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人性的枷锁在线阅读地址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 第(1)篇
毛姆用菲利普的形象来代言自己,自幼失去父母,先天残疾,从小尝尽世间冷暖,后来的从医经历更让他看透了生死。所以他的书总是能直达人性的本质,将人的欲望,丑恶,善良真实的表达出来。一路的成长对于爱情、友情、亲情、金钱、原始的欲望、尊严都有了自己的看法,在自卑中痛苦挣扎了三十多年。看下来好似在痛苦中拜托了束缚自己的一道道枷锁,而我看来是菲利普用三十多年建立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终也获得了自己渴望的东西-一个幸福的家庭,一个他喜欢的并愿意为之付出一切的姑娘,而这姑娘也深深的爱着他。成长本来就是一条不可逆的道路,更恐怖的是,它往往还是一条孤独的单行车道。只愿我们能在别人的故事中,切身体味或已逝去,或未到来的岁月。人生的蜕变大多在痛苦中脱去一层老皮或者叫枷锁,那些我们曾经深信不疑的回过头来想想不过是个笑话,但不管老皮还是新皮它都在某个阶段保护者我们,只是到了某个时期他已经不在适宜我们的年龄,我们所经历的事物以及所接触的人群。似乎决定我们行事方式的不是我们的思维方式,而决定我们思维方式的正是我们的为人。这一切都无关乎真理。世上本没有真理。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哲学家。昔日伟人精心总结的思想系统仅仅是对作家有意义罢了。生活何曾饶过谁, 人的一举一动都是按着自己的情绪来,可情绪也分好赖,到底是把你引向胜利之巅还是推进灾难之渊都在一念之间。生活,是逃不脱的谜。人在天地间疲于奔命,冥冥之中,为心底的欲望所驱赶,早已忘却初心,只为忙累而忙累。生命本无意义,听起来有些悲观。叔本华说过,活着即是炼狱,生存即是苦难,我们都无处可逃。人生本来就是痛苦的,当然悲观并不等于消极,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悲观地看待事物,并不等于就有着消极的人生态度,它有助于一个人更理智更有准备地去接受生活的真相,在关键的时候,可以承受更多。尼采就是一个积极的悲观主义者。悲观主义的人,比乐观主义者更能看透生命和生活的本质----人生来孤独的本质。 我们从一生下来就要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死亡,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向死而生。“向死而生”是生活勇敢的方式。也是对生命的拯救,因为一个人只有在无限接近死亡,你才能感到生命的意义,人在世俗里面很容易陷入真实世界的轮回中,而面对死亡时,我们反而顿悟,了解生命的意义。让死亡成为生命旅程中无形的好友提醒我们,不是只渡过每一天的日子,也不是只是追求一个现实的名利目标。而是要活出自己的价值。织毯子的人在编织花纹时也许仅仅凭借着一种审美的感觉,并不是出于什么“目的”。人生在世也是如此。或者说,如果一个人不得不相信自己的行为是不由自主的,那么他就可以这样看待生活,视生命为编织地毯上的花纹,既无意义,也无用处,只图一乐罢了。人们以生命中的一举一动、所感所想作为灵感,也许能设计出或规律、或精致、或复杂、或美丽的图案。尽管最终这只是一场幻觉,是妄想自己在这天地之间竟能拥有选择的权利;尽管这只是一出障眼戏法,是现实与幻想交织而成的迷梦,但这些都无关紧要了。当人在积极追寻生命的意义时突然发现得到的结果是毫无意义,在浩瀚宇宙中地球都是沧海一粟更何况生活在地球上一个小小的个体,就算有一天其中一个生命不小心引爆了核弹,毁了地球,这一切的探索和追寻都将终止,而在宇宙中溅不起丁点浪花。生命的意义这个问题本身产生与我们的大脑,是我们的思想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是对我们所构建的这个世界所产生的质疑,我们本能的想跳脱生命之外,不受生命所限,打破这个桎楛。知道生命本无意义就可以逍遥自由了吗?那看起来更像是歇斯底里的放纵,更像是反正本身也无意义不如得过且过的堕落。对于我们个体而言是我们的思想赋予了生命的意义,我们想要的就是我们的意义所在,我们的三观就是自己世界的规则。有人认为生命的意义就是赚更多的钱,有人认为是完美的爱情,有人认为是积德行善普度众生。。。当你的手里握着生命厚重的经纱时,一旦清楚这世上本无意义可言,就能颇为自足地选择几根纬纱,编成想要的图案。有一种图案最为醒目、完整、美丽,它描绘了一从降生到成人,从婚恋到育子,为了一口果腹的干粮疲于奔命,最终在床榻上与世长辞。除此之外,生命还呈现出一些别的格局,错综复杂而精彩纷呈,只是其中寻不到幸福和成功的踪迹。我们所经历的只是以后的回忆,争取佛家《心经》里讲: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经历过一切他坦然接受了自己的残疾,尽管正是因为它,生活才变得如此艰辛。这只瘸腿让他的性格扭曲,可也赋予他内省的能力,让他能因此而自得其乐。倘若他的肢体是健全的,也许就不会对美有如此独到的鉴赏力,不会这样热烈地崇尚艺术和文学,也不会因生命百态而兴致勃勃。在他身上日积月累的讥讽嘲笑让他渐渐筑起心墙,催开了芳香不逝的花朵。他看到,在这世上,最为珍贵是寻常。人人生来便带着瑕疵,或是身体,或是灵魂。唯一合理的做法只有接受人心之善,宽容人性之恶。菲利普发现原来自己一直都在自欺,驱使他和萨莉结婚的念头绝不是自我牺牲,他只是想要一个妻子、一个家庭,只是想得到一份爱情罢了。可现在,这一切都将悄然从指尖溜走,他不禁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他对这一切的渴望超过了世上的所有。西班牙算得了什么?哥多华、托莱多、利昂算得了什么?缅甸的佛塔、南海岛屿的湖泊又算得了什么?此时此地,他坐在国家美术馆,但这和行走在陌生的美洲大陆又有什么区别?过去,其他的人一直通过语言或文字向他灌输理想的定义,他则紧随其后,亦步亦趋,未曾有过一次随心所欲。他只做应该做的,从不随性而为。可现在,他急不可耐地把这些都抛在身后。每个“昨日”都在为“明日”做打算,而“今日”就这样白白付诸东流。他的理想是什么?他曾经想看透这生活的复杂与无为,勾勒一幅精密绝伦、美不胜收的人生图案。可他从没发现也许由出生、工作、婚姻、生育、死亡编织出的最简单的形状才是最完美的模样。可能向幸福投降就是承认了生命的失败,可这样的失败却比任何勋章都更加闪亮。此刻,菲利普觉得幸福。感谢毛姆将故事以幸福收尾。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 第(2)篇
一流作家可以看透砖墙,自认为二流作家的毛姆称自己只能看清眼前的事物。而写一本好书,看清楚身边的事情再加上犀利的语言足矣,尤其是对于《人性的枷锁》这部半自传体题材的小说。此书或许不及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有名气,却是毛姆对自己的不幸的自嘲与艺术加工。难能可贵地方恰恰在于他对自身的清醒认识,给予了读者去了解创作者内心的一个渠道,使人在阅读的同时感受到那些一百年前或许很有可能真实发生在毛姆身上的哪些悲喜剧。基于现实的小说,亦幻亦真,人性也是如此。
以下有剧透,慎入。
生而受难,久难而终。本书120多个章节涵盖了主人公菲利普多难的一生。自幼丧父,而后丧母,寄人篱下后饱受歧视,成年后拒绝长辈的安排只身去异国投入艺术创作却一事无成。遇人不淑,千金难买美人笑。最终身心疲惫,学业荒废。为了能养活被别人抛弃的曾经的梦中情人及其私生子,冒险入股市赔光父亲最后的遗产,走入绝境流落街头…
但他活下来了,因为他信奉的并不是宗教给人带来的内心平静,而是生命本无意义。如果他追求生命中的意义,他根本就挺不过一道道的难关。“一个人之所以还能在世上苟活,只是因为生活本身毫无意义罢了”。接受了这样的设定,活着便成了仅仅是简单的活着。
以下是吐槽,慎慎入
米尔德里德(Mildred)可谓是本书最为奇葩的存在,她便是菲利普魂牵梦绕究其一生也未能修成正果的孽缘。她也是陪伴毛姆11年的同床异梦(Syrie史丽力埃)的真实写照的一部分。出身大家闺秀的米尔年轻时便不是省油的灯,过着随性不羁的生活,在她眼里老实巴交极力讨好她的菲利普只是一大票追求者中最不起眼的一个。“你不带我出来也会有别的男人带我。我从来不缺男人带我去看戏”。
她写字歪斜,用语肤浅,且对生活没有计划。以至于被男人欺骗并抛弃,带着私生女儿觍着脸回到菲利普的身边,如此世俗不堪,且不知悔改。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将生活过的更糟,直至女儿夭折,自己步入风尘… 当然,米尔德里德只是文中出现的跟菲利普有密切联系的五位女性之一,是毛姆妻子史丽力埃的五分之一,也是本书的亮点之一。
不过好在经过了米尔德里德之后,菲利普最终还是找到了灵魂的伴侣,并且放弃了游历世界的梦想。全书也结束在了菲利普作出的最终选择,呼应了标题人性的枷锁。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 第(3)篇
菲利普感情的枷锁以及同不同女人的盘恒周旋也占据蛮大一部分,对艾米丽和诺拉从朋友到情欲到想方设法的拜托,对米尔德里德求之不得,恨之入骨却爱之入髓到归于平淡的涅槃,菲利普同大多数的我们来说,暂不讨论其他,就感情而言,都不算好人,好人没有爱情,因为好人太好,而爱情从来都不是甜蜜温暖的,苦涩与欲求不安占据更多。米尔德里德在他眼里,庸俗无趣,没有文化,不具品味,和她谈不成文学,低俗的笑话段子总能把她逗得前仰后合,菲利普偏偏不具备这样浅幽默的特质。她瘦骨嶙峋,肤色发青,还总是假装一副高傲的姿态,冷漠孤僻,可就是这样令他瞧不起的她还是让他耗尽钱财,扒皮抽经了层不可。诺拉告诉菲利普自己写些没营养的小说谋生,戏说那些女仆和厨娘最爱看她的书,还常常把她幻想成男人,这样的诺拉菲利普喜欢依赖却不爱。米尔德里德却喜爱诺拉的小说,说写得真好,这样的米尔德里德菲利普看不上却爱得要死,这也是实力打脸菲利普吧! 放任现实,那些还在等爱的男男女女,那些叫嚣着非爱情不嫁,非爱情不娶的你我他,用尽一生可能也等不来那个因为爱情的爱人,但值得庆幸的是,现在的我们更有资本去承担耗费一生等爱情的后果。现实的世界里,男人越来越不缺性,女人渐渐不缺钱。却依然会在耗尽心力后,或是用尽心力追逐一个得不到的泡沫后渴望有个安稳的人。菲利普觉得萨莉健康漂亮,沉着冷静,还喜欢自己,他还是不爱她。但他喜欢和她在一起,她值得依赖和信任,在萨莉以为自己可能怀孕了时候,菲利普不是没想过一走了之,但他和格里菲斯天生不同,良知告诉他他不能!他再一次的拷问自己,发觉自己渴望家庭,渴望一个妻子,同这相比,诗和远方,都不算什么了!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 第(4)篇
前半段,是菲利普的童年、背景、性格的交代,稍觉无聊,我一点也不喜欢这个人,中断开始,菲利普见过的人愈多,经历的事愈多,他以冷静旁观的方式,带我走入他的,或是作者本人的思想中,这本书对我来说才开始有趣起来,从他思考哲学开始,我们思想开始同步。“生活就像波斯地毯。”这句话成为菲利普蜕变之初的信条,他搞不清楚这句话的意思,但他带着疑问积极思考,他确信自己会找到生命的真谛。而中部又开始连篇累牍的讲菲利普的情史,看得我直翻白眼,几欲罢读。毛姆在有些时候让我觉得真挺啰里八嗦的,可是我又舍不得放弃,他会在这些琐事中突然夹杂上几句特别美的评论,或是颇有哲理的感言。八十八章,菲利普遇见了知音阿西尔尼,在第一次去对方家探访时,菲利普发现,自我的控制同他一直以来崇拜的屈服于的思想同样美丽。罗曼罗兰的著作《约翰克利斯朵夫》中,克里斯朵夫在经历了种种之后,到达了人生的新阶段,也是发现,放纵是自己的敌人,克制给予他新生。自我控制,克制,是一种温和的包容的智慧。残疾、友情、爱情、事业、金钱,菲利普经过这一切的磨难背叛,终于在好友的帮助下找到自己,找到生命的真谛:生命没有意义。从天而降的大雨,落在正直的人身上,也落在邪恶的人身上。这世上没有什么道理可言。你的一生,是编织在毯子上的花纹,没有意义,只是图一时享乐而已。就这么,他脱掉了人性的枷锁。理想的定义总是别人灌输于你,别让它牢牢禁锢你。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 第(5)篇
一个相对来说意外的结局!以前看作者的简介是一个现实主义的作家,或许是我理解错了,现实的人们向往的更多的是安定的生活,结局没有描述菲利普去见萨利的父母,写了天色依旧明亮,我没有去想象他们接下来的生活会是如何,只是觉得简单的美好!初看这本书的时候,介绍说这本类似于毛姆的自传,但不完全是,以为写的是现实世界里作者的成功,但是阅读后发现不是。在这里,我清晰的看到了人的生活,每个种族国度的人都会面临相同的人生问题,也会经历艰难困苦,不同的是所受环境与文化等的影响,人们面临相同的事情会做出不同的反映与选择。从为接触过外国人,总以为他们就像媒体传播的那样美好,但是却忽略了现实,他们也跟我们一样,经历着一样的生活,不同的指示国籍带来的不同的熏陶。书中有句话,“生活受难,久难而终,生命没有意义”,一直以来人们都特别的喜欢去追寻生命的意义,我自己也会问自己的人生追求是什么,到底来这一遭是为了什么,不是想着富有,而是想弄清楚意义,但是忘记了人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生活是首要,在成长的过程自己找寻的意义自然会浮现,还未开始行走就找寻意义,或许更多的是空谈,走上了,或许你的目标就来了!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 第(6)篇
人性的枷锁,也是人性的真实,有时候非常厌恶菲利普的卑鄙与阴暗,可有时候他却善良到忘我。可是,如果说善良是一种自我救赎,那卑鄙不也是一种人性真实的释放吗?如果卑鄙是枷锁,那善良不也是一道枷锁吗?
直到读完,也无法理解菲利普为什么对米尔德里德失去理智的倾尽所有,无数次原谅她,给她一遍遍伤害自己的机会。唉,或许我们也是这样不可理喻,生活里时不时的就存在着"米尔德里德",它可能是一种执念,一种遥远的无法企及的偏执,当局者迷得神魂颠倒,可从得到的那一刻便开始厌恶与后悔…
对于残疾或心理不接纳自己导致的自卑,实在是太压得人喘不过气了,每次读到菲利普和人吵架,而对方使用这个杀手锏的时候,我的心都会莫名的揪一下。我一定会不再讲伤人软肋的话,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迈出这一步就是小人。
故事的另一根线,是波斯地毯里编织的生命的意义,其实,哪里存在什么意义,无非是我们本身赋予事情或事物的一种理由,没人能说清这个界限。觉得木心先生的一句话放在这里刚刚好:生命就是时时刻刻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也正如毛姆所说,成名与不成名,我都不在乎,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已经得到了想要的一切。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3/2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