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6)篇

知行合一王阳明

作者:度阴山

知行合一王阳明在线阅读地址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第(1)篇

王阳明的心法到底是什么?
花了三天读完整本读完整本《知行合一:王阳明》,读罢,已经让我深深想成为王阳明的心学门徒。
说说我那微不足道,浅尝辄止的一点点小理解。
王阳明的心学,与儒家,道家,佛教,禅宗都不同。归根到底,王阳明的心学,在于实践, 这个学问,本质上是入世成大事的学问。
心学是怎么创立的呢?
大概是这样的,王阳明当时苦学道家思路,格物致知,但是,他看竹子三天三夜也悟不出任何道理,之后他去研习佛法,可是佛教讲究让人成佛,可是成佛必然要舍弃人性,比如避世,出世的和尚,家中尚有年长的老母健在,这显然是不负责任,而儒家中的道,包括仁义礼智信太为广泛,需要研习大量的经书体悟。 这些学派皆无法解答他的心中疑惑。 引用一句话《金枝》作者弗雷泽说:“当人类的思维之舟”从其停泊处被砍断缆绳而颠簸在怀疑和不确定的艰难之海时,他们会感到痛苦和困惑,只有一种方式可以抹平这种痛苦,消除这种困惑,那就是,思维之船必须重新进入一种“新的信仰体系和实践的体系之中”。 从此,王阳明不断体悟,终于悟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心学横空出世。
心学与理学的不同
理学是北宋时期朱熹提出的,他追求“格物致知”, 一切道,从外物中找。 而心学则认为,心即理, 一切理我们都早已知晓,并不需要格物。那需要格什么呢? 格良知就行了。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我本质的内心中那个良知,就是理的本源,我做事追随这份良心就行了。 比如说,我心声爱我的父母,我自然会在他们热的时候给他们扇扇子,在他们睡觉时冷的时候给他们挪被子,我们并不需要在外界去学,并不需要让任何人告诉我们! 我们的本能就是,做善事,内心自然而然就感到快乐,看到他人欣喜,我们就欣喜。 相反,我们要是去做坏事猥琐之事如杀人偷盗,任何正常人不比他人说都会感到羞愧不安,这就是有愧良心,这些我们本能的就知道。但是为什么有坏人呢? 很多恶人都是不断被物质的贪婪屏蔽了内心的真正善,他们的善被厚厚的污垢所遮挡。想要找回真心对他们而言是很困难的。心学的四句口诀既能表示对思想的一部分补充: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我欣赏这个学问,因为它极其注重实践 讲究知行合一,讲“事上练”,当我们做一切事情的时候,追随“良心,良知”,以这个为出发点,只要良知上是对得住的,这个事情在大体上就不会错。然后就道存于心,不断的实践下去。如果你不追随这个良知,你做事情做到最后一定会自讨苦果。像是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中所批判的会计那样,为了表面上看收益很好,不惜做假账,倒头来导致公司跌破数亿资产 就是如此。
事实上,我觉得王阳明的心法很好理解,比如说,当你感到很难过时,你会说,伤心了。 当你烦恼时,你会说,我的心很烦。当你静静的听一首歌曲时,你会想,你的内心很平静。你喜欢上了一个男孩,或是一个女孩,他或她给你的感觉是,让你心动了!对吧? 心学呢?就是让你不动心,看似容易但非常难以做到, 任何情况下都宠辱不惊。 我一点点的体会,发现很多成功人士都是如此,比如特朗普,虽然很多人鄙视他,但是他曾经欠款9.5亿美金,任何正常人都会被这笔巨款压垮,他却风雨不动安如山,在关键时刻,不是自怨自艾,而是积极和团队商讨策略结果很快,不仅特朗普还清了债务,还让公司重新走向巅峰 此外,马刺队的传奇主教练波波维奇,一共率队夺得五次NBA总冠军,任何时候拿到冠军,所有他的队员都是激动的热泪盈眶,然而他却依然变不改色,甚至不见他一个微笑,面对这个心,强大的内心,或许就是他强大而又战无不胜的关键所在吧,这份超脱完全从某种程度上达到了超人只地步。
我们如何练就心法,拥有强大的内心?
1.去浮躁之心,常常
2.立志,打定一个成为什么样人的决心。
3.勤学,勤奋学习可以提升一个人的品德。
4.改错,有错误就改正。
5.责善
6.事上练,平时心静,在关键时刻却乱了分寸那也是没用的,做事上,读书上,我们都要时刻练习心法,这样才能心理合一,知行合一。
希望我们都能拥有一颗能够真正强大的心。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第(2)篇


这本书还是非常不错的,把这样的大家思想诠释的通俗易通是相当难得的。本来以为像这样的大家思想会艰深难懂的。看完才发现正如王阳明所说:任何人都可以习得此道。

书中从几个方面介绍了心学这一思想:有心学的渊源、心即理的悟道过程,有致良知的提出、四句教的形成,并教导我们通过知行合一来格物,来炼心,以及在事上炼来做到知行合一。还从不同角度把心学与理学、心学与禅宗做出区别与划分。

  五代末期华山里有一个神乎其神的陈抟道士,他有一个叫穆修,而穆修又有一个叫周敦颐,他精通儒释道三家学问,并用道家语境的写了一本书叫《太极图说》。书中提出了“无极”这一概念,他认为无极是万物的造物主,也是万物运行的标准。他有两个学生程颢、程颐,也是两兄弟,他们从《太极图说》的“无极”理论中抽出“理”和“道”的概念,自成一家,这就是理学的雏形。

南宋时,朱熹继承了程颐的思想,而陆九渊继承了程颢的思想。二人将两种思想发扬光大,这就是后来的程朱理学和陆九渊心学。

无论是程朱理学还是陆九渊心学,目的都是为了存天理去人欲。为什么要存天理去人欲呢?另外一位理学张载给出了答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如此精彩雄壮的格言,在中国乃至世界史上只此一次,这四句话就是理学家的名片 。



接下来就是王阳明的心学。 王阳明的心学是程朱理学的反面,通过对朱熹理学的质疑而进行的逆向思维,创造了向内而求的心学。说王阳明的心学,就不能不说王阳明非常著名的格竹子事件了!这是王阳明悟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

这件事的起因是王阳明向娄谅询问“如何做圣贤?”得到的答案是“格物致知。”并告诉王阳明“一草一木皆有道理,必须去格出来。”于是,王阳明就去格竹子了,对着竹子坐了七天七夜。在反省此事时的他确信朱熹的“格物致知”有问题。

于是,王阳明在此后经年的苦苦思索之中,明白了一个道理——程朱理学认为格物致知,真理在外、在物,王阳明逆向而行,向内、向心探索真理,通过格物、炼心明白了心即是理。这就是王阳明的“龙场悟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心即理”。这也是王阳明心学的第一个阶段。

此后,后王阳明又提出“知行合一”、“事上炼”两个理念。这两个理念就如一首曲子的前奏,真正动人心弦的是王阳明心学的精华思想——“致良知”的提出,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这也是王阳明心学的第二个阶段。

王阳明心学的最后一次升华是“天泉证道”。即“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王阳明心学史上最光彩夺目也是最后的一个阶段。

心学与理学、禅宗的区别


心学认为——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理学认为——理在物。格物致知,格物穷理。

心学与理学的区别是一个向内求、一个向外求。

心学认为——理向心中求,不必去外寻。通过求知、实践,实现知行合一。

禅宗认为——佛在心中坐,不去心外求。通过打坐、静心,进入枯禅境界。

心学与禅宗的区别在于实践、验证。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第(3)篇


看《明朝那些事儿》对王阳明和心学感觉很好奇,再加上近两年企业一直提倡学习王阳明知行合一,所以特地翻出此书来读。
结合王阳明的生平事迹来领悟心学,感觉还是未能全部沉淀吸收。写下自己浅显的收获,但其实王阳明和心学值得反复研究和巩固。
心学,核心是致良知,事上练,知行合一。良知人人生来就有,不需要学习,是潜意识里的,等同于直觉。事情来的时候尽我的良知去处理,没有事情的时候,也不去找事情,时刻在心里致良知就好了。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果,两者密不可分。

即理”其实就是一切道理、真理、天理都在我心,不需外求,知行肯定是合一的。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第(4)篇


知行合一,短短四字,何其难也!格物致知,何为知?知是良知。心即是理,何为理?善恶即理。道理简单,实践难,知易行难!涤荡内心,保持静心,不被外界事物影响也许可实践,但事一涉我,我在事中,心中就难静,方知良知难守。

      “人以落第为耻,我以落第动心为耻。”良知告知我不贪图功名,如能遵循良知即得道理,但落第又有几人不动心,登科又有几人不心动?修心即保持良知,保持对善恶美丑的真确判断,不扭曲,不盲从,不刻意。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花是客观存在的,心是客观存在的,但心中的标准确不是人人都有的,看到美,发现美,欣赏美因为美在心中,在思想里,如何守护这个心,就是修行,就是经事磨心,不动心就是守住良知和善恶标准,此心之外无事,无理。

        以上不知是否懂了阳明先生的道,明白了先生的心,也希望能和阳明先生来次隔空对话,请教如何在事上磨,如何与恶人磨,如何与不公磨,世事如此,人人必经此修行,能保持本心不变的便是得道吧,先生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第(5)篇


读到百分之八十的,忽然有点担心,好像看完这本书没有什么可说可写的,又好像本该有很多可以说的。

但现在已坦然,对知行合一有了更多了解,对王阳明的故事更多的了解,远远不是百度百科那么简单的描述可以代替,度阴山文笔带着许多幽默。

心学一说,其实还是模糊的,而我所得的是当遇到一件事,内心有一个想法的时候,立刻按照这个想法去做,至于这个想法对错与否交给自己平常的学习和经历,有这个想法立刻行动不耽误,比如看着视频很有趣而已经十二点了,不管看没看完立马放下,因为心里告诉自己改变晚睡的状态,一天的开始并非醒来那刻,而是睡着之前,因为这决定一天的状态。

这种有想法立刻去做,就是我的知行合一。至于想法的对错和后果,内心良知的会判断!致良知就是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判断!相信自己内心的抉择!虽然很多情况下你不知道该这么做还是那么做,那就选择自己觉得该做的,不用考虑后果!因为这样去做了,已经是自己这么多年经历与学习提供的选择中,自己觉得最好的了!

另外很喜欢龙场悟道的那句话,吾性自足,不假外物!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第(6)篇


《知行合一王阳明》,作者度阴山,真实名字不详,历史作家,王阳明心学研究、普及者,北京三智书院阳明心学研究院执行院长。

此书是一部人物传记文学,让我们对心学创始人王阳明和他创建心学的心路历程有一个深刻了解(严格说来不能算深刻,通过一本书就对人物能有深刻了解,未免有些片面)。心学,是王阳明老先生在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继承和发展而成,王阳明心学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儒、释、道。在朱熹理学的“存天理,去人欲”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致良知”,重新诠释了理学的“格物致知”,王门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也是心学精华所在。

由于此书属人物传记文学,不是王阳明心学内容全部,书中有作者个人观点,有理解方面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影响此书的完整和阅读。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4/2682.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