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腾讯传1998-2016: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 读后感 (6)篇

腾讯传1998-2016: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

作者:吴晓波

腾讯传1998-2016: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在线阅读地址

腾讯传1998-2016: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 读后感  第(1)篇

突然觉得使用微信读书应该首先阅读《腾讯传》,这叫喝水不挖井人。腾讯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问题是互联网企业干得热火朝天却没有盈利途径,靠着qq秀、qq空间、qq音乐等会员制收费,腾讯终于引入条条现金小溪,汇成巨流。从qq秀模仿韩国产品开始,显示出东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对产品需求的大不同,qq空间背景音乐给特定的人听,qq签名给特别的人看,以致后来的微信设置朋友圈对特定的人看。中国人真是够累的,就不能有话直说,还享受这种若即若离,欲语还休。因为东方文化的整体氛围是压抑个人需求而维护集体利益的,所以东方人更需要在虚拟世界中获得一丝个人精神上的喘息吧。被世俗眼光压抑着的内在精神需求,一部分从虚拟世界的自我形象设计中投射出来,因此不只是腾讯而是整个互联网行业发展速度都不比美国慢。与微软的短兵相接中,msn的受众群体偏于白领精英,看似更加高端,但也注定无法战胜qq广大的群众基础,被人民战争的汪洋冲出中国海岸线。最终,qq也占领了办公领域,成为工作中传输文件的最终选择。msn对qq的一战,在战略和战术上皆是昏招频出,所以微软能成为跨国大公司真的只是靠技术实力?真心感觉美国之所以牛逼是由于中国还没发力。Facebook至今也没有进入中国的领域,因此腾讯还没有机会与其正面交锋,但是却已经选择了与这个社交网络不同的发展道路。不讲究搭讪文化的国度,还是偏重于更熟人圈子社交吧。3q大战是腾讯发展史上最激烈的一幕,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腾讯的发展方向及马老板的不善言辞的个性。但是现在回过头去看却觉得是注定必胜的一战,就像书友们所说的,在杀毒软件和qq之前大多都会选择留下后者。此战之后的马八条,提出了开放平台的未来趋势,给我们提示的未来趋势则是内容终会优于渠道,具有稀缺性了就不怕免费。微信红包在我看来是微信最棒的创意,虽然没有学过心理学,无法总理论来形容这一创意,但是可以举个小例子,同事微信群里,老板要是发个红包,每人能抢到20块钱,会比直接拿到200块钱的红包还兴奋,因为抢的过程引入了游戏的成分。我一直在想可不可以把知识的学习形式也做成大型网游的模式,利用题海升级?从腾讯几位创始人以及同时代叱咤风云的大佬来看,互联网时代的枭雄是属于高学历群体的,技术限定了这个行业的智商门槛,不像传统行业的学历要求可以降低。腾讯的一路发展经历了各种大风大浪,无疑是初创团队的坚持,使它在一次次的垂死挣扎中活了下来,可是决不能忽视的是命运的眷顾。以前我是人定胜天主义者,认准“我命由我不由天”,但是随着年龄渐长,经历渐多,慢慢转变了观点,开始接受“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放在腾讯的例子中,即个人的努力使得几位创始人具有相当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这决定了腾讯能够维持的时间,但是令腾讯获得风险投资,乃至最终成长为了BAT之一的大巨头,就是看天意了吧。命运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但并不是说个人努力没意义,我们可以靠后天学习是个人水平达到一定层次,再依赖自身能力把在场时间坚持得久一些。而运气这种玄学概念对应到理性思维中就是一种概率问题了,坚持地久一些,被命运击中的概率就大一些了不是吗?成功时要知感恩懂敬畏,失败了也不必消沉、自我怀疑。具体操作上呢,还是应该摒弃“读书无用论”,别贪恋减负和伪素质教育,从小好好学习,先考入重点高中,再读一个名牌大学;与此同时,早早探索出自己的兴趣点并坚持下去,终会有回报。这种回报未必是大富大贵,名利双收之类,但此生不会活得太差。即使是不甘于平淡生活,有创业意图,也需要先具备过硬的技术能力为佳,因为创业初期拥有全能团队的可能性很低,很多事情在技术方面都需要亲力亲为,为了不至于图有创意而无法实现,最后还是自己懂技术。最后的最后,一向老古板的我决定以后要尝试一切互联网热门产品,而不能自以为是地不屑一顾,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说了,我去下载王者荣耀和抖音了。转的,不是我写的[啤酒]

腾讯传1998-2016: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 读后感  第(2)篇

从在实验室等实验漫不经心地点开第一页,到越来越入迷看到3q大战已然不能自已,感谢这本书,给留恋过去的我一次对刚用qq时的年少岁月的回忆,更给尚未形成完整成熟世界观社会观的我一次走近名企了解企业家的学习机会。腾讯从几个人创办连怎么盈利都不知道到成为如今让全国多少亿人都离不开的商业巨头,其专注于产品和服务用户生活的理念,低调做事的风格,快速迭代和不屈不挠攻克难关的坚持…等等优秀的品质在时代的背景下大放异彩,于是我们得以见证这个创造历史的企业十几年来贪婪地成长。这本书虽为企业传记,写的还是程序员开公司的故事,从书名到封面都理性克制,然而闭上眼回顾这里面的一页页故事,竟也是那么真实和感性。真实到有本事把腾讯做这么大的企业家也会在前几次演讲前紧张不安,感性到公司12周年大庆的夜晚这位全公司的一家之主可以静下来给大家写一封从过去走向未来的信。“这不是最坏的时刻,也不是最好的时刻,让我们放下愤怒,保持敬畏,打开未来之门”,就这几个小标题,已然看得我热血澎湃。不知为什么,我仿佛读出了比一个企业谋发展更高远的情怀,而或许一个企业只有有了这样的情怀,才会走的更高更远吧。里面还有一种说法印象深刻,也可能是一个书友写的评论,说腾讯并不需要一个专门强调宣扬企业文化的部门来强调他们的文化,因为决策层的这几个人本身就构成了这家企业的文化,他们的理念、行事作风,带领部门员工的工作方式,在整个公司蔚然成风,潜移默化影响和蔓延的才是文化。Anyway,是本好书!看着看着一不小心就励志了^_^2017的我,也得撸起袖子干,朝着最想要的方向,以最努力的样子,困难虽像口腔溃疡一样层出不穷而且恼人,但也会像口腔溃疡一样迟早过去!加油,加油,加油[奋斗]

腾讯传1998-2016: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 读后感  第(3)篇

本书记录了腾讯经历的各大事件,各种决策以及发展思路,更像写的是发展史,作为91年生人,我其实应该经历了腾讯的发展史,腾讯的各大产品其实都用过,从赶潮流似的注册一个QQ号,到非主流席卷青少年的QQ空间,还有用奶奶的小灵通偷偷注册了会员和各种钻,以会员和钻标榜着自己的身份,满足那飘在空中的虚荣心,再到彻夜刷图的地下城,最后离开QQ加入了微信大军,其实腾讯的成长史,也是我们这一代的记录,从对QQ产品无所不知再到读到才知道的一些QQ产品,可以说我已经离开了少年的时期;从“抄袭大王腾讯”,到3Q大战,再到现在的腾讯帝国,腾讯很像我们这代网络人的逆袭史,而阿里巴巴好像一个空降的巨人一样,让我们这一代没有那么多的亲密感,这应该就是为什么腾讯为什么成为帝国的原因吧,它其实不再是一个虚拟的东西而是一代人的烙印,流到血和脑里的东西。很佩服马化腾及其团队的各种精神和决策,看了这本书让我更具体的看到了一个有血有泪的腾讯而不是一个巨大无比的帝国,我们可以从书中学到很多做产品的思路和方法,对于互联网人来说是一部好书,最后谢谢吴老师的书,没有你我们也看不到帝国的过往。

腾讯传1998-2016: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 读后感  第(4)篇

读《腾讯传》,仿佛又走了一遍自己的青春。腾讯各个产品的呈现,都能映射出自己每一个成长的节点。在实体书店,《腾讯传》被放在最醒目的热销书位置,我几次拿起来,又几次放下,原因是我看见作者的名字是吴晓波,为此对此书并不抱太大的希望…(这不是对吴晓波的偏见,只是看过《激荡三十年》、《大败局》等,总觉得吴晓波老师多少也带有“山寨”精神。最后,让我决定看的原因是:想看看能不能找到腾讯的未来,至少看出一点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如果想汲取腾讯的精髓,看前言部分足矣。一个从技术驱动-应用驱动-服务驱动的互联网企业成长史。想看故事,可以通读全文。之所以我用了八个小时才读完此书(我看大多数在6小时内读完),是因为我读到某些关键段落的时候也停下来思考。可见,本书还是有很多价值观点和战略打法值得借鉴和学习。最精彩、最难忘的依旧是3Q大战,这一段历史让我对周鸿祎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敬畏。因此,我把《周鸿祎—我的互联网方》一书加入书架,尽管我已读过。骚年啊,那个“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Pony时代!

腾讯传1998-2016: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 读后感  第(5)篇


我喜欢读历史,现在人都对当代的事情不太了解,或者不明真相。如果哪本书能把各种互联网的事串起来的话,这本书做到了。看到作者的名字,我想到了王小波,后者在他的书里也写过其对电脑的热爱,还亲自编写软件,可惜英雄气短。

        互联网的热潮造就的亿万富翁至少灰色收入的比重和上一次热潮相比没那么多了,当然,我们要看相对来说不做恶的公司,在这一点有了中国同行的衬托,腾讯简直完美。我换手机号的时候就放弃了很多账号,但微信,QQ,和腾讯的很多东西都没有放弃。而且很多程序都有了对应的小程序。

       看到3q大战我突然想看周鸿祎的自传了,因为这个人明显很懂人性,然后失败有时候比成功更有意义。

腾讯传1998-2016: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 读后感  第(6)篇

关于腾讯的书看了两本,一本是腾讯人自己写的 腾讯之道 ,相比之下,吴老师讲腾讯,更多从财经作家和第三方的视角,更客观,格局更大,我们每个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都要感谢科技带给我们的便利,同时要心怀敬畏之心,二十年来,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已经从追随者,到商业模式的开拓者,国人的勤劳和中华文化赋予的博大精深,正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凸显,腾讯帝国身上所展示的内敛 勤恳 拼搏 中庸之道正是我们的文化血脉,是中国人所特有的精气神,相比经济学家总结晦涩的经济理论,吴老师的书更像是经济畅销书,虽然释疑,但不足以传道。希望我们的经济学家和管理家,让中国经济,管理和中国商业走向世界。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3/2332.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