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东野圭吾
红手指在线阅读地址
红手指读后感 第(1)篇
《红手指》这部作品,在篇幅上其实并不是太长。案件情节也不是太复杂。以一个女童的离奇身亡展开情节,逐渐走入诸多社会问题的背后,当抽丝剥茧拨开案件迷雾的最后,只剩下一个令人心碎的悲凉救赎。这部作品的写作重点不是放在案件推理上,而是放在了反映现实的家庭悲剧上。是一种生活的悲鸣。小说中东野着重描写了现代社会的一种通病——亲情缺失。当一个无知的孩子,犯了罪,他逃避、他愤怒、他斥责,他就像个恶魔一样,让每个人都变得好丑陋,这是谁的错?当一个母亲,母爱泛滥的时候,便会不断的包庇和纵容自己的孩子,她这样做真的对了么?当一个父亲,面对自己犯了罪的儿子的时候,内心的抉择是怎么折磨他的?让自己年迈的母亲去顶罪,面对警察的盘问,烦躁、恐惧、黑暗、良心的不安会一涌而上,谁能给他正确的选择?而当一个年迈的老人,被冷漠、被利用,她只能用仅存的回忆,来原谅她的子孙们,来救赎他们的灵魂,当发现自己被代做替罪羔羊的时候,她的内心又如何……这里面有悲伤的爱情,有无限的溺爱,有懦弱的逃避,有责任的缺失,有无力的赡养,有深情的舐犊,读起来有爱有恨有悲有苦有道不尽的心酸。但是,最为重要的还是那缺失的亲情!孩子,缺少高大威猛的父爱,却获得了来自妈妈太多的溺爱;孩子看不到父母的恩爱互动,也没能享受到在爷爷奶奶膝下嘻戏玩耍的快乐;遇到挫折,没有来自父亲的鼎力相助;遇到困难,都一股脑的推给妈妈;这是孩子的错,还是父母的错,还是家庭亲情的缺失。妻子,没有享受的应该有的相恋相爱,没有享受到应该有的爱情呵护,没有融入到丈夫的大家庭中去,表面上看起来过着二人世界以及三口之家,但实际上,丈夫的出轨和逃避,孩子懦弱和封闭,都对她造成了很大的伤害。进而,她自己也不再理会丈夫的父母,妹妹等家人,对他们视而不见。家庭亲情的缺失!丈夫,同样没有享受过爱情的滋润。一味的逃避责任,逆来顺受,对自己的父母没能尽到应该的孝道,对自己的妻子没能尽到应该的爱的呵护,对自己的孩子没能尽到应该的父爱。缺失家庭亲情!爷爷奶奶,没有享受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没有享受儿子对自己的赡养孝道,没有享受祥和安稳的晚年生活,爷爷的身体健康恶化,奶奶来照顾,奶奶的身体健康恶化,谁来照顾。更为重要的是有谁注重过老人的内心深处,他们的想法得不到回应。整个家庭的亲情都是缺失的!从而引发了整个故事,中国古语讲“子不教,父之过”,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上,家庭亲情的温暖是不可或缺的,孩子,妻子,丈夫,爷爷奶奶,曾经都是孩子,家庭都他们温暖的港湾,真希望世界每个家庭都能真正做到赡养老人,教育子女。赡养老人也是对孩子的教育途径之一。
红手指读后感 第(2)篇
今天逛大理古城的时候 看到一串铃铛想买回家 只是想起了政惠佝偻的背影 拐杖上的铃铛和小木片上歪歪扭扭的字体 “前原政惠” 就感到心酸 小时候我们更善于表达和传递爱的意识形态 长大后 这种意识会随着我们的世界观变化而变化 开始模糊 环境会将我们潜移默化 一个孩子身上有太多父母的影子 例如昭夫善于逃避问题 软弱无能和八重子的冷漠自私在直己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缺乏父亲的引导 被母亲的溺爱宠坏 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 性格暴戾且懦弱 这样的人的审讯中 稍微用激将的方式试探一下 他的微表情 肢体语言与反应很容易露出马脚 躲在青少年保和父母身后的懦夫读这本书甚至会后脊发凉 人性的“丑恶”和“冷漠”被东叔诠释的非常细致但同时也会发现人性的“暖” 和很多泪点 例如春美扶着母亲的肩膀 “小惠 该走了 站起来 ” 以及政惠像孩子一样把三明治摆列开粗略总结几点1.人不能忘本 不论是自己走出社会后经济和精神独立后 还是组建了自己的家庭 父母给予你多少不要计较 也许不多 但相信皆他所能 竭尽回报2.培养你的洞察力 不论是办案还是生活都缺不了洞察力 直白点说就是察言观色 对环境对人对事物的观察 例如微表情里和身体语言里藏着潜意识的想法 表象问题里可能藏着更多的潜在问题 人是最复杂和最简单的动物 想要认识自己或是读懂别人都是一件很难的事情3.人情味 很意外这三个字尽然是在一个警察身上学到的 对 他就是加贺恭一郎 第一次读他还是《新参者》中 起初看他的着装描写 还以为是类似于《七宗罪》中的年轻警察 结果不然 他睿智 敏捷 细心 并且能让你感到温情 在走访邻居时 没有确定凶手前巧妙的问话 保护嫌疑人 他的点不在于破案 而是人性化的解决实质问题 他们家庭的事情还是让他们自己解决吧 在和昭夫的对话中旁敲侧击也是一绝 在某种意义上 确实比案件本身更重要旅途仓促 希望补完加贺参与的其他案子后再来整理
红手指读后感 第(3)篇
父母教育孩子不当,家庭的不和谐,对长辈的排斥,没有好好赡养……所有的所有,都反应于现实。现实生活中,父母对独生子女的宠溺,对子女的小的犯错都不提醒,直至铸成大错。对家中年长爷爷奶奶的排斥,没有好好地对待。还有夫妻间的不和谐,没有一条心,好好经营一个家。看起来触目惊心,可是让人思考的地方有很多,而这些也应该思考。
处于20多岁的我们,正在向事业,家庭的方向迈进,很多事情需要考虑,需要解决。养儿方知父母恩,而父母的行为也影响着孩子。要教育好一个孩子,也要从自身的行为做起。有人说,我们这个年龄阶段,都害怕结婚生子了。的确,害怕找不到一份真感情,害怕没有一个适合的人一起陪伴。而生子,又害怕教育跟不上。
其实,归根结底,教育真的很重要,一个人的好坏,往往来源于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导师,这是毋庸置疑的。
看完感受很多,只可惜未能写全……
红手指读后感 第(4)篇
篇幅不长,但故事很饱满。加贺的温情功底真是更上一个台阶,拯救一个人的良心莫过于让他自己发现对错,判断对错。看到最后,隆正的死,简直和前原家的亲情形成鲜明的对比。有的家人,每天生活在一起,抬头不见低头见,但是你却没有真正的去陪伴,没有在他们身上花过任何的心思,亲情渐淡,人格出现扭曲,没有爱的家庭就没有温度,又怎么可能养得出正常的孩子,这么看来直巳就是一个冷血的畜生,他说的都怪自己的父母,一点没错。而加贺和隆正,各有各的生活,偶尔相见,话不多,但是通过《毕业》这本书可以知道,父亲很少回家,但是在人生的重要时刻还是会送上良言,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教导。不能常伴父亲左右,却在暗处悄悄观察他的一举一动,通过第三者陪他下棋,恐怕在棋盘旁的父亲早有察觉,这种自豪和幸福感可是前原理惠望尘莫及的。亲情,是陪伴,却又不一定是陪伴…
红手指读后感 第(5)篇
好久没有感受东野圭吾的作品了,读完此书内心颇为复杂。东野圭吾笔下的人物和情节从多角度出发,情感细腻真挚,情节引人入胜。没有任何一位父母会想亲手毁掉自己的孩子,昭夫舍母保子的行为是需要很大的勇气,还好到最后他还是说出了真相。对于直巳杀人的原因,他只说了都怪父母,可见这个家庭的教育是多么错误,才导致了这个家庭天翻地覆的改变,溺爱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存在。相对于加贺警官来说,他虽曾经与父亲有过节,但在父亲临终时,默默地守在门口,用邮件的方式深沉细腻地陪伴着父亲。而政惠老人,是我全篇文章最欣赏的人物,假装痴呆可以理解为与过世老伴的沟通方式,相对于理解这种行为,倒不如说是尊重。没想到假装痴呆到最后成了让儿子良心发现的关键点。父母的伟大在于仰恩之情,更在于可以为孩子付出一切!
红手指读后感 第(6)篇
看似对待父亲冷酷无情的加贺其实是为了满足父亲体会孤独终老的母亲的感受的愿望,哪怕是被旁人误会,也想完成父亲的心愿。其实是加贺在暗中陪父亲下棋,父亲也许知道却也从不揭露,这或许就是父子间的默契吧。
能从细微之处窥见真相的加贺,不仅具有敏锐非凡的洞察力,在世故人情的处理上也是所有刑警学习的榜样。看破不说破,引导罪犯自己说出真相,也是给他们自我救赎的机会。
昭夫为了给心理扭曲的儿子掩盖罪行,居然想让年迈痴呆的母亲顶罪。而母亲想回归老伴儿生前的感受其实是假装痴呆,同时还想尽办法让儿子回头。回过头来看着书的封面莫名心酸,年迈的老母亲痴呆了也还收藏着儿子的照片和第一份礼物。
老人的内心常常会有不可平复的伤害,重要的不是理解,而是尊重。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3/2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