芹写得。如果说上个论据还有一些理论根据的话,这个论点就完全是白先生自己的主观认识了,例如:总是用贾母的话来证明前后风格没变化,就是出自曹公之手,话说贾母本来就代表的是封建大家长,她的思想她的风仪本来就是前后一致的,因为她在小说里就没有叛逆过,即使是模仿她的口气,也是容易的,不容易出错的,性格本来也没反差呀。鸳鸯做为贾府第一董秘,她的前后画风为什么转变的如此令人生厌?李纨寡居多年,从不显山露水,为什么在后四十回气势风头都盖过王熙凤去了?宝玉那样爱黛玉,那样不喜宝钗,居然在贾母大丧的时候,看着一身素缟的宝钗神魂荡漾起来,这些完全有悖常理的描述都怎么解释呢?为什么白先生还要不遗余力的来肯定这些?而且为什么他几乎不提及脂砚斋批红楼梦的价值,而找来胡适这种有考证癖的人来隐约支撑一下他的论点。细读红楼梦的话,难道脂砚斋批的红楼梦是可以绕过去的么?

       读完白先生点评的红楼梦之后,我只能感叹白先生用这套理论给外国人讲红楼梦是够用的了,给那些abc的半华人讲也够用了,就是从没读过红楼梦的中国人似乎也够了,但是对于那些热爱红楼梦,研读红楼梦的人来说,也就是个参考佐读而已。本人实在才疏学浅,妄谈了一番红楼梦,也妄谈了白先生,以上这些论点都属个人言论,做不得数的,正所谓君子和而不同,请各位书友们看完之后一笑置之吧。

        其实看红楼梦真的需要一定的鉴赏能力,因为在这二百多年的流传过程中,很多传抄的庸人俗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一边抄写一边将其中内容胡改乱添一气,画蛇添足的降低了红楼梦本该有的光辉。颇有现在网络文学里,网络原创作者卡文了,鼓励追文的粉丝们发各种意见帖、续写帖来寻找灵感的架势。但那些帖子上的情节用不用毕竟也在作者的主观意志之下,是可控的,不像红楼梦这样经历追捧,打压,销禁,传抄,再造,发行,可怜又经过了一场文革,作者的意愿早已荡然无存,任人摆布,在这样坎坷的命运下流传至今的版本,是我们今人之大幸亦是大不幸。可谓:盖天地不全,此书不全乃是应不全之奥妙也,岂人力所能与耶!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全集) 读后感  第(2)篇

说来惭愧,人家白先勇小学就开始读红楼了,而我直到大学才开始读,还不是精耕细读,只是泛泛的看个大概,不求甚解,只求情节。那时候吸引我的是大观园里的一群红男绿女,我跟着他们一起游玩大观园,一起吟诗作赋,一起打打闹闹哭哭笑笑。当然我最喜欢看的还是宝玉和黛玉,喜欢他们恋爱中的种种,一会恼了,一会好了,一个赌气不理,一个低声下气;喜欢他们之间那种无法言说的缠绵;喜欢他们之间灵魂相通的款款深情。我在黛玉泪尽人亡时心酸落泪,依我那会不谙世事的心,我不能原谅宝玉后来竟和宝钗圆房生子,其实就是放到现在也还是我心中的一个不完美,不过经历过一些事才知道人生有很多的不得已,我也才不得已姑且理解。所以那会我读红楼我读的是儿女情长,读的是一个叫爱情的悲剧故事。再读红楼是我怀孕在家待产时,那会我无所事事,身边就一本红楼,我闷了就翻,翻到哪,就从哪看起,不放过一些情节,一些大段的描写,故意的细细的品读一些人的行为语言,试图学习大观园里得势的人的为人处世。我读凤姐,想知道她是怎么做到明是一盆火暗示一把刀的;我读宝钗,想知道她是怎么收复人心的;我读袭人晴雯,想知道袭人是怎么得到上层领导赏识的,而晴雯又是怎么得罪领导的;我读探春,想知道她是怎么做到人人怕她的,连凤姐都得让她三分。总之我关注他们之间的相互往来,相互送礼,背后闲谈,尤其是看到袭人找黛玉试探,伸出两个手指暗指凤姐那段,我仿佛醍醐灌顶突然懂了些什么,因为那会我已工作几年,单位里也常有背后说人的,常常也是嘴一努,或者手一伸,别人就懂了,我却常常弄不明白。所以这个时候我读红楼读的是人情世故,人间百态。可惜的是,有些特质是人之本性,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读是读了,懂也懂了,做却做不来,所以黛玉就是黛玉,宝钗就是宝钗,不是你说变就可以变的。接下来的生活庸庸碌碌,忙不完的红尘杂事,哪有心情品读红楼呢,直到最近在微信读书上看到有朋友读《白先勇细说红楼梦》,我随便点开看看,一看便不忍释手,紧赶慢赶总算读完了。王国维评价红楼,说是哲学的,宇宙的,文学的,文学宇宙都好理解,哲学我懵里懵懂不是很明白。看了白老师的细说,才深深体悟,也狠狠的撞击了我的心灵。红楼梦里有神话,正是这个神话架构出了哲学,用白老师的解说说,仿佛有一天眼,在茫茫的离恨天上俯视着芸芸众生,仿佛确有一种你不知道却又真实存在的超自然的神力,在冥冥中主宰着人间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所以这会我读红楼,读那些暗示人命运的一句话,一首诗,一件物,一幕剧,读黛玉宝玉的禅语,读宝玉最后悟道的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我细细揣摩,慢慢品味。哲学研究的是人生,然而人生到底该追求些什么?人在年少时一般意气风发,未来有无限可能,这时候信奉儒家,追求功名利禄,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理想。然而天地生人才是最不公平的事,他不会赋予每个人建功立业的本领,于是乎那些不得志的人到了中年,渐渐的将建功立业的心冷了,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田园山水,怡情怡性,便是道家了。慢慢的老了,人之将死,无论富贵的,贫贱的,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不过是一抔黄土,回首过去,恍然一梦,万事皆空,也就悟道信佛了。这三种哲学可以出现在一个人身上,相互缠绕,相互转换,缺并不矛盾。可见人生哲学虽高深不可测,却也是为众生寻求心灵安慰的,它根本就生在每个人的心里,在生活里也处处可寻。红楼是一本百科全书,不同的人自然有不同的理解,同一个人不同的阶段也会读出不同的味道。我在中年,再读红楼,竟也将一颗心冷了许多。一直以为本人也是有点慧根的(勿笑勿喷),再过个几年,再读红楼,我会不会也从此青灯古佛?青灯古佛------倒是想的,只是做不到,所以我依然还在滚滚红尘里挣扎……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全集) 读后感  第(3)篇

此书之所以花去我50个小时读完因为还是对原著没有深入理解只限于皮囊瘙痒阶段。《红楼梦》是曹雪芹带有自传性的小说,光从故事性来讲很多人感觉读不下去,之所以买下这本书也是想通过白老的精讲帮助梳理巨著脉络从而发现和寻找“天书”之秘匙。白老读了一辈子《红楼梦》,他说“《红楼梦》本身是一本“天书”,包罗万象,无论深浅雅俗、感性理性、饮食男女、……谁都可以在里头找到自己所好,唯一的压力是时间限制!”“一辈子”~“50个小时”,对于我这个伪红迷来讲,取其精华的拿来主义也实属微不足道也!整个《红楼梦》是儒家、佛家、道家三种哲学之间的相生相克、入世出世之间碰撞和交叠。在道家方面,对宝玉、也就是对曹雪芹影响最深的就是《庄子》,在佛家思想方面,就是禅宗。白老对曹公的寻根问祖是研究 其社会背景必要因素,包括繁杂的人物刻画及心理描写亦耗费大量的笔墨。笔墨繁飞背后还有对文学、史学、哲学、美学的联结,可谓是红楼里的暴殄盛宴,令人大快朵颐后仍唇齿留香。合上书,仍却是满眼的……葬花吟![大哭]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全集) 读后感  第(4)篇


收益很多,吐槽很多。

一下子带我回来二十多年前那段初中岁月,以为自己忘记了那么多,不曾想,原来记得那么多,三年只读两本书的过去,这两本书大概都以深深印刻在了我的生命里。同时,读白老的解读,也让我意识到了原来有那么多的点没get到那么多的深意没有领会到那么浓的轻情义没有感知到。

诚然,白老的啰啰嗦嗦反反复复尤其是踩庚辰版踩得这么吭哧有力确实让人不舒服。但想回来也可以理解,毕竟这是讲课记录,是历经一年半的课程,作为一门课,确实需要这么反反复复啰啰嗦嗦,要不然学生们确是莫约都忘了前情了。可惜我们不是耗时一年半,而是两三周,就深感不适了。

褒贬都宜,仍是一本令人记忆深刻的书。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全集) 读后感  第(5)篇


这是我第一次“近似”读完了红楼,近20个小时,大概是我看的最长的书了。我无数次想读红楼,但都因为红楼的人物实在太多,篇幅巨大,看电视时由于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很多次都是半途而废,曾经听过蒋勋老师的细读红楼但没有听完。这次借着对白先勇先生的一点了解,于是就读一读白先勇先生眼中的红楼,有很多特色的观点,例如后面的续写问题,各个版本的问题,有人因为白先生为后四十回的说法而严厉批评,但我却因为实在是对红楼了解不深刻,暂时还不能感受到前后的差别,没有什么“狗尾续貂”的感觉,但这20个小时帮我梳理了整个故事的大概,还是很有收获的,估计下次再读红楼会是很久以后了。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3/1934.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