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卡勒德·胡赛尼
灿烂千阳在线阅读地址
灿烂千阳 读后感 第(1)篇
冥冥之中,先读了追风筝的人,群山回响,然后是这本灿烂千阳。每本书都在描述阿富汗几十年地狱般的生活,追风筝的人哈桑被杀,群山回响里阿朴杜拉的弟弟也是侧面描写了被杀害,而他的儿子苦难的生活并没有继续描写,这样的情形下,死,无疑不是一种解脱。活下来的人,才是承受了无与伦比的痛苦,身体上的精神上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本书是最深刻的,直面阿富汗人民,尤其是女性惨淡的人生。玛丽雅姆,传统女性的代表,十五岁之前,她因为扎里了勒每周一次的探望,暂时地忘记了她的身份,她的待遇,她觉得似乎可以冲破哈米拉的牢笼,可以和父亲手挽手看电影,出入在各种场合。然而,现实给了她沉重的一击,从此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陷入了一种绝望的境地,直到莱拉的出现,鼓舞了她。扎里勒去世前来探望,她定是心中充满了怨恨,认为是扎里勒的决定造就了她的悲剧,直到数年之后,电话那端扎里勒的电话再也无法接通,她才开始懊悔,后悔没有读他的信。我相信,如果莱拉出现在她生命里的时候,扎里勒来看望他,她会见的。在死的那一刻,归于平静,她愿意为她爱的也爱她的莱拉牺牲生命,结束苦难的一生。莱拉不同,她的成长环境优渥太多,尽管她的童年时期并没有感受到,她认为被母亲忽视了。然而她有一位伟岸的父亲,做教师的父亲,她读书,接受父亲正能量的教育,有一位爱她的塔里克,看到塔里克找到欺负莱拉的小混混报仇,大快人心,阿米尔因为没有这样为哈桑出头自责惭愧了一生。莱拉的精神世界是富足的,即使拉希德欺骗她塔里克已死,她仍然有塔里克的骨肉为支柱。她敢于反抗,富于爱心。正是因为她拽住拉希德,阻止她殴打玛丽雅姆,拉开了她俩友谊的序幕;也因为她的爱心,我们读到了扎里勒留给玛丽雅姆的遗言,即使玛丽雅姆没有亲自阅读,似乎也通过莱拉的眼睛读到了一个父亲一生的遗憾和懊悔;也因为她的爱心,她毅然返回喀布尔,为这个苦难的城市重建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在她身上,我们才看到了希望,这本书才得以给人苦难和坚毅的力量。法苏拉赫毛拉,似乎每本书里都有这样一个毛拉,他智慧,善良,公正,不因为玛丽雅姆的身份就歧视她,每周看望母女俩,教她读书写字,重要的是给她讲解,这是玛丽雅姆一生的精神支柱,承受自己的命运。扎里勒不认玛丽雅姆,玛丽雅姆并没有哭,母亲去世她也没有哭,看到毛拉,她哭了。庆幸作者给可怜的玛丽雅姆安排了这样一位毛拉出现在她的生命里,那是一束光,照亮了她黯淡的一生。我一直在想用怎样的语言可以概括阿富汗人这几十年来战乱旱灾饥荒等等非人的生活,胡赛尼自己写了:每个阿富汗人的故事都充满了死亡、失去和无法想象的悲哀。
灿烂千阳 读后感 第(2)篇
断断续续的,终于看完了这本书。但是自己也像是花光了近来的所有力气。毕竟这部小说更是将血肉淋漓的事实撕扯碎了讲给我们听,我也为他们的苦痛遭遇感到万分的心痛,祈祷他们能够迎来真正千阳的灿烂。
和前一部相比,这个情形更加的残酷,因为主角是完全经历体会了整个战争过程的,而不像上一个还是在早期就能逃离这种非人的折磨。作者细腻的描写、细腻的心理活动都让人更加能够看到战争、旧思想给这个国家带来的种种羁绊。也让没经历过战乱年代的我们看到了这种人性的自私、极端、残暴,他们极尽一切之能事压迫着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虽说每种新的政权交替之时也必然会有流血牺牲,但是对于将给人们带来平等自由的信心与希望的政权才是值得信赖的。他们这种恐怖组织是真的只能让人们更加的水深火热啊!也不知道自己说到哪里去了,就是看完心里很憋屈,很难过o(╥﹏╥)o
从92年内战开始,他们经受的都是非人的生活。不知道该拿什么词汇来形容心中的震撼与无奈。自己也是这个时候出生,但是庆幸自己不在战乱纷飞的年代。虽然自己身边也有很多不可言说的苦痛,可是和生存相比,这些又能有多严重呢。
在这里女性的地位真的是太可怕了,不说错了,根本就没有地位!之前看《神秘巨星》就觉得那边地区的女性地位如此低下,但是看到这里,是真的很无奈。这种组织下女人连自己出去都犯罪!说实话战争是不对的,但是这种男权思想不经过几番斗争是绝对不可能改变的。毕竟支持旧思想的人才是主流,只有文化、教育、观念都更新了,才能够看到真正的希望。以前听到阿富汗,就会联系到圣战、恐怖组织,但是如今看了胡赛尼的两本书,也明白了一些他们的生活状态。不管别人怎么评价他的写作与风格,至少我是很钦佩的,四两拨千斤的手法却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阿富汗,一个需要改变的阿富汗。看到本书,也让我想起了曾经中国的20世纪。同样是侵略与内战,是无数的先烈铺就了我们的坦途,是他们的牺牲与奉献才有了我们生活的惬意与舒适。他们都是值得尊敬与缅怀的人,在此向表达最深的敬意!
灿烂千阳 读后感 第(3)篇
看完了又是在早上看完的,又是一部以战争,以难民为背景的书,从整本书的叙述方式来讲安排地很是巧妙,前部分讲玛丽雅姆,看似已定的结局后又转到了莱拉身上,让我一度以为这书是在叙述这几十年来阿富汗不同人的各种命运,但没想到十几年之后她们俩的生活接轨了,命运重叠了这本书我做的笔记很少很少,但是心里的感触很是复杂,因为它就在发生在我经历着的时代,我很难想象和接受在现代,还有如此歧视女性的国家,岐视到女性不能单独出门,一定要有男性的陪同,出门必须穿着裹满全身的布卡,不能读书,不能工作,不能看病,还有人过着如此艰难的生活,不禁令人唏嘘和愤怒,2003年我记得很清楚,那时刚上高一,正值非典时期,我所听到的真正发生在我们这个时代的战争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没想到是如此之惨烈,战争带来的残酷和颠沛流离是生于和平年代的我们无法感同身受的,唯有好好珍惜,然后做些有意义的事,就像最后的莱拉,回到了喀布尔,进入了恤孤院,教这群孤儿读书,经历过艰辛的人,才更懂得付出和坚持不同的家庭教育使得她们形成了不同的思想观念和性格,这点很重要,这也直接导致了玛丽雅姆和莱拉同屋不同命的结果,玛丽雅姆在娜娜抱怨式的,与命运妥协的教育方式中成长,习惯了接受和隐忍,最后连遭受毒打都习以为常,莱拉相对来说要幸运地多,她属于新时代的女性,读过书,父亲从小就给她灌输女性平等的思想,所以她会反抗,会想办法抵抗命运,虽然不是一次就成功,好在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还有一点感触比较深,人的一生会做无数个决定,不避免有让你后悔的决定,重要的是及时悔改和原谅,假如玛丽雅姆的父亲能够放下他所谓的面子,早点把她接回家,当作真正的女儿抚养,假如14岁那年他没对她视而不见,又假如没有将她草率地嫁给这个鞋匠,玛丽雅姆的命运将完全不同!他自己也不会遗憾终生!而玛丽雅姆,如果她能早点原谅自己的父亲,放下那口气,也将会有很大的不同!
灿烂千阳 读后感 第(4)篇
每个阿富汗人的故事都充满了死亡、失去和无法想像的悲哀……阅读过程中多次因为书中讲述的苦难想要放弃读下去,胡塞尼对民族苦难史的描写让人震撼。莱拉和塔里克回到了喀布尔的时候,我翻了翻新闻,痛心的发现阿富汗仍然战乱不断。新闻和书里的情节慢慢重合,于是炮火仿佛飞到了头顶炸在耳边,这不再仅仅是一部消遣的小说,而是国家和民族的血泪。 我觉得有时候人的命运就是这样吧,是要靠自己去争取的,坐以待毙或者一味接受妥协,可能永远跳不出不幸的循环。苦难造就深刻,看完这本书,不敢再随意抱怨生活的困境,与他人而言,许是一种奢望。真高兴看到玛丽亚姆的父亲最后的道歉。读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说最大的收获便是透过作者笔下的人物、故事了解了一个叫阿富汗的地方,那里有战乱、极端的宗教主义、落后的经济,那里也有享誉世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巴米扬大佛、巴米扬大峡谷…那里每一个背井离乡的人都有一个重回故乡的梦。和平可贵,不要战争。
灿烂千阳 读后感 第(5)篇
小说讲述了主要人物玛丽雅姆 莱拉 塔里克在一个战争不断的国度里如何成长,活着,像大部分阿富汗人们那样,坚定努力地活下去……始终更迭动荡的政局与政权,不变的是落后,强权,不平等,禁锢理念,深刻体会阿富汗女性能活下去就很不错了的不易!玛丽雅姆作为一名不被认可的私生女,度过一个还算不错的童年,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从无畏渴求、冰冷碰壁,彻底失望失落而接受命运安排,逆来顺受,从莱拉与她的孩子身上感受到久违的人情,逐步唤醒了爱的知觉,为了守护莱拉不死,不得已无奈之下使出重力反击,杀了与莱拉共同的丈夫拉希德,一个暴躁罪恶毫无理智可言的男人 。为了换取莱拉与孩子们的未来,玛丽雅姆选择让自己独立承担,自首接受不公审判并付出了死亡代价。面对死亡,她是畏惧也是坦然的,这最后终结的一刻,也是对她不幸的一生一个有意义的了结。灿烂千阳,无论所处的世界多么艰难,始终像有一千个太阳照耀着...
灿烂千阳 读后感 第(6)篇
在看这本书之前 有忧郁过,当初看《追风筝的人》有些承受不住的伤感,害怕再一次受到击溃,人性真的很伟大,玛利雅姆有在他妈妈与扎里勒两个不同的对人对事的性格下渲染下长大,以至于她有着容忍 有这向往 有这知足有着不悔的品行,莱拉在前十几年里有着深厚的知识基础,有这对女性种种公平的向往,也有着感恩之心,有着不屈有着现代女性的反抗与对幸福的知足,而对于拉西德当然有着种种压力无奈欲望下的暴力,甚至于失去人性,从他身上直射出环境对于人性摧残影响,当然,阿富汗的规定使阿富汗止步不前,对人民对女性实行的殴打政策甚至种种歧视女性暴力政策也会深入这个民族深入人心,除了有出于人的本能的愤怒外,更多的是复杂的心酸无奈,与人性之复杂。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3/2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