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 (6)篇

沉睡的人鱼之家

作者:东野圭吾

沉睡的人鱼之家在线阅读地址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  第(1)篇


看完本书,我想说作者的文笔要上天啦,把书中人性的纠结描写得如此淋漓尽致。一个微妙的表情,几句话语,无时不在引发着人们的深思,每个人都发表着自己的言论,说法不一,但也没有谁对谁错。

莎士比亚说的:“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书里,看着每个读者的不同的想法,有人愤怒交加,有人感同身受,有人脑洞大开,还真是挺有意思。

本文以脑死亡、器官移植为题材,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把母爱以及人性的纠结描写得淋漓尽致。本文中的女主人公熏子,对她的初印象,那时候我觉得她的魅力大概就是理智、真实、坦诚,因为丈夫出轨表示无法假装不在乎坚决离婚。后来女儿出事了被判为脑死亡,因为要照顾女儿、又怕自己抵不住人性的矛盾(怕自己会因为以后的生活而让女儿提前死亡)而选择了放弃与情人交往,而后在照顾女儿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事。

在阅读的过程中,从最初对她的同情,渐渐变成了不理解甚至觉得有些病态。如果说从一开始的同情与心疼是因为瑞穗,那么最后的不理解甚至觉得病态化也是因为瑞穗,越到后面越加觉得她的初心似乎变了,变得病态变得偏执,她为了女儿做了好些疯狂的事,例如假扮新章房子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跟门胁说那些关于脑死亡器官移植的事,我想看到这个部分的人对这个假扮的“新章房子”多多少少有点讨厌吧。例如她推着瑞穗去参加儿子的开学典礼,后来又想在儿子的生日上让瑞穗参加,似乎是想向让别人跟她一样对这样的瑞穗有一个认可。例如她最后拿着刀给警察打电话后,警察来到后她说的那些话,就只是为了向大家证明瑞穗还活着的事实……

其实,从她作为一个母亲的角度来看,看到自己的孩子哪怕只有一点一点的希望,不愿意放弃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从一个局外人的角度来看的话,其实我心里有万千滋味,若换做是我,其实也很难做出抉择。俗话说手心手背都是肉,在要做出决定的时候真的很难,因为不忍心,看到这么一个拼命为孩子的、似乎可以了女儿与世界抗争的母亲就这么失去女儿,也不忍心她为女儿活成这样偏执、病态化,更不忍心这么一个小天使就这么离开了。

幸好,结局还是可以接受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就是熏子梦到了女儿瑞穗以及与女儿的对话,虽然听不到声音,但熏子的心可以感受到。

妈妈,谢谢你。

谢谢你为我做的一切。

我很幸福。

非常幸福。

谢谢,真的非常感谢。

熏子立刻意识到,离别的时刻到了,但奇妙的是,她没有丝毫的悲伤。

也许,就是这个梦,让她释怀了,所以她选择了放手,让女儿安心的离开了。

有人说瑞穗选择托梦给妈妈,是因为遇到了小男孩,她觉得她该离开了。我不确定这是不是某个人脑洞大开,但是看完这本书,我是觉得,冥冥之中一切早已注定!

最后,讲真结尾挺戳泪点,特别是看到熏子梦到女儿那个场景以及“再见。你真的很努力。”这句话。

最后,瑞穗走了,活着的人的生活还在继续,熏子释怀了选择放手,最后还把器官移植给了那个开头和结尾都有提到的小男孩——宗吾。

最后,想说,坚持读下来没让我失望,这样的结局算是一个小惊喜吧。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  第(2)篇


最后的结局总归算是不错的吧。

在瑞穗遭遇不测之后,熏子作为母亲不愿意承认女儿的“离世”可以理解,她感受到瑞穗还活着所以拒绝器官捐献也可以理解,可是在为瑞穗安装自主呼吸器之后她对女儿越来越深的“执念”有些令人毛骨悚然。

故事发展到熏子已经可以用机器操纵女儿的表情,瑞穗似乎越来越可以成为真正的“普通女孩”时,东野圭吾安排了生人的出场。原本接受了姐姐只是患了“睡觉病”的生人,在同学的质疑下拒绝承认姐姐还活着的事,接着熏子妹妹的女儿也暴露了在心里认为表姐死了的想法,熏子失控了。

深夜读到这里莫名觉得恐怖。在所有人都觉得瑞穗明明已经死了的时候,为了顾及熏子的感受大家都心照不宣地接受了熏子的安排。他们在熏子的面前才会和永远无法醒来的瑞穗聊天,而和瑞穗独自相处时,却做不到。

熏子质问刑警是否她可以杀掉瑞穗而不被判刑,因为既然大家都认为瑞穗不是活人,所以就可以这样做吗?说到底界限到底是在哪里?瑞穗的状态很好,除了大脑的损伤,她明明就是一个安详地睡着的女孩儿,肌肉富有弹性而面色红润,这样的一个人可以被认为是死人吗?

后来在一个凌晨瑞穗的状况急转直下,在熏子心里这才终于是女儿真正离开人世的时候。她的灵魂离开了,熏子也终于卸下了心里的重担,送走了女儿的最后一程。

此时我似乎终于能能理解熏子的心情了,尽管是靠先进的机器设备保持状态,但瑞穗在熏子心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了三年。只不过是和普通人略显不同的三年。

也许熏子会令人觉得太过偏激,既然无法挽回何必苦苦坚持?也许会有人认为熏子这样做难道不是只是为了逃避现实,保护自己的心吗?但设身处地地想想,假如我们的亲人突然之间成了这种状态,而我们也感受到亲人残留的生命的呼唤,难道能做到视而不见吗?我想我会和熏子一样希望守护到最后吧。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  第(3)篇

读完了故事,似乎所有人最后都得到了幸福,包括瑞穗。作者最后以一种超自然的方式让瑞穗和妈妈告别。尽管是简洁的道别,但至少让熏子接受了女儿幸福地去忘了天国,她和丈夫可以做出捐赠女儿器官的决定。若叶讲出了事故的真相,因为纯属意外,大家也没有责怪她,但因为坦白了,她对瑞穗的死也是放下了,和自己的内疚感得以和解。最后挺意外的,小说开头出现的小男孩,在结尾会以接受瑞穗心脏移植的方式结束整个故事。整部故事都是在讲述悲剧,但在我阅读的整个过程,既能感受到人物们的悲伤,内疚,失望,乃至绝望,但更多的是他们对人性和对自己的了解而作出的一次次决定后的纠结,遗憾和坚决。通过对人物内心和眼神戏你的描述,作者对书里的每个人物都刻画得活生生的,似乎就是真实发生的事情。器官移植在亚洲应该都是个纠结不清的话题。由于对死亡的意义不同理解,人们很难在家人脑死后做出器官捐献的决定。我可以理解书里熏子的执着,因为毕竟再去器官时,心脏还在呼吸器的帮助下跳动着啊。但是,我是鼓励每个人,乃至小孩子,都可以了解器官移植然后告诉家人假如自己脑死亡,希望家人怎么做。听起来很残忍,但是这样其实是对家人负责任,不让家人来做如此艰难的决定,难道不是更高一种形式的爱吗?我个人买人寿保险,立遗嘱,签字捐献器官。。。就是怕哪一天如果不幸发生,我的家人在失去我的时候,还能有一些物质保障帮他们度过痛失家人的难关,也不让他们在要不要捐献器官这个问题上纠结内疚和沉重。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  第(4)篇

如何判断一个人到底是活着还是死了?第一次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是在参加一位姨公公的葬礼时,我们目送老人的遗体被送进火化炉,听其他长辈说起其实姨公公想土葬,但是作为公务员,这个心愿不能得到满足。一边听着长辈们的对话,一边好奇地向炉子里张望,看到老人的遗体抖动了一下,据说是因为送入火化炉的通道有一点不平。但那小小的抖动给我留下了极大的震撼,之后的时间我都一直在思考,活着与死了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对死亡的判断从来都不是由当事人自己决定的,他是否还能感受到外部世界我们也无从得知,就连死亡的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曾经我们认为死亡的标志是心脏停止跳动,但后来发现短暂的心脏骤停并不会取人性命;后来有了脑死亡的概念,但是大脑那么复杂,我们并没有探索出大脑的全部机密,一部分脑区死亡就是脑死亡?还是所有的脑区死亡才算?如果是一部分,那么应该以哪一部分为标准?还有其他问题,就算他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的大脑已经没有反应,那么他的感觉就消失了吗?火焰席卷之下,他真的不会痛苦吗?如果他仍有感觉残存……我不敢继续想下去,只记得那次葬礼给我留下了极大的心理阴影,很长一段时间不敢提及相关的话题。东野圭吾真的很擅长从这些地方入手,去挖掘人们内心不愿正视和面对的东西,可他的狡猾也一如既往,问题摆出来了,留下一个似是而非的结局就拍拍走人,剩下的各有各缘,随看官心意。曾经我对他这一点恨得牙痒痒,渐渐的,倒觉得这种没有答案的问题,也格外有种思考的美感在了。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  第(5)篇


瑞穗身上的玫瑰香味一定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伴着浓浓的爱……从始至终,我都不知道如何面对死别,2014年,我最亲爱的爷爷去世了,在此之前,一直以为自己很幸福,也从来没有想过身边的人会突然离我而去。在爷爷住院期间,十一放假我去医院看望他,他怕耽误我学习,赶着让我走,让我赶快回去好好学习……其实,在看望他之前,和他通过电话,然而,除了我的名字,他什么也说不出来了……天真的我以为爷爷不可能会走,爷爷一定会好起来,他还会像以前一样,带着奶奶到学校看我;他还会在每次我休息回家给我买好吃的;他还会在停电的时候点上蜡烛给我和弟弟讲从前的事;他还会在除夕夜生上炉火和我一起跨年……十多年的回忆,美好的,愉快的,感动的……怎么忘得了……告别,到底该怎么做,14年到如今,我觉得这些日子好不真实,没有爷爷的时光好不安心……奶奶呢,她又是如何面对的呢?再也没有了老来伴,没有了那个依靠,奶奶怕是走不出来了……当所有人都觉得熏子的行为是自我满足时,又怎会体会那种深深的爱,又怎能体会那种与亲爱女儿离别的痛……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  第(6)篇

谈几点感受:优点:一、较强的戏剧张力。这一点类似于《三张广告牌》,从一个失去孩子的痛苦到照顾孩子的坚强,再到操纵孩子的不可理喻,到最后释然的洒脱。读者也随着情节对于熏子的人设一再推翻重建,这其中人物性格的多次反转体现出了较强的戏剧张力。二、对于社会现实的影射。亲情是很深的羁绊,能让人无比幸福,但有时同样令人痛苦不堪。那又如何来界定绑架的亲情呢?同时,理性判断与感性的认知又该如何取舍,器官移植的现实与相关立法的矛盾如何协调。这些社会现实都值得我们去深思。缺点:故事情节单一。整个故事人物简单,情节单一,这样的篇幅显得冗杂拖沓,拉低了阅读体验。此外,简单的故事情节缺乏阅读趣味,单靠人物性格的反转所营造出的戏剧张力无法撑起整本书的骨架。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3/2321.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