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岛经济学》读后感2400字
这本小册子采取了漫画配合文字,采用了一个生动形象的岛国例子,将经济学本质原理和相关现象解剖地清晰明白,让读者很容易上手理解,重点推荐阅读。
经阅读整理重点如下:
一、忍着饿肚子(延迟消费)加上敢于冒险(创新)导致了(技术工具)的出现,形成的这种(资本)被用于提高生产效率,让(经济)的出现成为了可能,(经济增长的本质原因是)找到了生产所需物品的更好方式,即生产率的提高(不管经济最后变得多么强大,这个原因是不会改变的)
二、经济学的真正假设是每个人都是利己的(而非“理性经纪人”假设),这种利己主义得到发展的结果是盈利,盈利意味着为他人提供的某种服务创造了某种价值。在这种条件下,整个社会的生产能力会快速提高。
三、市场是自下而上的复杂运行系统,政策通过权力干预(储蓄)的市场配置结果只能导致资源的浪费,进而降低整体产能。我们要注意到一个关键点,即理论上的对外信贷能力是受到有限的储蓄制约的。然而政府通过调节利率,间接通过银行影响市场信贷的做法,或给市场释放错误的信号,这就是外部干预。
四、(生产)是(消费)的前提,(消费)仅仅是衡量(生产)的尺度,因为生产出来的东西都会被消费掉的,不需要劝说人们去消费,如果人们不消费,一定是有理性的理由的,要么是产品不适合,要么是延迟消费,直到价格回到认定的合理消费心理区间,因此“为了消费而消费”的“消费”是没有意义的。需要关注一个“现代经济核算指标”,这就是“国民生产总值GDP”——在该口径下,即使购买了空气,也会被归纳为一次经济会动,因此客观上需要排除掉这个统计数据指标下的各种“水份”因素。
五、被妖魔化的“通货紧缩”,实际上是市场对运行过程中的错误资源配置的一种自发式的调节,这就好比人发了高烧,正意味着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正在发挥作用。但伴随着这个“发烧”过程,失业率上升,企业倒闭,物价持续下跌。这样的新陈代谢会自发淘汰低效的企业,让产品价格回到一个合理的低位,人们会重新开始消费,开启新一轮经济运行。但出于“风险厌恶”的心理,人们总是不愿意在通货紧缩过程中承受这样的痛苦,于是“特效药”就出现了,这就是凯恩斯式的经济干预手段,这种手段回避了提高税收、缩减政府开支的正确做法,替代为超发货币并鼓励人们消费,这样的做法改变了人们的行为,将本应储蓄的货币用于购买实物产品,让本应被市场淘汰的低效企业继续存活,工作岗位得以保全以谋求政治利益,这样的做法的后果十分严重,虚假繁荣的背后往往伴随着巨大的危机。
六、基础设施建设会对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原则上只有未来收益大于支出,这种投资才有效果。反之就是浪费资源。
七、“通货膨胀”和“通过紧缩”的本质是一样的,即超量印钞。超量印钞导致了物价上涨,单位货币的购买力持续降低。超发货币具有隐蔽性,有一些年份社会整体生产率的提高对于处于上升趋势中的商品价格具有一定的抵消作用,所以物价变化并不明显(甚至某些产品价格反而下降)但总体上物价会上涨,纸币购买力持续降低。
八、自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黄金硬通货与美元挂钩,全球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的模式后,金本位退出了历史舞台,美元从此作为国际结算货币的地位,自此开启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纸币实验,这个实验总有结束的一天。
九、国际贸易导致了国际分工的出现,美国的货币政策维持着低利率是基于其他国家输入到美国本土的高储蓄率所决定了,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所以美国持续累计的贸易赤字在1971年以后逐年翻倍增长,其所形成的逆差就不难理解了(进口大于出口)面对催生的巨大对外债务问题,政府的选择往往是超发货币还债。
十、发展中国家付出辛勤劳动,出口创汇所换来的美元持续贬值,最果断的方法就是要求对方以硬通货或者对等价值的产品或者技术进行贸易,或者约定其他币种结算,比如人民币。
综上,经济学的本质原理并不复杂。虽然最近听到有“第三次全球化”的理论中谈到传统意义上的国际贸易统计方法(出口额、进口额)存在一定问题:即“在讨论美国贸易赤字和双边贸易平衡时,仅仅以货物进出口来推算是错误的,对美国的贸易伙伴也是不公平的。目前的贸易统计完全遗漏了美国公司向外国消费者出售智慧产权附加值获得的收益。出口智慧产权附加值是美国跨国公司的优势,是全球价值链发展和普及带来的新贸易形态。美国跨国公司利用全球价值链的运作方式并非特例。西班牙的ZARA、 瑞典的H&M、日本的UNIQULO等都在进行类似的运作,依靠它们垄断的无形智慧产权从海外市场获益。因此,仅仅从货物贸易统计来观察全球贸易平衡,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制造零部件、组装产品的国家出口不断增长,甚至会有贸易盈余;那些从价值链中获得最大附加值的国家,则是出口不增长或者下降, 甚至长期保持贸易赤字。因此,传统贸易统计必须进行全面的改革,把附着在产品上的无形智慧产权的附加值,算作拥有这些智慧产权的跨国企业母国的出口。”
意思是说美国的贸易赤字没有那么高,有很大一部分,美国的出口被漏算了,现在的新型国际贸易形式,往往是大公司主导的,在产业链内部进行,这些节点在全球范围内设立,都绕过了海关统计。
注:“第三次全球化”理论即贸易统计口径问题的相关参考资料来自魏杰教授的《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邢予青教授《美国称贸易赤字巨大,他们统计时可能遗漏了什么?》(作者为日本国立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经济学教授,根据作者英文论文缩写而成,首刊于2017年10月16日出版的《财经》杂志)
我的个人观点是,第二轮全球化带来的实质性贸易方式的转化,估计也仅仅是在近10-20年内出现的,即使扣除了其中的误差,美国的贸易赤字实际累计额可以想象依然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超发货币以转移其自身风险到海外其他国家,这个问题仍然是悬而未决的一柄经济利剑,可能会导致进一步的伤害,背后的代价关乎所有人的福祉。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4/3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