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民国1926 ~ 1949(全四册)》读后感_1100字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民国1926 ~ 1949(全四册)》读后感1100字

沈弘:《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伦敦新闻画报》
这是由沈弘教授编译的一部画报中国现代史,时间横跨1926-1949年,所有图片皆来源于一家国际报刊《伦敦新闻画报》。
简单的讲,历史有三种:教科书讲的历史:这是胜利者书写的。老百姓讲的历史:这是参与者书写的。别人家讲的历史:这是旁观者书写的。
这三者的区别是:胜利者讲的历史主要特点是美化自己的形象。参与者讲的历史主要特点是表达自己的情绪。旁观者讲的历史主要特点是表达自己的看法。
把这三种历史拼集在一起,我们就能触摸到真实的历史图景。
显微的去看,胜利者书写的教科书历史其实还有两种细微的区别:一种是教育孩子用的教科书,这是简化本,课堂用;还有一种是学术用的教科书叫正史,这个是全本,图书馆用。
参与者也分两类:现场的参与者和离场的参与者,代表比如曲阜的孔子及其时代的人们,是儒家历史的现场参与者,而整个后来的中华民族全部人,则是离场参与者。
旁观者也有两类:直接旁观和间接旁观。当时走进中国的列强派遣者,是直接的旁观者,不仅旁观,还参与了纷争和利益分割。当然,趁火打劫改变不了旁观者的身份。由直接旁观者带回去的信息,传递给了从未进入过东方的人们,那些间接的旁观者。
这本画报,即是直接目睹了古老中国觉醒和垂死挣扎至站立起来的,由旁观者记录的历程。既然是旁观者,他们的看法多少超然于胜利者和参与者,这正是旁观者的价值意义所在。
沈教授在译序中引用了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中的一个精彩比喻:
“他把追求真理的过程形象地比作古埃及神话中伊希斯和奥西里斯的故事:伊希斯是最尊贵的女神,她的哥哥和丈夫奥西里斯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权杖。奥西里斯因受到弟弟赛特的嫉妒,被后者阴谋害死。赛特怕奥西里斯再次复活,就把他的尸体切成碎块,并且扔到了埃及的各个角落。伊希斯为了想要丈夫复活,不畏艰险地到天涯海角去寻找丈夫身体的碎块。但可惜其中有一个碎块已被鱼吃掉,再也找不到了。身体缺了一块的奥西里斯再也不能够回到人间,所以只能在冥间称王。 ”
“我想上述比喻也可被用于本书:我们虽然已不可能获得抗战史实的绝对真理,但就像伊希斯那样,通过对于对历史碎片孜孜不倦的追求,我们仍然有望获得相对真理。”
这个比喻很好,历史的真相其实是永远无法得以完整复原的,我们只能通过胜利者们的书写,参与者们的描述,旁观者们的评论不断获得关于历史真相的碎片,进而对历史达到一个尽可能接近真实的真相认识。
很不幸,历史的确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想要了解真实的历史,仅仅阅读或者听取某方的一面之词是不够的,必须尽可能全面的接触历史的胜利者,参与者和旁观者们的描述,然后去对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和反思,才有可能真正触摸到历史跳动的脉搏。
2018-1-7于临汾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4/3237.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