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经营战略全史》读后感_1500字

《经营战略全史》读后感1500字

一天遍览管理学巨匠思想和商业时代变迁
一对矛盾、一条主线,矛盾是,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泰勒和福特的答案是,管理是科学,从理工的角度分解管理动作,在既定的技术下达到最高效率;梅奥和法约尔认为,管理是艺术,人是管理的核心和根本,激发人的活力才是关键。当然科学艺术之争没有对错,所有的理论都是在既定的条件下达到最好的实践效果,互联网、新经济大多将管理视为艺术,重在激发创新活力;传统机械、工业则大多将管理视为科学,强调流程、分工、效率,但其实两种思想都在交融,大型科技企业诸如华为,也十分强调科学管理,而传统的不少汽车企业,也开始重视激发创新的重要意义。
而主线是,战略是规划出来的,还是应对出来的?格鲁克、波特、科特勒主张的“定位学派”,更强调从外部去规划战略。他们认为市场可以定义、可以细分,公司通过找准定位,集中资源,就可以取得相对优势,从而获取超额利润。现代战略规划中常用的PEST、波特五力、波士顿矩阵、关键成功因素等工具,都是源于定位学派的理论。
而彼得斯、哈默、福斯特等则主张“能力学派”,尤其是丰田、google这些公司的实践,证明了能力学派的观点。他们主张通过内部能力的提升,获得核心竞争力、相对竞争优势,例如,丰田通过无比卓越的生产和库存管理,实现运营、资金、成本的最优设计,从而成为最赚钱的汽车公司;Zara通过全球设计、零库存管理等一系列内部管理优化组合,在传统的时尚服装产业成为消费巨头。而基于能力学派而兴起的“标杆管理法”,则强调通过研究标杆的管理能力,获得经营效率提升。现代战略规划中常用的价值链、标杆管理、BPM、BPR、核心资源分析、核心竞争力分析则大多来源于能力学派的理论。
当然,分久必合,定位学派和能力学派的理论、工具,现在已经成为了企业战略分析和战略规划必不可少的部分,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是总是需要从外部和内部的结合中找到最优的路径。在良好的定位基础上,通过核心能力的提升,实现竞争优势,已经是共识。然而,在21世纪,科技的高速发展,带来了新的命题——不确定性。
传统观点中,战略是计划性的,那是因为过去的时代,技术变化速度比较慢,一套战略可以用好多年。然而,从近30年的发展中,已经证明了战略的核心,是应变性、适应性。这带来了“适应性战略”学派的兴起。从外部看,技术的发展,使得产业的边界日益模糊,企业不能通过“定位”来获取竞争优势,而是需要从发现新市场、创造新市场中获取超额利润;从内部看,改善流程、分工、绩效等“科学化”的努力所带来的边际增长越来越低,新经济的兴起更是证明了激发团队创造力的重要性。在新的环境下,大企业越来越不安全,小团队分分钟能够通过技术革命击倒大企业。这一切,都志向一个关键词——“创新”。这些理论基础,包括克里斯坦森的“颠覆式创新”,包括戈文达拉扬的“逆向创新”,包括莫泊捏的“蓝海战略”,包括哈福德的“适应性创新”。
在新的时代里,市场的边界是模糊的,企业要通过各个要素的组合,通过模式、技术的创新,实现新市场、新需求的创造,才能获取超额利润;组织是零散的,集权型的组织难以适应新经济中的创新需求,大组织下的小组织更能激发创新活力,分权一定会成为未来的主流组织形式;竞争是非对称的,小团队往往能够通过技术革命实现弯道超车。从外部看,如何跳出传统的定位边界,成为关注的焦点;从内部看,如何为创新提供良好的氛围、环境、机制,是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因为不确定性的存在,任何一家大企业,都要懂得“试错”。就像Zara,他们从来不去判断什么是流行,而是通过多品种小批量的SKU,从市场的反应中“发现”潮流的动向。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4/3162.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