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为何家会伤人 读后感 (6)篇

为何家会伤人

作者:武志红

为何家会伤人在线阅读地址

为何家会伤人 读后感  第(1)篇


《为何家会伤人》


家,在主流的词典中,一直是温暖、爱和天堂的代名词,因为它承载了世界上两种最重要的亲密关系: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但事实上,如果亲密关系处理不当,家从幸福天堂变成人间地狱,绝不是危言耸听。


我们经常说,性格决定命运。然而,决定命运的性格的形成和家是有必然关系的。


性格,即人格。所谓人格是一个人内在的客体关系。形象表述出来,即一个人的“内在小孩”与“内在父母”的关系。也就是说,性格是一种关系。


比如说自信,是自己内在的一部分相信自己内在的另一部分。即一个人的内在小孩对获得内在父母的爱充满信心。

所谓自卑,也即一个人的内在小孩对获得内在父母的爱没有信心。

所谓倔强,就是一个人的内在小孩对内在父母说,凭什么!


内在小孩与内在父母的关系模式,形成于一个人的童年,主要是六岁前。这个模式形成后,以后的人生里,我们就会不断将这个模式呈现在现实世界中。所以说,内在的客体关系模式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简而言之,即性格决定命运。


果他跟父母的关系是和谐健康的,他的人格便是健康的,他在处理人生各种关系时便倾向于尊重、宽容、信任、乐观,也容易得到爱和幸福。相反,如果“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关系扭曲,那么他的人生便会出现种种问题,并会通过他的新家将不幸传递下去。


例如,现实父母或多或少让我们不满意,而我们心中都藏着一个理想父母的模型,为了修正我们童年的错误,我们无意识中都将恋爱当作了治疗,恋人多数时候都是我们选中的理想父母。


又比如,溺爱孩子父母其实是在满足童年缺爱的自己。溺爱的父母将自己‘内在的小孩’投射到现实中的孩子身上,他们无节制地给予孩子,其实是在无节制地满足自己。


牺牲自己、把理想寄托在子女身上的父母貌似可歌可泣,其实本质是自私,把自己人生的焦虑转嫁给孩子,偷懒放弃让别人替自己奋斗,还大言不惭地说这是爱。


太听话的孩子要么一生没有,要么终有一天要出大事——自杀或者爆发。在没有出事之前,也总是动不动出错,而且出的都是奇形怪状的错,这是他们独立的本能对父母专制的


一桩桩事例让人震撼,但可贵的是,作者并不只停留在揭批,他还坚定地指出了出路,那就是爱,无条件的爱,父母给童年的孩子,成人给成年的恋人。童年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爱,让你一生健康幸福;成年后从恋人那里得到的爱,帮你彻底治疗童年的伤。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意识到了孩子6岁前儿童心理建设的重要性,他们的心里建设来自于父母无条件的爱和自由。很多父母是以爱的名字来绑架孩子,他们需要理解自己的行为,理解孩子的感受,给予孩子情感上的认同。同时,感觉明白了自己的一些行为模式的原因,并不停的反思,我是否将来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母亲?将来在我自己孩子的教育上,我应该注意些什么?


接下来可以多读读这方面的书,多写书评,多思考,为自己以后的小孩做准备,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母亲

为何家会伤人 读后感  第(2)篇

“我们的一生,就是不断分离的一生。呱呱落地的那一瞬间前,一个初生婴儿已遭遇过了第一个无比痛苦的分离——离开了妈妈无比舒服的子宫,从狭窄的里被挤到这个世界上,冰冷的风、嘈杂的声音,还有刚刚体验的痛苦,让他放声痛哭。但婴儿一开始仍以为妈妈和自己是一体的,饿了,妈妈会给他吃的,冷了,妈妈会把他紧紧抱在怀里……尽职的妈妈无比敏感,真正是感他所感想他所想,他需要什么,妈妈就在第一时间满足他什么。但很快,婴儿意识到自己与妈妈是两个人,这个心理上的分离比分娩过程还要痛苦。幼儿们发现,自己无法指挥这个世界,甚至也无法指挥妈妈,于是不断地哇哇大哭。慢慢地,他们开始接受“妈妈是妈妈我是我”的概念。但是,他们仍然无法接受妈妈会离开自己,去工作、去学习、去……这些事实。与妈妈和其他重要亲人的每一次分离都是痛苦的,每一次都让幼儿们担心自己被抛弃。接下来,他们不得不在没有妈妈和亲人陪伴的情况下独自闯世界了,这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幼儿园小班开学时,第一次彻底离开家的孩子们总是哭成一片。哭是因为心疼,因为分离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疼。再接下来,还有小学、初中、高中……最后,我们彻底离开家。再以后,我们开始组建自己的家。再以后,我们有了自己的孩子,我们要亲自教他们体验分离、学会分离。无论分离有多疼,我们必须这样做,因为——分离和爱同等重要,它们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主题,它们一起作用,让一个人成长,让一个人成为他自己。”—“恋爱是一种特殊的选择。其实,我们无意识中都将恋爱当作了治疗,目的是为了修正我们童年的错误,其表现就是,恋人多数时候都是我们选中的理想父母。现实父母或多或少让我们不满意,我们心中都藏着一个理想父母的模型,它是我们选择恋人的基石。”如果治疗获得成功,不仅童年的错误得以修复,我们还会真正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这是人格成长的最重要的一步,也是与家分离的最后一步。然而,不幸的是,很多恋爱治疗没有获得成功,反而留下了更深的疤痕。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处理好爱与分离这一对矛盾。我们之所以会在恋爱中重复童年的错误,是因为我们无意识中想得到治疗,”荣伟玲说,“只是,如果病得又重又缺乏改变的动机,我们就不是好的病人,再优秀的心理医生对此也无能为力。”—和《巨婴国》一样,读这方面的书,我最喜欢摘句。从心理学对我们自己有认知,对父母对家庭对恋爱都会有相似但是不同角度的见解。这是非常好的方面。一直以来,我对家的态度,就是想逃离,大概还是因为在家里束缚的太久。这本书清楚的阐释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父母应该反思哪些地方——看起来似乎初为父母者应该多读读。但是对于我而言,也能了解一个为什么,并且深以为然。有趣的是,书里面有很多和我们身边相似的恋爱、父母、学习的案例,甚至还有学习方法,其实趣味性和可读性很强。只是最后的章节和《巨婴国》有部分重叠,大概是作者慢慢酝酿好的吧。

为何家会伤人 读后感  第(3)篇

原生态家庭的概念并不陌生也不难懂。每个人来来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生长环境,有不一样的人生观,很正常,然而之前更多关注的是不同的行为与想法,从未深究过产生如此想法与行为的原因。我很赞同武老师关于夫妻关系与亲子关系的论述。在我看来,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没有谁是为了另一个人而活,这个观念很重要。就自身体验来谈,维持平衡很重要,但是对于还是小朋友的自己而言,父母于我,便是天与地,他们争吵哪怕自己粉身碎骨都在所不惜,长大后虽然理性了许多,但是在遇到父母毫无益处的担心与操心时,依旧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一方面觉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可以应对,父母也并不会起到任何帮助;另一方面父母过于忧心对做子女来说是一种不太愉悦的体验。如果小时候父母恩爱,长大后他们更关心彼此,或许就不会徒增烦恼了。起初看到书名的时候有点嗤之以鼻,觉得不过是作者哗众取宠,为了博人眼球所作。看完本书后对自己的肤浅深感羞愧,其实最亲的人才会伤的越深,因为伤害可能是无意识的但也是根深蒂固的。我觉得这本书适合任何一阶段的读者,毕竟现代人或多或少都有点心理疾病,在此书中可能能找到那个已经丢失的真正自己。

为何家会伤人 读后感  第(4)篇

以为看了一些书,就会懂得许多,到底来是个幼稚的孩子,书中的道理只是书里的,遇到事来,又当怎么办。我一度认为这是对我很有用的一本书。我觉得如果我早点看到它,我和男票会少很多争吵。可是呢,理是这个理,人却又是那般的不讲理。还是顺其自然吧。个人觉得前几章和后几章比较感兴趣,中间的内容有点看不下去。作者反复强调的一点我倒是记住了,现在的性格缺陷来源于小时候。好多原因都归结于小时候。她的观点新颖独特。同时也让我认识到的确存在那些问题。关于爱伤人,也让我反思自己有时候的行为。前几章特别的吸引我,看多了就会有种感觉。里面的案例真的很让我怀疑真实性,很有种为她观点服务的感觉。虽说这是应该的,但真的不喜这样…但我不可否认的是这仍是一本好书。我再长几岁,再多些经历,到时再看定有不同的体会,想起海莲说的她从来不看没有看过的书,想来也是很多道理的

为何家会伤人 读后感  第(5)篇

大学班长是个爱阅读的社会精英,她上次来乌镇之行,主要是为了木心美术馆,其实这是已经计划了一年多的打算,可是一直被各种事情耽误下来。我们在一起,谈论最多的还是对生活的感悟,既然是这样的话题,免不了谈及哲学和心理学,我只是说了一句:读这种书籍,要有慧根,否则,会走火入魔。得到的反馈是:“太赞同了!”国内心理学的发展,应该说并不是很普及,愿意在此领域耕耘并有所影响的并不多见。武的这本书讲的一些理论,显然会颠覆或填补我最初对人性、爱与被爱、童年和心理成长等等的理解,不盲目寻找爱,认识自己并把心门打开,不逃避亲密关系,不刻意追求完美。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和一名家长,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有一个愿望:希望大家都能读一读在这本书里对你所启发的东西。

为何家会伤人 读后感  第(6)篇

这本书读完很久了,而且还把这本书推荐给了好几个人,直到现在有些后悔。如果一个完全没有心理学理论基础的人读这本书,很可能会被这本书深深的吸引,太有道理,我的原生家庭是这样的,他的原生家庭是那样的,我们被家庭包围,被家庭中的爱或者不爱深深的影响,我们觉察自己,觉察父母,觉察我们爱的人。然而,这种想法容易打动人也会很容易固着人的思维,人,生于家庭,而生活于社会,如果把家庭因素看的太重太深,就容易难以解脱而生活在抱怨爱你的人中难以自拔,所以当深陷在反思家的伤害的同时,也跳出来想想更大更多的环境,更公平的对待家人和自己,家庭、社会和他人,对待所有社会支持系统里的你我他,说不定会更好的生活和成长自己呢!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3/2277.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