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清平
林徽因传在线阅读地址
林徽因传读后感 第(1)篇
五星评价!
读完了,不是一口气,但是还是坚持下来了,先给自己一个微笑的赞!
读本书之前,我对林徽因一点都不了解,知道其人是因为徐志摩!
读完书之后,对其的敬佩和喜欢,不溢言表!我有几点自己的拙见,如下:
一、家庭的影响
抛开徽因自身因素而谈,一代才女的家庭背景给予她很大的优势,家庭的优渥才能接触知识、接受教育,十几岁随父亲游历欧洲,后又留学美国等,如若温饱难解决,其有何精力读书、懂艺术、写诗、学喜欢的一切
二、敏感的心灵
不知为何,谈到徽因的敏感细腻,总时不时想起红楼梦里的黛玉,或许因敏感才能有更多别人之不易察觉之感受!敏感是好,但也要存其优势,抛其劣物,否则每天多愁善感,期期艾艾的,也是不会有很完满的人生的!
三、积极乐观的心态
早年家庭、学业、事业得意之时,有大量的时间用诗意、艺术、理想丰盈生活的点点滴滴!后来即便在战争岁月,生活的困苦、疾病的缠绵,依旧没能打败徽因乃至梁氏伉俪的事业理想,只是由理想国回到了接地气生活的柴米油盐。就像我们的恋爱到结婚,终归生活还是要归于平淡,但我们可以选择在平淡中随波逐流亦可以选择在平淡中过自己不平淡的人生,全在一念之间!
四、发疯的工作狂
一旦热爱,奋不顾身,不顾一切!这就是她优秀的原因!现实中很多人觉得不如意,其实是想的太多,做的太少!喜欢就去行动,就去研究,落地一些比空想半世来的实际的多!
像徽因致敬,像徽因拼命三娘的精神学习!
五、对朋友真心真意
【宝宝一直哭闹让我陪他玩儿,脑中的思路总是断断续续,一时之间想不出别的词汇,暂且用真心实意代表】
不管是什么时期,徽因对朋友总是倾其所有,这从梁家是朋友聚会的基地便可一窥。她的性情,率性真挚,加上才华横溢,话说我也喜欢这样的女子!
暂且写到这里,对徽因致敬!对她的付出的贡献致敬!
林徽因传读后感 第(2)篇
在我还是个小孩的时候,我认为爱情就是运气,只要我够运气,我就能找到那个合适我的人,一旦遇到她,我什么都不用改。我们俩百分百默契,永远过着快乐幸福的日子。当我年龄大一点的时候,我知道爱情不是运气,其实爱情是一种能力。爱情不是让你去找一个非常合适你的人,而是找一个好人,和她一起慢慢合适。爱的能力是什么,其实就是改变的能力,就是看到对方那个需求,并且愿意放下自己暂时的需求,有的时候去满足的那个能力。当你有了这个能力的时候,你就不再是小孩了,因为你的心里不再是,我,我,我想要什么,你看到了一个全新的词,叫我们。其实相爱并不是说,你要在正确的时间遇见正确的人,而是在你愿意改变的时候,遇到了一个愿意为你改变的人。为爱情改变,会迷失自我,我也曾这么想过。要么就全部,要么就全不,没有中间路线。后来我发现我这种心态不对,我错了,因为我把自己的自我建立在太多细枝末节的东西上面了牵一发动全身,这时候你的自我就是一堆,又脆又硬的碎片。一个良好的自我是什么样的,应该是一个柔软的,有弹性的大圆球我的样子是我,但我不仅仅是我的样子;我的习惯是我,但我不仅仅是我的习惯;我的工作我的爱好都是我,但我不仅仅是这些啊我是一个全部的。所以当你有时候跟我说,想改变我的习惯的时候,我不要就那么愤怒,那么玻璃心,何妨一变,何妨一改,何妨一试呢,就算你改了变了,最后发现其实我们俩真的不合适,起码你得到了一个答案啊,这也是一个进展
林徽因传读后感 第(3)篇
林徽因的一生是圆满的,在她51年的人生里,得她所爱、也被几个优秀的男人终其一生地深爱着;富足的家境让她的才华得以发芽、开花、结果,最终造福于人类。林徽因是睿智的,也许是自小受她父母婚姻的影响,再或者是因为她所受的教育滋养了她品味人性,所以,徐志摩最终没有走进她的芳心。无疑,她是喜欢品学兼优的男子,如梁思成、金岳霖。对于金岳霖,作为女人,我深为人间竟有这般深情的男人而感动到流泪;“痴情”这个词形容他显得太肤浅,他一堂堂北大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用他的学识践行他一生只爱一个人的信仰,他的学问告诉他:爱情是个体验的过程,不能以结果来论断。说他用尽一生只爱林徽因一点不为过,在她去世的日子里,他还记得她每年的生日,并且终身未婚。正如梁启超在徐志摩与陆小曼的教堂婚礼上的致辞:“你的天性浮躁让你一世无成......”,他深爱林徽因的同时又不忘坠入她人的情网,最终,他因为赶来参加林的生日的途中遇难。“痴情”用于徐志摩一点不为过。梁思成在林徽因离开后有了第二段婚姻。女神的一生是圆满的,她最终没有落入“红颜薄命”的俗套里。
林徽因传读后感 第(4)篇
对林徽因的起初的印象只是觉得是个民国时期的富家女,靠着显赫的背景出国游学,遇到词情画意的徐志摩,在浪漫的剑桥园,康桥下唧唧我我。如若如此,想必我也不会有极大的兴趣读完这么书。r在读的过程中,我的缺乏辩证的想法逐渐改变,林徽因在建筑事业上的造诣和那个年代不忘初心的坚毅意志深深的震撼到我。一面读一面想象着那份坚持到底是靠着什么坚持下去的呢。八年抗战对中国人民的折磨,对那个到年代的文人的折磨,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各项运动的带给文人雅士的精神上弱体上的摧残,任何一件都足以让我屏息长叹,唏嘘不已。历史的变革和时代的跃进都在他们那代人的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那一刻,对二三十年代文人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r虽不曾经历过那个年代的疼痛,却也随着林先生的脚步感同身受了一回。
林徽因传读后感 第(5)篇
太多了,真的,太多了。
这是我在微信读书读完的第一本书,它陪伴我无形地走过了大一下半个学期——紧张得要吃人却成长颇多的一个阶段。
看完这本书,我只觉得舒畅。
舒畅,为林梁二人温柔的爱情,为林梁二人对于学生的视为己出与耐心栽培,为梁启超这一大教育家的循循善诱,为林长民的爱国情,为民国良好的自由学术交流氛围,为当时教授们对于专业的纯粹热爱与高追求,为那真切宝贵的情谊。
可我又觉得心头苦闷了。
自由知识分子被卷入政治漩涡,决策者不够长远的目光... ...
我们向往的是一个理想的国度,我们希望你也和我们一样,有这样的觉悟;现在我们相信我们已达成共识,可你做的事却让我感到苦闷,颇多。是我信错了人,还是你错信了我?
太多了,真的太多了。
林徽因传读后感 第(6)篇
我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读完这本书的,结合之前读的南渡北归,才知道在民国那个乱哄哄的时代曾经有过那样的一个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生活是那样的丰富多彩,即使在炮火硝烟依然保持风趣幽默,在改朝换代中他们各自的选择,有归骨于田横之岛,有接受朝代更迭的。无论怎样的选择都让人尊敬。在一场场的运动中他们的遭遇,和迷茫又让人痛心,梁,林夫妇是带着对北京的无限眷恋和遗憾走的,看完这本书我的心都久久平静不了。脑海里总是不断的出现梁思成为我们描绘的美丽的北京城。真的很遗憾。他们是一群信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有着人格魅力的知识分子。感谢作者让我读到了这样的好书。为我扫清一片历史的盲区,如有机会真想去趟四川李庄。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3/2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