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6)篇

一句顶一万句

作者:刘震云

一句顶一万句在线阅读地址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第(1)篇


说得着,没话

――我读《一句顶一万句》


刘震云的这部小说实在是太绕了!语言绕,线索绕,人物绕,内容更绕,绕到最后也没给出个结论。

也许这就是其不得了之处吧。


《一句顶一万句》讲的是生活在社会底层小老百姓的孤独感。他们虽然生得卑微,可为了找着一个可以说得着的人四处奔走,在坑蒙拐骗的社会里体验着沉重的苦难,遍尝无数心酸与无奈仍然忍辱负重,只为一句说得着。而这种说得着又常常是不对等的,犹如a同b,b同c,C又不知和谁


所以刘震云也说了:话,一旦成了人与人唯一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心灵的疲惫和生命的颓废,以及无边无际的茫然和累,便如影随形地产生了。


人是生而孤独的。在西方因为神的无处不在而使人倍感温暖。而与人对话的中国文化和浮生百姓,却因为极端重视现实和儒家传统,并且由于其社群、地位和利益的不同,由于其人心难测和诚信缺失,能够说贴心话、温暖灵魂的朋友并不多,反倒倍感孤独。


说得着,对于漫长而枯燥的一生貌似太重要了。找着对的人,闷葫芦可以口若悬河。就像内敛低调并非健谈的赵又廷遇到了高圆圆,两个人在一起就开启了『狂说』模式。而不对的人,只觉黑夜好长,气压好低。


然而『说得着』一旦成为一个标准,将会带来很严重的问题。

为什么结婚?说得着

为什么离婚?没话。

同名电影的片头,简单的对白直戳心底。两个因为说得着而结婚的人,在琐碎而平淡的生活里渐渐耗尽了热情。仅仅是因为生活的压力吗?还是没有因为信仰?更或者是那本难念的经吧。所以说世上的事情都经不起推敲,一推敲,每一件事都藏着委屈。而这份委屈又有几个人能说的清,几个人能听得懂?


尼采这样说过,婚姻生活犹如长期的对话——当你要迈进婚姻生活时,一定要先这样反问自己——你是否能和这位女子在白头偕老时,仍能谈笑风生?

好吧。终生未婚,于他一定是最好的结果。


还是张爱玲看得通透吧。她在《金锁记》里这样说道:言语终究是没有用的,因为会说话的人很少,真正有话说的人还要少。长安和童世舫久久的握着手,在寂寂的绮丽的回廊上寂寂地走着,走着……也许,这就是较为妥帖的安慰吧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第(2)篇

不管是说一句还是说一万句,在一块儿能说得着,真是幸运的事。说得着,说了一句,还想说一万句;说不着,说了一万句,还不如只说一句。说得着,只说一句,就省了一万句;说不着,说了一万句,也记不住一句。极少人能真正安于孤独。到了独钓寒江雪的当口,无人可谈,一肚子的话只能讲给自己听。自个儿与自个儿总该说得着了吧?可真是这样,怎么还想着和人说呢?一团乱麻,自己码不如别人码,就算码不出个所以然,和人一说心里也痛快些。人到底是群居动物,即使生活中独立散落在各处,心理上也总希求着填补。可最烦闷的并不是无人可说,而是把掏心窝的话讲给了一个说不着的人。石沉大海还行,权当把心事付流水;有时原本的一件事,在他人嘴里就成了另一件事,再口口相传,就又绕到第三件事,直到说不清道不明了。所以能遇见一个说得着的人值得感恩。人生这么短,最宝贵的无非是时间。在一句或一万句的时间里,我们其实是在交换生命。刘震云非常准确地抓住了人的一个精神困境:孤独是内生的、长久的,无法根治。说得着的人又太少了。有些人以前说得着,现在又说不着了。人的一生也就在说得着和说不着里匆忙过去。这种困境不分时代,不分国别,也不分社会地位,在文学作品里比比皆是。刘震云的焦点在底层劳动人民,贾平凹在《废都》里聚焦知识分子,再往前说,曹雪芹的《红楼梦》其实也写出了传统仕宦的精神困境。当代文学应该也有一些反映这种困境的优秀作品 (事实上内生的孤独在信息时代理应更隐晦,也更缠绵),只是现在仍没读到,应该去找一找。文学归根结底仍是一门语言艺术。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是我读到的第一部几乎完全用对话做血肉的作品,所以大开眼界。有评论说他有汪老的遗风。在气质的简明和轻快上,确实像一脉相承。但刘的人物语言比汪老更为准确到位,来自哪里就说哪里的话,在什么场合就说什么场合的话。所以刘震云的真实与汪老的真实还有所不同。汪老的真实在于生活的细节,吃穿用度,丝丝入扣。刘的真实在于生活的声音:作者和读者一旦说得着,写一句就顶了一万句。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第(3)篇

在我很小的时候曾经认真地计划过一件事情,那就是我要把我见到的所有人都记录下来,不管是点头之交还是身边熟悉的人,只要我知道他的名字并且见过。现在我已经忘记了当时这个想法萌生的原因,当然我也没有实施。读完这本书,我突然间想起了这件事。尤其是看到吴摩西的无助和牛爱国的孤独,想到生命中的过客无数,“说得上话”的人却难寻的悲哀。书中的出场人物不少,而且除了几个关键人物有名字(其中有人还不断在改名字),其他人都是以老X,小Y的形式出现,其中姓氏几乎没有重复过。我本来就不擅长记名字(很多时候一本书读下来还没记得主角的名字),所以刚开始读的时候觉得又乱又绕。不过名字只是代号,比如吴摩西从名字到姓氏都改了又改,最后连吴摩西也不是了,其中因由各种,但永远都没找到“我要到哪儿去”的答案。其他张王李赵,也正是世间的张王李赵茫茫众生 的缩影而已,因为一句话好了,因为一句话又恼了,似乎合理又似乎不合理地别扭着活着。这本书的色彩并不是很明亮的,但是也不会让人感到压抑,有很多地方还写得诙谐幽默,有好几次我都笑出声来。整篇的氛围就像是晒太阳的老人们东家长西家短的闲聊,你听着谁家的谁遇到了怎样的不幸,你会感叹,但不会泪流满面;你又听到谁家的谁终于苦尽甘来,你会会心一笑,但不会拍手叫好。不同于闲聊的是,整篇读下来,是一个大的轮回,能够带给人很多思考,非常值得推荐。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第(4)篇


与神对话的西方文化和人类生态,因为神的无处不在而愉悦自在。人与人之间虽说来往不多,但并不孤独;与人对话的中国文化和浮生百姓,却因为极端注重现实和儒家传统,由于其社群、地位和利益的不同,由于其人心难测和诚信缺失,能够说贴心话、温暖灵魂的朋友并不多,反倒生活在千年的孤独当中。

这样的孤独体验每个国人都有;这样平视百姓、体恤灵魂、为苍生而歌的小说自五四以来却是第一部。为了摆脱这种孤独和累,书中的人们努力制造着声响和热闹。于是喊丧,便成了书中主人公杨百顺崇拜的职业。与戏子手谈,成了县长的私宠。但这无法改变本书人物的命运。就像今天,我们的民族还在继续为此付出巨大的成本和代价一样。

不管你导演了多大的场面,也不管你举行了多少个庆典。因此,阅读本书是沉重和痛苦的,它使我们在《论语》和《圣经》之间徜徉,在与神对话还是与人对话中千年徘徊。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第(5)篇

猝不及防 就读完了开篇鸡零狗碎的热闹 只觉得好玩儿越往后读 越心惊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而且正在重演到后面 竟然会莫名的代入虽然名字很多 看的很乱 。最近读着思考着 沟通 说话的重要性以前以为人合得来是看眼缘现在知道了,能沟通 交流生活里遇见很多人 心里一箩筐的话 半个字说不出来而有的人 毫无准备 就竹筒倒豆子般全讲了。重要的是 你说完了 对方理解了 无论给不给结论 说出来 心里就放松了近来我常说 我属鱼的 记忆只有7秒挺好  讲过很多话 也听别人讲很多不重要的 听完就忘 脑子不存事儿情绪也是 发完就过 反而活的简单怪不得人是知己难寻表面上的话 都可说说的心坎里 可是寥寥了。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第(6)篇

从杨摩西他爹老杨那一辈算起一直到牛爱国这一辈,说得着好像是个大事,不过所有说的着的男的女的,朋友情人父女母子,到最后因为一点鸡毛小事,一些莫名其妙的想法和理由,性格里的懦弱贪心,命运里的波折失望无奈,或者办事上的不力,分了掰了离开了,分了就分了,掰了就掰了,日子照样过,看起来也没有多大的事。那到底说得着是不是个事呢?另:写《好好说话》的一伙抱团撕人,面目凶恶,没一句好话,给自己下一场雪,这么美好的比喻,用在合伙撕逼上,也是有些矫情恶心,原来好好说话不只是能不能,还有愿不愿意。好好说话,有默契时,一句话里的情谊顶一万句。不好好说话时,一句话的破坏力,也顶一万句。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3/2538.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