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全集)读后感 (6)篇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全集)

作者:白先勇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全集)在线阅读地址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全集)读后感  第(1)篇

天地同流眼底群生皆赤子,千古一梦人间几度续黄粱。这是书中引用甘肃古城一佛寺的对子。读罢,花红柳绿的春盛,白茫茫的大雪真干净,飞沙走石古寺中的对子,画面飞转重叠。红楼,确实是包罗了万象,又收归于一空。这本书本没想着读,也不知道怎么就拿起了没放下,书贼厚,价钱还小贵,花光了积攒的读书币,还倒贴钱充了值。不过买一赠一,比着淘宝,还是便宜一些。书的节奏是,白老一个章回一个章回地讲,有点像说书人,读一段原文,再讲一段自己的理解。像是有人和你边读书边唠嗑。整体来看,白老主要表达两个观点:一是对比举例来说明,程乙版完胜庚辰版;二是论证后四十回也是曹雪芹写的。对于前者,我被他说服了,对于后者,我不敢苟同。(1)关于程乙版与庚辰版:发现我此前读的原来都是庚辰版的。见了程乙版的几个片段,一些困惑也才理清。比如,程乙版里尤三姐并未同贾珍逢迎,这才符合她后来自刎殉情的刚烈;又比如,晴雯死时,咬下指甲,互换衣衫,也没有无关痛痒的道学旁白,很是让人动容。真正的大家,是不会刻意用一些点题和晦涩的字眼卖弄文采,讲究的是贴切,形象,完完全全的让读者自己看,自己想,自己悟。庚辰版一些词句确实有些突兀。(2)关于后四十回:怎么的一个开始,已注定了怎样的一个结局。虽然后面的收尾呼应了开场的安排,也应和了前八十回的一些细节伏笔,但并不能说明它就是一人写的,只能说算是续写者中较为优秀的。因为一些收尾和应和,太过刻意;一些人物决策的转变,不够圆润不够循序渐进。个人认为黛玉之死写得不如晴雯之死。就算是要当和尚的宝玉,也不会直接说出众人的判词。白老解读红楼是一层,读者对红楼的理解又是一层。少不读红楼,老不读三国,那得看怎么读,要怎么悟。往小了看,是风花雪月一场情缘;往大了看,众生皆苦,阴晴圆缺,循环往复。这次读,对于整体,我在想,由盛到衰,以往只觉着家族有这个规律,国家有,时代有,却忽略了最细细小小的个体。人不也是?生老病死,青年,壮年,老年,哪能一直处于盛极的状态。家族的败落固然可叹,可家族不败落,这些人物也会依旧如常吗?人总是要长大的,要承担社会规则下的责任。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需寻各自门。少年时吟诗对酒,是身后有其他人承着俗世的重。到了一定年岁,精致的少年们就要操心应对,求功名的求功名,嫁作人妇的嫁人妇,宝玉不理解为何温柔体贴的女儿家怎么就成了恶声粗气的婆子。而他面对不得不承的重,失了魂般地难捱,不知那时是不是就懂了一些。不同年岁会读出不同的感受,现在读来,走出象牙塔开始承重的我,也才渐渐明白反抗者的哀痛,顺从者的坚硬。对于人物,身边很多人喜欢黛玉。问我喜欢哪个?喜欢黛玉,但以探春为模。黛玉,她真,她灵,她敏感,她很暖。可是,读者都是站在书外,开启了上帝视角,才得知她的境遇与为人,才会理解她。如果是大观园里的一员,照顾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考虑到可得的恩惠与自我精力的惜存,又有几个还会去理解她的伤春悲秋夜不能寐?黛玉是感性的代表,宝钗是理性的代表。世人总是很俗气去比较宝黛,黛玉才能释放精神上的自由,宝钗才能扛得住客观世界里的重担,都是可敬的人。以探春为模,是因为她把目光投放到了贾府之外,但凡是个男子,也要出去闯荡闯荡,敢于掷地有声,也不怕胡搅蛮缠,替迎春主持公道的是她,最终去看黛玉的也是她。她一出场,就算一地鸡毛,这个场面也是可以稳住了。入我门来一笑逢。宝玉,惜春,紫娟,这些入了佛门的是一笑逢了。我理解的佛教,不是小乘佛教的自我修行,妙玉那么刻意地求洁,反而修不出大成。如果修行只是承不得俗世的重,那隐于寺也只是逃避,寺里又将是另外一个社会,逃脱不掉。红楼里,连的贾琏、粗鄙的薛蟠也有柔情可爱的时刻,作者给予人以最大的尊重和宽容,宝玉的出走,不是承不得重,而渡化众生的修行。最起码,这本书,渡化了人。常看常新,不得圆满,才是圆满。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全集)读后感  第(2)篇


第一次读红楼梦是在高二,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去读,结果,没有读的太明白,感觉就是一群富家子弟在一起吃喝玩乐,饮酒对诗,过着快乐惬意的生活。亲情,爱情和友情,生活有些不如意,大起大落,到最后,虽然悲惨,死的死,散的散,但是在结尾总归给了读者一个安慰。

下面我谈谈我看完这本书的想法:

绛珠仙草为了报恩,跟随神瑛侍者下凡,化身林黛玉,用一生的眼泪去报恩,到最后,泪尽人亡。他们的缘不是俗缘,是仙缘,是前生就定好的。他们两个是木石前盟,虽说有什么金玉良缘,但也不能改变宝玉对黛玉的情,宝钗带锁,一把锁牢牢地把她锁在了贾府,到最后她要扛起整个贾家。所有的重担都压在了她的身上,兰桂齐芳,最后会光耀贾家门楣。

元迎探惜对应原应叹息,元春受尽了荣华富贵死了,迎春遇人不淑死了,探春远嫁,惜春出家,结局非常悲惨。

十二金钗,唯一有个好结局的是巧姐,虽然红楼梦描写她的文笔不多,但是她也是一个非常鲜明的人物形象。

王熙凤,丹唇未启笑先闻,非常豪爽的一个人,可惜,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而误了卿卿命,物极必反,结果害人害己,下场悲惨。

贾母,刘姥姥,一个是官宦人家,荣华富贵,享用不尽的老太太,一个是家徒四壁,大智若愚的老太太,都是善良之辈。贾母,纵使子孙不孝,祸害了整个家族,她也能原谅他们,为他们开脱,处处为他们打算,刘姥姥就像作者说的一样,她就是一个土地婆,关键时刻能够救人的性命。

本书一直在强调出世和入世,甄士隐和贾雨村,一个出世,一个入世。一真一假。佛家,道家,儒家,究竟谁对谁错?环境不同,追求不同,境界不同,每个人都有每个人命运,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该走的路。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这本书我感觉就是对应了作者的一生,红楼梦贾家,大起大落,极盛到极衰,如此戏剧性的人生,若不是亲身经历怎么描写的如此细致。

在这本书当中,有可爱的人物,有不可爱的人物,但是作者从不会去批判谁,儒家,道家,佛家,作者也不会去随意偏袒哪一家,他让你自己去评判这个人物。

这本书是非常值得一读的,详细的解析,精彩的点评,为你解读一个不一样的红楼梦。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全集)读后感  第(3)篇

一年前在台大,见到过一次白先勇,精神矍铄的耄耋老人。他邀请大陆的一家昆曲艺术团体到台北传播昆曲文化。当晚,演了一出《长生殿》,杨贵妃与唐明皇的爱情故事。
回到《细说》这本书。《红楼梦》是一部天书,有解说不尽的玄机,因此白先勇在前言中就已说明,“细说”单单是从小说创作这个层面上来细说。
在看书的过程中,我也一边看书友们的评论,发现大家对白先勇一味“贬庚捧程”持反对意见,甚至有许多人指出白先勇书中的“错误”。也许是由于这本书是上课讲稿实录,逻辑并不完善,用词过于口语化;并且,确实是经常来一句“庚辰本是这样写的,我觉得不好;程乙本是那样写的,我觉得好!”,“程乙本就用这两个字,够了!”所以……这本书我并没有读完,即使是在强迫症的作用下,我也只读完了前80回。
作为一部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巨著,《红楼梦》本就因其版本众多而具有“朦胧美”,不必要去追究谁对谁错。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只需沉浸在自己的“大观园”或者“太虚幻境”中,就可以了。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全集)读后感  第(4)篇

无论如何我也不能同意白先勇的“后四十回出自曹雪芹的手笔”这个观点,后四十回无论人物的性格、说话的语气、贾府的命运很多都与前面矛盾,甚至脱离了第五回的大纲。整本书应该是说贾府的兴盛是红楼一梦,最后是呼啦啦大厦将倾,再此背景下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不会有人躲得过,更不要谈贾府的复兴。再说人物,黛玉竟然劝宝玉读书科举;黛玉做噩梦宝玉要娶别人,她梦里哭求遍了贾府所有的人。这些事黛玉宁死也不会做,整本书黛玉何时屈节折腰过?黛玉死后,宝玉竟然“将爱黛玉之心略偏向宝钗一些”,与宝钗有了一个儿子,这写法简直让人哭笑不得,记不记得当初紫娟骗宝玉黛玉要回苏州老家?宝玉差点疯掉,现在是黛玉永远不在了,宝玉就略偏向宝钗去了?白先生一直在说遁入空门才是真正的解脱,我倒是觉得宝玉是无法面对那些联手逼死黛玉的血脉至亲,心痛的在世上无路可逃才避世的,解脱不了的,从此他可以在青灯古佛里专心思念他的黛玉,或许在哪一世的轮回中相遇,一起听“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全集)读后感  第(5)篇


一直以来就不知道为什么对《红楼梦》一直有一种情结,从小到达不管是略读还是细读,少说也从头到尾读了四五遍《红楼梦》了,却是第一次看这种书评。白先勇先生真的不愧是读了一辈子红楼,有很多细致的情节和观点,真的让我为之震惊,自己从来都没有想到这一层上啊。以前确是只关注着宝黛之间的爱情,不管看多少次,都还是会感动的涕泪横流,只不过不同的年纪读红楼,着实都有着不同的感悟,以前总为宝黛不能在一起,黛玉的死而感到悲痛,而现在,更多的是体会到一种命中的注定,他们二人之间是一种仙缘,而不是俗世肉体的结合。白先勇先生着重还讲述了儒道佛,三种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在这本书里表达的淋漓尽致,曹雪芹笔下的种种,都体现他的大慈大悲心和无比的包容。本书还细细的讲述了曹雪芹各种写作手法的巧妙,千里伏笔,实在让人钦佩不已,绝对不失为中国传统文学的巅峰之作。太多想法在脑中徘徊,只能写下寥寥数笔。只知道自己今后也还要再读红楼,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全集)读后感  第(6)篇


读书当读名著。幼少时家贫如洗,除一毛钱一本的教材两本,只偶尔用几个五分小币买几本心仪的画册。后来有机会读书,看热闹先读了《西游》《水浒》,想增智读了《三国》,结果只看了热闹,没增什么智慧。四名著唯独未完整读过《红楼梦》,究其原因,一来语言文白夹杂实难理解,二来人物众多分不清袭人麝月。后有机会读白先生《细说红楼梦》,如拨云见日,高屋建瓴,人物关系,情节脉络一下子分明起来,方知不读《红楼》不谓读书。曹雪芹乃第一大家,第一名导,七百余人依次登场,写人写景有时不厌其烦,有时了了数语。无一不鲜活,无一不生动。初写盛世,如歌如诉娓娓道来;及写颓废,天崩地裂大厦将倾。无一不引人入胜。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3/2319.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