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去闯》是“90”后双料学霸李柘远写给年轻人的人生使用手册,让年轻人从此走上进阶开挂之路。本书内容囊括求学中遇到的趣事,工作中遇到的瓶颈以及自励心的建立。内容对年轻人有着实际引导作用,但又不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味。是一部少见的励志与趣味并存的散文集。本书不是单纯的学习方法的罗列,而是给处于迷茫期的你点明方向。不仅是学生,对于当下的年轻人,本书也可以帮助你建立自励心和规划力。同时,书中的小故事介绍了美国当地及校园生活的风土人情,可以为读者打开视野,了解到更多书本上没有的有趣的经历。
不如去闯读后感 第(1)篇好文!少有的好文!基本上一口气读完,虽然没有太费脑子,却也很多印象深刻的地方。不错,别人的人生无法复制,但是也能看到这些牛人背后的努力和上进。干货满满,真诚满满,颜值满满。作者三观很正,看问题很在本质,推荐这种从本质出发去思考问题的角度。我特别讨厌鸡汤文,但这篇励志故事你一定会很感兴趣!我专门百度了李柘远,粘贴如下:
百万年薪的耶鲁哈佛学霸对你说:与其迷茫,不如去闯
腾讯课堂
百家号04-05 17:07
关注
什么样的人,能配得上“国民学长”的标签?
阳光帅气、品学兼优、亲和力max的大哥哥吗?不够。
国内名校的学霸毕业生吗?也不够。
毕业后精致而优雅的职场新秀?还不够。
有这么一个人:
他是福建第一个被耶鲁大学直接录取的高中生。那年他18岁。
他获选世界经济论坛“全球杰出青年”,大学毕业后入职高盛公司任投行部分析师。那年他22岁。
为了理想,离开高盛,舍弃年薪百万的工作,创办旅行公司“牛游果”,任首席运营官。那年他24岁。
2016年3月,赴哈佛商学院攻读MBA,是当时中国大陆新生中年龄最小的一个。那年他25岁。
他是李柘远,一个人生履历是上被贴满了各种闪亮的标签,代表着成功和正向价值的“国民学长”。
坦白说,你很难想象一个人擅长精准规划,却又习惯打破常规,偏偏李柘远就是这样一个矛盾体。
●●●
人生方向不是空想出来的,
是用一个个小目标拼出来的
规划是一个简单又复杂的词。在这个词里面,我们每个人轨迹的都不尽相同。它直接决定了我们的人生高度。有人乐于活在当下,觉得规划好的人生不如不期而遇的美好。有人讲究深谋远虑,稳妥地走好每一步,年少时就定下鸿鹄之志。
李柘远说,人生方向,不是空想出来的,是用一个个小目标拼出来的;别着急,别焦虑,把眼下的每一步走实,我们都会走得很好。
对于人生的大方向,李柘远早早地就规划好自己的成长路径。这个大男孩,总是比同龄人更为睿智。
从中学开始,李柘远就乐于为自己做计划。在他看来,这些能付诸执行、顺利完成的计划,会把生活过得简单、清晰。
高三的时候,同学们都在吭哧吭哧地备战高考,而李柘远则定下了到美国上大学的计划,目标是耶鲁。进入耶鲁后,踏踏实实地学习知识,他又给毕业后的自己制定了一个“2+1三年工作规划”:先在一个高平台做两年能扎实打造基本功的工作,然后第三年再做一些可以冒险、好玩、新鲜的东西,做完这些之后再攻读MBA。
即便在工作后,他还是坚持每天列一个to-do list,每完成一项就会用绿色把它划掉。只要有一项是未完成的,就会觉得特别不舒服,一定要想办法把任务完成。
这些一个个独立的小目标,被他一步步实现了,串成一股澎湃的潮水。而他所努力的,是顺着潮水的方向,往前。
●●●
没有先例,不代表不能破例
潮水顺势,但航道始终可选。
精英与平庸最大区别是,他们尤其擅长对自己的时间和生活方向做出精准的把控,当计划表上出现其他可选项时,他们善于审时度势,善于变通。
毫无疑问,李柘远是精英,是一个擅长精准规划,却又习惯打破常规的矛盾体,甚至还有点倔强。
他打破的第一个常规,是成为了福建第一个被耶鲁大学直接录取的高中生,并且获得了全额奖学金。他在高三下学期“造反”似的请假2个月,一门心思申请美国常春藤的大学。这完全不是寻常高中生的套路,这样的行为在他的城市——厦门是没有先例的,所以老师和同学都无法理解。可李柘远想,没有先例不代表不能破例,而他就要成为那个破例。
为什么要走向世界顶级的大学?
因为一所好大学有对知识的尊重和渴求,尚学善思。一所好大学把优秀的人汇集到一起,当青年企业家、天才作家、奥运冠军、科学研究者同坐一个教室学习,这是个多么立体而丰富的群体啊。一朵云能推动另一朵云,优秀的灵魂总能融合成更大的能量。
李柘远进入耶鲁后克服了一个又有一个的文化冲击,语言问题,教学方式的差异,思维方式的转变……这些是他成长中经历的“阵痛”。而正是从这些“阵痛”中历练出的技能,助他一次次打破常规,一步步地接近成功。
他打破的第二个常规,是舍弃了的年薪百万的工作,离开高盛,自立门户创业。在高盛的两年,李柘远参与了6个大型IPO项目,总融资金额超过250亿,结识了无数的企业家。他坦诚,在高盛的时候是在爬升一个很陡的学习曲线——很苦,但成长很快。
两年后,他遇到了瓶颈。“可以学到的东西越来越少,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益相比,后者越来越小,前者越来越大。”
这个令人羡慕的高大上投行工作,在他看来也成了一座围城,里边的人想出去,外边的人想进来。他觉得,年轻人不能把薪水当作是否从事一项事业的唯一判定标准。他的野心,立在能否对社会带来积极影响。
于是他离开了高盛的温室,参与创办了一家当地人伴游的旅行公司,希望用共享经济模式把中国最纯正的文化传统发扬光大,让更多人知道,让更多人体味“原味生活”。
这就是他所追求的“影响力投资”——义利并举,公益与商业相融合的投资,在追求财务回报外,在社会和环境影响力方面也有量化的回报指标。
在中国,这不是一种常见的投资模式,这个领域才刚刚起步,经验不足。为了成为这个领域最年轻的投资人,李柘远想去一个经验比较丰富的地方系统学习相关知识,积累更多的人脉。这也是后来他选择去哈佛修读MBA的原因——那里的资源最为丰富。
靠着对成功的渴望、对优秀的追求、凭借着自励心、行动力、规划力,他为自己开了一扇又扇的门,那股潮水的势能愈蓄愈猛。
●●●
读书是一项无止境的修行,
而旅行是一种体验、一种探索
李柘远说,在美国读书最大的体会是美国教育是一种博雅通识教育,而且非常重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可以随时挑战教授,展开辩论。这种批判性思维鼓励我们一边听一边思考,甚至还要去反驳。这对一个人的思辨能力有非常有效的提高。
这是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每完成一篇论文,都必须经过大量的阅读、研习,特别有成就感。而读书过程中培养的思辨技能,这对于日后快速适应工作环境是大大有帮助的。
他所说的“读书”不只是指在学校读书拿学历,而是指“开卷”、阅读好书。比如说阅读名人的自传可以汲取很多经验,可以避免一些他们走过的弯路;像《百年孤独》、《灿烂千阳》这样的经典文学能够打动人心的书。不过,那些朋友圈爆款的“鸡汤文”,读完也没有太多的实际价值,就不必花费时间在无病的文字上面了。
有一句话流传甚广: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对于李柘远来说,读书是一项无止境的修行,而旅行是一种体验、一种探索。
除了是学霸,李柘远的另一个标签是旅行达人。在耶鲁大学的时候,李柘远曾任耶鲁大学旅行协会的主席,一直推崇一个理念:“到当地人生活里走一走”。
每年的春假和暑假,协会组织耶鲁师生到世界各地的发展中国家做公益旅行。大一那年去了印度;第二年带队来了中国,去福建西部的山区支教;大三成为主席以后又牵头组织了十来个旅行,去了佛得角、厄瓜多尔、卢旺达、斯里兰卡之类的地方,做了很多公益项目。
他一直执着的一件事是,从兴趣出发,用自己的知识帮助别人、做慈善活动。他的身体和灵魂始终在路上。
他列举了3个最深刻的经历,在北海道洞爷湖附近,感受到世界尽头的感觉;在墨西哥城,体验一个多文化交融地的奇怪与诡异;在印度孟买,有一种天堂和地域结合的冲击感。
去年,李柘远把他的经历写成了书——《不如去闯》。这是一本写给年轻人的人生使用手册,囊括申请国外学校的技巧,求学中遇到的趣事,工作中遇到的瓶颈以及自励心的建立。
这位“国民学长”正在做的,是把与勇气传递给更多的年轻人,不靠鸡汤催化,做一个正能量的摆渡人。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4/3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