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柴静
看见在线阅读地址
看见 读后感 第(1)篇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没有经历过非典时期,只有几年爆发一次的小规模禽流感之类。记得那时每天要量体温,所幸身边没有人感染此病菌,所以对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印象深刻。这是我第一次正面阅读关于非典时期的描述,里面的无助也好,绝望也好,都是我费尽所有的想象力都无法感同身受的。看文中出现“下面的人”这个词,我想说我其实非常讨厌公司用所谓“上面的人”“下面的人”来称呼职级。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被称呼过这样的称号而正好戳中了所谓“玻璃心”,还是很多人都有我这样的感受。这种称谓会让人很有阶级和层次感,仿佛同样是人,就在所谓其他的人面前低出一等或是好几等。虽然确实就是生存在这样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但如果用“上级领导”和“下层员工”来称呼的话,会让人心里感到温暖些。有时候,细节创造美好。看到家暴这一个主题的时候心一直是揪着的。在那个时代,女性没有高的权利和地位,仿佛嫁到男人家了之后生活甚至生命就依附在那里了。尤其是最讨厌娘家人用于安慰当事人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句话,简直透露出女性及其家庭的不争,仿佛婚姻就决定女性整个后半生的命运了。所幸现在新时代的女性证明了并不是男人注定比女人强,也很好地改善了旧时代旧思想给女性带来的身体及心灵上的伤害。人们懂得了用社会的呼吁和法律的手段保护自己,这也是女人在婚姻上的一大进步。但依然还是有所谓为了孩子为了面子而闭口不谈的女人,我不是这样柔弱和迁就的女子,所以不能理解这样的思想及行为做法。但依然值得一提的是,在婚姻家庭中,女性的知识面和社会地位对处理夫妻关系以及是否享有话语权很重要,很多旧思想的父母决不能抱着所谓女子无才就是德的思想而放弃对女童的教育。倒也不能全怪女性。有的男人婚前婚后仿佛变了一个人。这种人在陌生人或是朋友面前特别绅士和彬彬有礼,仿佛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但一旦吵起架来就会控制不住的大叫甚至想要动手,大多数情绪容易失控的人都有一个不够健全的童年。这段话我是掺着痛苦的回忆打出来的,很多次抱怨女性的不上进不强势,心想若是你真的为了孩子好而强撑着不离婚,那有没有想过孩子成长在这样一个感觉不到温暖的充满恐惧的家庭里是怎么样的心情。越看越气愤和冲动了,真的好想粗俗地大喊一句:那些大男子主义的,自私自利的,不管他人死活的,让老婆孩子备受煎熬的男人们,都去死吧!所以啊,希望我身边的朋友们,不论男性女性,都能够找到三观一致,心理健全的另一半。不是说对受过心理创伤的人抱有轻视,只是觉得,心理不健全的人真的别去折腾另一个人而组成家庭,这样的话将伤害到更多的人。看到讲李阳的片段,忍住了很多次爆粗口的冲动。怪不得作为英文专业的学习者,我以前一直莫名的反感那样近乎于疯狂和变态的学习方式。庆幸自己从来没有成为疯狂成员之一。在电视素材里看见这段镜头,心想,这女同志,表情怎么那么多啊?听到自己经验之外或者与自己观点相悖的意见,她脸上会流露出诧异、惊奇、反感、不屑,想通过提问去评判对方,别人,想让对方纠正,那种冷峻的正直里暗含着自负。这女同志原来是我,那些表情原来就是我在生活里的表情。这段话也要送给我自己,提高自身修养要从理解身边的人以及多倾听少打断或是反驳开始。
看见 读后感 第(2)篇
整本书用了很多的“我”,讲的却是人。一开始总是会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那些故事引得自己泪流满面不知所措,第一次看一本书掉这么多泪,还有很多时候带的脸上委屈的表情抱不平,心情极度低沉却又想着再来一点,可能自己的心里也压抑了许多。后来看着看着,发现了另一个有趣的事情,就是生活中的大多数人往往看待问题只从一个面,而她,在经历了不断的锤炼以后,理解了一件事有好有坏,而人却不分,因为立场不同,而都是具有人性的,然而,人性这种东西本来就是一个有好有坏的两面词,只是看到最后是哪一面胜利了而已。
这本书对我影响颇深,首先,读的过程中,我惊讶于她可以把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清晰地放大再加以剖析和反思,她可以体会到自己内心细微的情感变化并且描述出来,而我恰巧缺少这一点,对于生活中的大小事从来都是没心没肺,这让我想起经常会有朋友会跟我描述在一起某件事的一个细节一句话和他的感受,而我通常在这个时候都是慌张的,因为大多数我是不记得的,而不记得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我不在乎,是因为我对于自己的心太过粗心了,活的很糙生活不精细。今后我需要努力改正;其次,还有一个印象深刻的就是她的脾气,而我也有,永远想着自己是对的,当她再次与同事在一起谈笑时说出,因为我先做出你是对的这个假设,我觉得这是很大的一个进步,于我也应当尽早的可以放下傲慢自大与偏执,先立一个架设:别人是对的 在进行思考;最后,终其一生,人不过是浩瀚宇宙中的一粒尘埃,以前看过这样的一句话“经常思索生命渺小和宇宙浩大以及人的无能为力的人都是痛苦与空茫的”我偶尔会陷入这样的思考中,可是,现在想来并不是这样的,生命虽渺小,可你本身也就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你拥有了生命就应当倍加珍惜,感受其中的苦辣酸甜,并且与更多的人连接打造一个网,让宇宙体会到生命虽然渺小无数生命的链接却是浩大的,在这样一个社会我们要做的并不是听从安排,我们需要做的是,活出自己的内心,并且保持清醒的头脑,有判断有思索,这样才可谓人,而不是别的什么行尸走肉。
看见 读后感 第(3)篇
《看见》多少年后,再回去看一遍这本书,可能又是另一种感受。
柴静的文笔是那么真实,作为90后,我没有经历过“非典”,看到“那个温暖的跳动就是活着”这一章时,眼泪一直想往下掉,当时看完那一章,我就马上写下了感受,看了那么多文章都没有这一章能够如此打动我,想到前几年埃博拉病毒的时候,看《新闻年鉴》就深有感触,不管发生什么灾难,总要有一些人去补偿,去牺牲,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也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公平,我们都只能是尽力平均,想到看的一些土地问题,国家政策问题。
我关注最多的就是“妇女”,“儿童”,“家庭”这种问题,中间有一章写的是“沉默在尖叫”,我想为什么没有一些腐女协会,或者妇女保护中心这种社会团体,帮助一些无助,受压迫的女性,家庭暴力那么多,有什么方法起解决,只能沉默吗?那到最后失手错杀对方的时候,为什么要判刑?这不应该属于正当防卫?如果当时有人拉一把这些妇女还会有这种悲剧吗?
留守儿童一直是一个问题,我个人的看法是,如果忙于工作,无心照顾孩子,可以晚几年在决定要孩子,或者不要孩子,人们的思想总是束缚在过去的传统中,觉得不要孩子怎么行,等等问题,但是要了孩子又没有时间跟精力取照顾她,何必要呢?如果不能给一个孩子美好和谐的家庭,还不如不要。
总之,这是一本看完能够引人思考很多的人,文笔真实,揭露真像。
看见 读后感 第(4)篇
这是上大学以来最不舍得放下的书,没有之一。上次读《看见》是高三。当时看书慢,再加上一个月只有一个双休,读完花了快一学期。书是妈妈买的,她看完之后推荐给我。给我书的时候,她说,别看“双城的创伤”,太压抑了。于是我跳来跳去地读了大半本书,没看那一章。但读到汶川地震,读到非典,读到山西的污染,还是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心里无助的本能反应。这次读,原本就是想把原来没看的章节补上。其他的不看也罢,一是因为已经读过,二是因为上次阅读留在记忆里的压抑让我不想再看。我还是读完了整本书。无助还有,不过少了一点。新看见的是内心关怀的缺乏——药家鑫反人性的行为背后的从来都缺乏倾听的家庭教育;还看见了官场的荒唐——从基层到省级官员相信华南虎存在竟不是因为有确凿的证据,而都是因为相信人;也看见了世界的复杂——表面上被欺负穷苦人可能是镜头外最不择手段的逐利人。这世界没有不能理解,没有匪夷所思,欠缺的只是事实的细节,以及将所有事实串联起来的逻辑。在得到真相之前,不站队。思路会被感情趋势,向着满足自己假设的方向。这时,有好奇心,有逻辑,有冷静的心,足矣。期待第三次阅读。
看见 读后感 第(5)篇
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是08年非典时候的各种人,事,物之间的刻画,真实得让情景再现在你的脑海里,并让你感到触目惊心。那年的我还在读初二,离帝都也远,对非典这件事情的感知居然是后来才知道的,这本书得以让事件重现,也是让人挺敬佩的。再者第二个印象深的是双城记,小孩子的内心世界的敏感度是大人所不能理解的,她们甚至就可能为了一件大人们认为小事的事情而去自杀,越不过那道坎就只会酿成惨剧。随着柴静调查的深入才知道,原来真相是让人多么的痛心和后悔。刚好最近也看过咪蒙的一篇文章,讲的就是大人们是怎么通过一些平常的小事情来对小朋友们造成伤害的,从而让小朋友们失去信心,对大人们不信任等等不良后果。大家也可以去看下~
至于其他章节,不是说不好,只能说印象不深,大概每个人的看法不一致吧。
总而言之,挺佩服柴静这个人的,所以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阅历,有了一些经历了之后,才有我们所能看到的很多“好东西”!
看见 读后感 第(6)篇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对柴静是不大感冒的,之前也以为会是一本矫情的书。感谢自己,还是看下来了。
药家鑫父母的采访,之前刚好看过。记者面对绝望的母亲,放弃了镜头,独自去安慰受伤的母亲。这是理解与同情,也是人性。
不知道为什么会喜欢鸡汤类的教导。也感受到了真实,记录,宽容与坚持。我们都在寻找怎样成为更好的人,听着一遍遍的道理,却忘了行动。
更多的触碰,感受真实、复杂的人性,才能让自己也变得真实,更加宽容,更理解。自己总是一个太容易感动的人,也未尝不好。
有点强势,有点任性,需要关怀,与爱。工作的时候跟平时完全不是一个人。
柴静的个性也分明的体现在其中,一喜一怒都被触动。读多了,也发现了自己。长期的影响才会运作,自己又懒又笨又记不清,什么时候才能变呢?
又被感动了。当记者,也真的,很好啊。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3/2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