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故事》读后感1100字
(这个感想拖得有点久。补上)四分给编辑。排版杂乱,以及错字漏字太多。
这大概是我看的最快的一本书,两天,7小时。开始以为只是简短的日本生活小故事,没想到会涉及到这么沉重的历史。
因为学日语兼之又在日企工作的缘故,我很少去涉足中日战争相关题材的东西,一是自己太感性,每次看到血腥的场面总是久久的挥之不去,内心的阴翳不散。再者,与现实冲突感颇重,极易动荡,直接影响就是消极怠工,跟饭碗挂钩,不得不谨慎。
这本书从不同的视角来看战争带给人们的负面影响。通过几个“故事”,讲述幸存者,慰安妇,遗孤这几个特殊群体的战后的一点生活缩影,让战争这个巨大的题材缩小到个体的人上。
鲜血淋漓的场面也有,读罢是飓风冲击,有些场面同《金陵十三钗》中的某些镜头,血腥恶心到了女人简直不能忍的地步。可是更多的,是风平浪静的“看似安稳”。文字质朴甚至是随意的,没有太多写作上的技巧,感觉是在作工作日志。可是隐藏在这些随意的安稳里的,是比飓风更可怕的冲击。
在国家、民族甚至是人类的发展史上,战争不可避免,有其积极意义。可是,不管意义多么非凡的战争,背后都是无尽的残酷。满目苍夷血流成河流离失所,我想这些词汇,都不足以让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幸运儿真的了解战争的真相。
作为被侵略方,我们很少去关注作为侵略方人民在战争中及战争后的状态。至少我从来没有关注过日本投降后的在中日本人的生活状态。可是叶广芩先生(不代表性别)的这本故事集让我看到战败后的日本群众在中国的样子,这种悲惨不亚于被侵略时的中国民众。这才是战争本身的样子。
遗留下来的日本遗孤,吃着中国的粮食喝着中国的水,在中华大地的文化熏陶里摸爬滚打。回到日本,回到真正的祖国,面对的必然会是“冲突”。来自文化差异的冲突,来自民族排斥性的冲突,最重要的,是自我认知错位导致的内心冲突。“我是谁?”这个问题变得异常复杂。
下面是我原封不动摘录的网上的原话,关于广岛那颗原子弹。
“原子弹爆炸的强烈光波,使成千上万人双目失明;6千多度的高温,把一切都化为灰烬;放射雨使一些人在以后20年中缓慢地走向死亡;冲击波形成的狂风,又把所有的建筑物摧毁殆尽。处在爆心极点影响下的人和物,像原子分离那样分崩离析。离中心远一点的地方,可以看到在一霎那间被烧毁的男人和女人及儿童的残骸。更远一些的地方,有些人虽侥幸还活着,但不是被严重烧伤,就是双目被烧成两个窟窿。在16公里以外的地方,人们仍然可以感到闷热的气流。”
从这里站起来的人,有什么理由不珍惜生命?
和平,伟大。向所有为这和平奉献过和正在奉献的人致敬。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4/3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