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尚龙
刺在线阅读地址
刺读后感 第(1)篇
乌合之众的力量
一本关于校园暴力、职场暴力、网络暴力的小说。个人认为,从小说的角度来说,很难说是多好的小说,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发展,只能说一般吧。切入点倒是蛮有意思的。其实在别的类型中的小说中,多多少少也有这些,比如都市言情中,校园和职场都是必不可少的话题。希望读这本书的你,不是受害者,也不要是参与者或者旁观者。
以下,是我的经历。不是故事。可能略长。
对于校园暴力,我的第一反应是校园斗殴打群架事件?但是转念一想,其实并不是,或者说如果仅仅是混混打架,反而没有那么大的危害。
我的小学在宗族势力强大的乡村学校,一个班级中十之八九都是同姓的,亲戚关系错综复杂,凝聚力很强。不幸的是,我是个外来人口。幸运的是,我从小体格还算强壮,也做到了与人为善,父母都是附近中学的老师,多数时候里,并不是那个被欺凌的对象。
但是小孩,难免会有冲突,印象颇深,三年级有一次和一个同学起了冲突,他非常男人的约我放学后操场单挑。我也非常爽快应约。这场小孩的斗殴我赢了,也就拍拍走人。感觉自己赢得了面子,也赢得了里子。
次日他上初一的哥哥,把我拦住了,郑重其事警告我老实一点。我内心感到非常憋屈,三年级的小孩肯定打不过初一的人,我是独生子也没有哥哥能来镇个场面。但是这种事情告诉老师不仅没有任何作用,反而会让我落下一个只懂得打小报告的名声——对于一个男生来说,这是非常难过的事情。
我寻思了一番,觉得告诉爸妈也不合适,但是置之不理,恐怕以后日子也就难过了。最后,我找到了我父亲的两个学生,两个篮球特长生,一米九的大个。嗯,在某日放学亲自到小学接我,顺便告诉我班同学,这个是我弟,不要欺负他。
于是,往后的日子里,我得以做一个旁观者。我不是参与者,也不是受害者。当外地同学被本地同学欺负时,我只是默默走开。
小学关于校园霸凌,还有两件事情记忆犹新。
同班同学有一对双胞胎,比较沉默,家境也比较差,时常是被“团伙”成员欺负的对象。某日一位校园小霸王和双胞胎的哥哥起了冲突,很快打了起来,双胞胎弟弟就在一边收拾东西,一边看着哥哥被揍了一顿。事后我问旁人,亲兄弟怎么也不帮忙,得到的答案是,如果他动手,其他人也就有了动手的理由。看着兄弟被一个人揍,总比兄弟两个被一群人揍好过。我才明白单挑这种看似野蛮的行径,其实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公平。当然,对于强者而言,只有觉得自己占据优势才会选择单挑。而这可能也是弱者最后的机会。
另一件事情,是一位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嗯,也就是在班级这个生态链的底端,属于莫名其妙都会被人找茬,三天两头就被教育教育的人。往往忍忍也就过了,告诉老师也没有用,也没有告诉家长。直到有一回实在被揍得太惨,鼻血把校服染成和红领巾一个颜色。次日他父亲带着他来学校,其实也是打零工的辛苦人,也没有打砸骂,只是想找老师说一下这个情况。这位老师,和传说中那种没有师德的老师一样,反复说着一个巴掌拍不响的理论,振振有词说,你儿子如果没问题,为什么就他被打,其他同学没有挨揍呢。本来这件事情就要结束的时候,出现了转折,打人的同学出于恐惧告诉了家长,家长带着自己宗族兄弟来到学校,把那位外来务工人员又揍了一顿。逻辑也是振振有词,小孩子打架很正常,你一个大人跑来学校想干嘛,想打我家孩子?
小学毕业时候,我明白,想安安心心上学,首先我得与人为善,其次我得和那些“暴力分子”处理好关系,起码是个井水不犯河水,混个脸熟也行。
初中如愿以偿到了市里上学,学校是数一数二的,姑且算我自吹自擂,生源素质也算很不错了。起码很少发生打架事件。
但是,我成了参与者,是我初中最后悔的一件事情。
班上有一位姑娘,暂时称呼她为Q吧,其实她只是沉默寡言,没有多少存在感,按理说这样的姑娘应该平静过完她的初中生涯。起因已经说不清是谁开始拿她开玩笑,无非就是男生之间开玩笑,Q做你女朋友吧?另一个回应,打死我也不要,给你算了?而慢慢的,所有人都习惯了这样,包括女生。每当有男女组队的活动,分到和Q一起的男生,总是会夸张的表现,天啊,我这么倒霉。
也许开玩笑的人本心没有恶意,只是玩笑,却从来没有想过对Q的伤害有多大,她越发沉默,看到班级男生都会主动绕路走。她并没有做错任何事情,她长的也不丑,成绩也不差,家境也不错,没有和谁有暧昧关系。甚至,她从来没有说过任何人的不是。
我是参与者,因为我笑了,如《刺》中所言,每当同学开玩笑的时候。我也会笑。
我忘记自己是什么时候开始后悔曾经这样做过,一直到了高中毕业,我才鼓起勇气在qq上和Q道歉。
Q的回应是,其实过去这么久,我都快忘了,我只是一直没想明白,我做错了什么,大家这样对我。还好我妈妈一直开导我说,人无法做到让所有人喜欢。
其实我也不明白,为什么大家会这样对待Q。直到我读了乌合之众,我自认为初中同学挑一个男生出来,道德素质都不算低,和女生约会也都是绅士型的。但是大家聚集在一起的时候,不用独自承担压力的时候,就变得不可理喻,肆意开着别人的玩笑。是的,尽管从来没有人当面嘲笑Q,但是总有背后的议论。
幸运的是,Q后来过得很好,上了很好的高中,很好的大学,很好的工作。我说的不是她的幸运,而是我们所有参与者的幸运,如果她有什么不幸,我们会一辈子内疚,年少时这种行径。
过去十多年,当我回忆自己十几年的学生生涯,唯一觉得良心有亏的,便是对于Q。如果我和一个人有过节,所以攻击他,我并不认为自己有罪,快意恩仇,人之常情。但是我痛恨也鄙视自己曾经从众去伤害无辜的人。
2018年11月21日
于福建晋江
2018年读的第98本书。
刺读后感 第(2)篇
校园暴力、职场暴力、网络暴力就现在看来,真的是无解。老师、校领导为了所谓的班级荣誉、学校荣誉选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施暴者得不到应有的惩罚,受暴者得不到想要的保护,于是新一轮的暴力产生了。循环往复,直到再也遮不住。职场暴力,领导以一种高姿态的“关爱”孤立某个人,同事理所当然的觉得:老板对你这么好你还这样,天哪,你这种人真的不可交。在就业压力这么大的现代社会,为了生存和生活,大多数人选择了沉默。网络暴力更是无处不在,还记得前些天微博上一个大学生说了一句某某某明星怎么怎么样,很普通的一句话,只是想表达自己的看法而已,也并没有侮辱艺人,但是那个人的粉丝竟然人肉并@学生所在的大学并要求道歉。某个明星出轨了,谈恋爱了,新剧上映了,都要被骂,说句不好听的:和你有半毛钱的关系?你骂完了什么事儿都没有了,可是千千万万个你一起骂,那人可能会崩溃的。有一句很流行的话说,如果我用你对待我的方式对待你,你可能早就走了。如果你是那个被暴力的人,你可能早就选择自杀了。以暴制暴不可行,就像作者所说的,光靠道德约束是没有用的要用法律 科技暴力。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言论负责。
刺读后感 第(3)篇
三个年代,三个故事,从落后的小县城到大城市到科技发达的未来。一开始会很容易以为这个故事有点俗气,会不会是讲受欺压的女主的奋斗史,但是看到后面,你会发现,那些暴力的细节是不厌其烦地写,而且很细致,等到后面受害者终于改变了人生的时候,其实当年那些细致的伤害,也一直在她身上留下伤痕,伴随她到死亡。这方面的题材确实很少人去真正地写,真正地揭露,虽然每一次类似的新闻出来都会有很多人关注,尽量奉献力量,可是普通人又有多少力量能杜绝每一次的伤害呢,归根究底还是需要有关权威去帮忙啊。
谢谢这位作家的关注,尤其是最后一章,很有理性,法律和科技必不可少。科技现在也达到了迅速缩短信息获取和曝光的速度,所以才能让更多人关注,但是会不会因此带来更大的伤害,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有迹可循了。多点反思自己啊。
刺读后感 第(4)篇
没经历不代表未发生,其实最开始看,还有点儿不理解,韩晓婷明明没必要那么坚持,面对几个脾气不好的同学,换座就换了,毕竟人和人的思想素质都不一样,既然坚定自己的路,就尽量少一些冲突。可她偏偏坚持,该怂的时候勇猛,该勇猛的时候犯怂。这个世界不是完美的,每个人身边都有大大小小的病毒,在这个社会没有形成一个大的保护网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学会自我保护,少一些戾气,远离负面人群,先独善其身,再去追求保护家人以及整个社会。如果我们能保护好自己,给予身边的人最大的尊重,理解,可能那些暴力也会少很多。这样的话可能是自己站着说话不腰疼,但凡是悲剧,必有两面性。垃圾就是要散发恶臭,我们能不能躲得过,能怪谁呢,怪垃圾本身,还是扔垃圾,创造垃圾的人。这本就是一个死循环,能解决根本问题的,永远是先完善自我。
刺读后感 第(5)篇
很久没看到让人心情这么沉重的书了!每每在网上看到一群孩子殴打同学的视频的时候都想问一问这个世界究竟怎么了!是什么让原本应该单纯美好学生时代充满了暴力?直到看到这部小说,刺,很吸引人的题目,带着好奇我开始了阅读,可是,随着阅读的深入,那种震撼,关于暴力,关于以暴制暴却是让我越来越心惊。不论是校园暴力,职场暴力,还是现在的网络暴力,带给受暴者的伤害绝对不是我们能想象到的!那些刺在伤害着人,可却不易被发现!真心希望作者最后希望的事情能够被重视,只有用法律和科技来约束行为,抑制人性,用爱来感化,这个世界的暴力事件才会减少!试想一下,如果是你自己的孩子是那些受暴者的时候,你还能对别人说那些施暴者只是孩子吗?不要让孩子在把我们的爱当成纵容,因为那些刺,不容易被发现!
刺读后感 第(6)篇
对这本书的总体感觉是失望,作者想表达的东西很积极向上,但是文笔欠火候,通篇的着力点也有问题,使得全书充斥着网络爽文和地毯文学的气息,一直读完整本书也没有惊喜,这是一本被情绪控制了脑子,愤怒控制了笔尖的作品。本书主要批判了校园暴力、职场暴力和网络暴力,以及对这些暴力持容忍和观望态度的人。这些问题都是这些年来被反复提及的社会问题,对于如何解决,各界人士都提出了不同的解决办法。和作者观点不同,我认为法律是把双刃剑,它可以用来划定道德问题的底线,但不能渗透到道德问题的方方面面,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还得靠道德本身,当道德水平水涨船高,使得这类现象成为了全社会公认的少有的触及了道德底线的问题,那时候才是法律出场的时候。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3/2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