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红楼梦经典读后感 (6)篇

红楼梦

作者:曹雪芹 高鹗

红楼梦在线阅读地址

红楼梦经典读后感  第(1)篇


我们生来已陷溺在贪嗔痴爱中,犹如污泥一般,怎么能跳出这般尘网。

有情之人必有执念,贪嗔痴爱,总是不如意的多。】

<1>《红楼梦》的结局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

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

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

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

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

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摘自第五回《收尾·飞鸟各投林》

对于红楼梦的结局曹公在第五回目已基本阐明,我在这里厚颜引用了,毕竟才疏,觉得还是先生书中写的更精炼。

<2>冷暖自知的处世道

黛玉、宝钗二人,一个永葆初心,不沐世俗;一个深藏才情,恪守礼教;

犹如一个人,前半生棱角分明,个性独特,不落俗套。

历经千劫后,磨平了棱角,只余下铅华洗净的沉淀,不焦不躁。

有人喜宝钗,有人慕黛玉,孰胜孰劣,无可评说,当如饮水,冷暖自知。

这是我对于此二人的些许解读,略显偏执。

<3>小人物的别趣横生

刘姥姥是除了黛玉、宝钗外,我最喜欢的一个角色,出场不多,统共就一进、二进、三进贾府,当每次读到时,总有别趣横生。就像是满桌子的山珍海味、各色佳肴,突然上了一盘酸菜面,极强的冲击感。

类似一局棋中一个小卒的一通横冲直撞,于大局可能毫无作用,单看细节处却是别有一番不同在。可能曹公安排刘姥姥出现在这一众的花团锦簇中,亦是有此意,同时也通过一个与贾府毫无利益瓜葛的小角色视角,见证了这个庞然大物的繁盛与衰败。

<4>曹公的爱情观

[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曹公钟爱黛玉这一点,从他的不吝笔墨,可见一斑,唯一可惜的是红楼梦未完,我们无法读到曹公笔下八十回往后的黛玉。

金玉良姻、木石前盟是横亘在宝、黛、钗三人之间的两条路。“金玉”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礼教;“木石”是崇尚自由、情投意合的恋爱观。

很明显曹公更中意的是木石前盟。

<5>红楼梦里的众生相

借事写人,是曹公一贯的艺术风格。而人物形象塑造描写,是本书最浓墨重彩的。

贾母的老成持重,十足的大家长范儿;凤姐精明干练,机关算尽,可惜了一个厉害的人儿;探春刚毅果敢,明辨是非,真正有生不逢时之感;赵姨娘心肠歹毒,无奈头脑简单;贾政为人端正方直,传统严父套路,这也是迂腐酸儒的一贯作风;等等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

对于人物形象塑造,红楼梦中处处可见、事事可见,演绎着人性的丑与善。

<6>王熙凤VS贾探春

贾府最有能力力挽狂澜的人物,不说贾母,只说凤姐与探春二人,其能力确实是高出众人N倍。

凤姐的能力整个贾府众所周知,周瑞家的曾说:“这位凤姑娘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呢。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他不过。”

探春跟凤姐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探春是未出阁的姑娘,她是在凤姐病倒之后暂时管理贾府,但这短短的管理期内足以看出探春的大才。还有一点探春是庶出的身份,为赵姨娘之女,所以名不正、言不顺。且探春最后远嫁。

探春与凤姐在处事方面还有一点就是心性不同,并没有太多的机关算尽、蝇营狗苟参杂其中,这一点上探春的正派更容易赢得读者乃至曹公本人的敬。

<7>读红楼的些许建议

①多做笔记,这点很重要。

②可以搭配《脂砚斋评石头记》一起读,很多晦涩的意思都有批语。

啊......你问我脂砚斋是谁?貌似这还是一个谜,有说是曹雪芹的堂兄弟的,也有说是曹雪芹身边的一个女子

③最好先百度一下贾府大家族关系图,不然文中穿插出现的人物很容易搞混。

红楼梦经典读后感  第(2)篇


看完有一段时间了,才认真的写评。从去年开始看,看到一半,全是大观园的吃喝玩乐,诗词歌赋,就看不下去了,今年又继续看完,才知道去年停的地方刚好是盛极之时,衰败之前。

从秦可卿死后,才开始写到东府的“乱”。甚至在秦可卿的遗言里也和凤姐透漏出宁荣二府的衰败。

而王熙凤开始我还是很喜欢的,觊觎她对她不怀好意的人她设法惩治了,只是没想到最后会害死他。只能说后面高鹗补的部分把她给写死了,不是原来的她了,开始讨人厌了。开始她跟秦可卿很好,到后来秦可卿出现竟然都认不出她,也太让人诧异了。她死之后女儿巧姐无依靠,也幸好得平儿和刘姥姥相助才免受害。

而林黛玉,没看红楼梦之前和我妈对她的了解差不多,就是弱不禁风那种,还有别人说我说话像林黛玉的声气,才开始打算看红楼梦,想看看林黛玉到底是怎样的人。刚开始看觉得她心思敏感,有点刻薄,也比较独立,没那么娇弱,又跟想象中不一样了,估计那些说她说话的人都是看电视剧看的吧,曹雪芹的原著并不是这样,只是因孤身一人客居贾府,又有病在身,咳嗽,体弱,后来吐血,应该是肺结核或者肺病,中医说肺病会导致心情抑郁,想必她的多愁善感也多半因这病而起。还是,后面的四十章开始,她的病便越来越重,直至最后死在宝玉和宝钗的新婚之夜。她死我倒没被虐哭,我觉得是一种解脱,终于历完劫的感觉。

再说宝玉吧,被虐哭是后来宝玉失玉之后变傻了,一家人要宝钗嫁给宝玉冲喜,以应“金玉良缘”一说,被瞒着的黛玉偶然听说,急忙去见宝玉,宝玉已经疯傻了,但只认得黛玉,两个人坐在桌前看着对方只傻笑不说话,紫娟就在一旁哭了。这应该算我心目中后四十章里最精彩的部分了,也是最悲的部分。从一开始看的时候就不喜欢宝玉,这么多人都太宠他了,不过后来他帮丫鬟们顶错还算不错,心地善良,只是还是有那种就是那个时代,嗯,就是说不上来的文人的清高在里面吧,后来见个丫环就爱也是醉了,特别想提醒他,那个为你而死的林黛玉呢。

说到宝钗了,一开始真不喜欢,可能有偏见,毕竟只读了第一遍,后来她收留香菱的时候,就觉得她人还不错了。她可能也是想嫁给宝玉的,所以才冠冕堂皇的说婚姻大事应该母亲做主吧,反正我看到她说的时候就这么想的,很多时候她都是胜券在握的,成熟稳重一些,所以最后抢了好姐妹的心上人,还结了婚生了孩子,连眼都不带眨一下的。也并没有写到她知道林黛玉死是什么感觉,所以她活该最后落得个年纪轻轻就带着孩子守寡的下场吧。

除了这三个,还挺喜欢探春的,有自己的底线,抄检大观园的时候打的那一巴掌简直太爽了,最后的远嫁也刚好避开了查封贾府荣府。湘云作为贾母那边的亲戚还是很受宠的,只是最后也是守寡。李纨一直寡居,不争,最后儿子也很争气。再就是香菱了,香菱本来出身很好,是甄家的小姐英莲,只是命运多舛,看甄士隐的话,最后应该是生产的时候死了。看萝卜花的评论,她的判词是“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夏金桂来了以后没有香菱容身之地,后来贾雨村娶了娇杏以后应该会认出她并带她回家的,可是高鹗没写。我也赞同这个观点。

尤家姐妹的悲剧是源于荣府,结于贾府。我是看了萝卜花一篇写尤家三姐妹的文章才开始继续读红楼梦的,看完后有些观点也不太一样,尤三姐没那么贞烈,既然心里已经喜欢柳湘莲好几年,那干嘛又和姐夫们纠缠不清,弄的自己不清不白,以至于柳湘莲一听说宝玉说到以前她在东府,竟说出“你们东府里除了门口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我不做这剩忘八”这样的话来,然后直接去退婚,只是这样尤三姐已无路可走,只能死了,死在了柳湘莲面前,让他后悔不已,一生也不能忘。尤二姐有苦不能说,被王熙凤逼的吞金而死,可见当时虽然纳妾大家普遍接受并不违背什么,但是不能保证所有女人都没有妒心。

一直觊觎柳湘莲的薛蟠,最后娶了能压的住他的夏金桂,使得这个曾经无恶不作,草菅人命的纨绔子弟有家不能回,不仅受了牢狱之灾,还把家产耗尽,也算是对他的报应了,如果他当时没为了买抢香菱而杀人就不会全家到贾府来避难,也许金玉就不能见面了,都是命运作祟吧。

对于迎春也是醉了,堂堂的大小姐都能被下人欺负,出嫁之后还被夫家欺负,天天挨打,贾母也不是很喜欢,最后惨死。

还有死了的晴雯,最后嫁给了琪官蒋玉菡的袭人,陪到最后的麝月和陪惜春一起出家的紫娟都想写但有点忘了,不写了。诗词就算了,不擅长。

红楼梦经典读后感  第(3)篇


四大名著家里都有,老爸收藏的,人文社70年代版。《红楼梦》,小学六年级时看过10回左右,那时没学过文言文,看不太懂。87版电视剧倒是零零散散基本看全。今年4月份开始重读,耗时半年,觉得絮絮叨叨甚是费劲,基本上是看一会儿,语音听一会儿,有时候还要出声读一会儿。还专门下载了人物图谱作关系对应,重要章回还反复读了几遍,可算是比较认真了。


曹老写得确实好。且不说文字功夫,单是书中人物刻画之准确、情感描写之细腻、背景隐喻之精妙、儒道佛法之玄幽,无一不是章回小说的经典。还有琴棋书画、诗酒花茶、节日仪典、家书祭文、园林建筑…谓之传统文化百科全书,切不为过。还有搞基之类,寥寥数笔,有时候还看得人脸红心跳的。后四十回的续写,文风略转,高老爷子也算是尽力了。


书中人物各有各的鲜明特点,有的立体丰富,有的标签鲜明。除了宝黛钗,老辈儿里的:有担当负责任的精神领袖贾母、人正也怕影子歪的贾政、爱儿心切的王夫人、撒泼哭闹不嫌事儿大的赵姨娘、命苦不能怨政府的薛姨妈,小辈儿里:机关算尽的CEO王熙凤、刚烈追爱的尤三姐,人怂穷得瑟的薛蟠,丫头里的鸳鸯、花袭人、晴雯、平儿,还有龙套大咖刘姥姥、熊孩子贾环、小鲜肉大帅哥秦钟柳湘莲蒋玉涵,等等,都是跃然纸上、事迹突出,让人印象深刻。


宝黛钗三个人情感纠葛,时时让人不禁随之悲喜。当然,年岁长了、阅历深了,又早知结局,悲也仅是心哭,喜不过是苦笑。缘分天定,勉强不来,凡事有度、无度或是虚度,不过逃不出个“空”字。有时听言度思,也会想到自己,往往心猿意马、无法专注,释手机不能再读。


最后还得引用周先生评价“一部红楼梦,道学家看到了淫,经学家看到了易,才子佳人看到了缠绵,革命家看到了排满,流言家看到了宫闱秘事”。我呢,基本都看到了,花了100个小时。

红楼梦经典读后感  第(4)篇

“真事隐去,假语村言”。曹公的脑洞真是大,构想无懈可击。事物描述详尽,以至于让人总是身临其境,也因此更确信其中大部分是曹公根据自己的真实经历改编而来的,不然很难相信谁能凭想象写出这么复杂精细的描述。全书看完回过头细想,后40章确实跟前80章不同,感觉更侧重于剧情描写,更细节的东西很少见到,可能是凭想象确实写不出来。后面的语言也更容易理解,说到语言,竟然惊奇的发现我们家的方言能与书中的话语完美对应,这让想曹公是不是我们那边的人(山西北部),哈哈!关于内容,前面看的真是一头雾水,人物太多,每个人都有很多种叫法,很难分清,需要自己去推测,到后面关系基本明了后,对内容理解上也有很大帮助,所以建议大家开始阅读时大致记一下人物关系。还有就是诗句,刚开始不爱读,后面看包含好多隐喻,就试着分析,挺有趣,但看多了还是感觉有些厌烦,想着下次读得时候再细究,哈哈!结局有点让我没想到,所以读得时候给我的震撼很大,这里也不剧透了,也建议没读过的人不要了解太多背景,读完一遍后再说,这样可能感受更深刻点。王国维这么评价《红楼梦》:“《红楼梦》,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此《红楼梦》之所以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而其价值亦即存乎于此。”可见《红楼梦》价值,所以还产生了专门的红学,强烈推荐大家都看看,一起交流研究。

红楼梦经典读后感  第(5)篇


二十几年来头一回囫囵吞枣,想之前都在嫌弃为什么絮叨平凡的事的书还会成为四大名著,每每总看不了几页就合上扔在一边。


这是第一遍,仍有些不习惯,碰到长篇的诗句总跳着就过了,单单是了解了一下大概发生的故事罢了。明明是故事,读来却渐入佳境,能感受到热闹、巅峰、闲暇、痴情,也能感受到冷清、没落、忙乱、神鬼。因果报应、儿女娇嗔、奢华、姻缘巧合……罢了罢了,都是些杂乱的想头。


说一下后40回吧。第81章的时候就有很多人批高老笔下不行。初读是有明显感觉,措辞、进度、文笔、人物性格,确实有落差,但并不至看不下去、狠批高老的地步。试问批评的人:若让你执笔,可否更上一层楼?越读后面,竟也习惯了,没多少突兀。倒是一直以为贾家会由盛转衰一直下去,倒压抑了一回,结局却又是回血了也还不错。


最后,还是觉得,总有个看书的时候。小学初中都知道它是名著,楞是看不下去,现在莫名其妙想看了又一口气看完。家长,急不来呀~

红楼梦经典读后感  第(6)篇


这一次读的时候一直在想,其实贾府到了贾政贾赦这一代,基本已经远离皇家权力的核心了,贾敬又成天修道炼丹,贾家世袭的爵位到了宝玉四世更没什么实质的福荫了,那么敦促宝玉考一个科举,差不多是一件无比政治正确甚至迫在眉睫的事,任何一个有忧患意识的家长都得有此远见。既如此,为什么贾全无此意识反而溺爱至此呢?难道是诗书簮礼出身的贾母太有生活和艺术的品位,以至于不屑于让亲孙子卷入肮脏的政治漩涡?只可惜黛玉不是男儿身,否则探花的后代随随便便去考个功名,这个家族也还是有一线转机的。因为宝玉即使袭了爵,将来“收入”也不会高。至于说贾家连同元春站错了队导致衰败的,这样一个朝中无人的贵族,在政治斗争中被牺牲实在是迟早的事。忧患意识?过了几代舒服日子的贵族,是不愿意去思考人生无常这种小确丧的吧。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3/1939.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