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刀锋》_精选读后感_1500字

《刀锋》_精选读后感1500字

提笔却不知道要写些什么,刚看完本书后脑袋里一片混沌,好像不忍心于就这么结束了的本书。书的扉页上印着“It’s not the cutting sharpness of the razor’s edge that is the idea, but its extreme narrowness, the idea that the spiritual path is very narrow, very hard to stay on, extremely easy to fall off of.”刀锋难越,智者得道之途者艰。大概书名也就来源于此,大部分读者所持的观点是通往自己救赎的路是艰险的,主人公拉里一路走来不容易,但如果从书中拉里的角度来看,所谓的艰险也就仅此而已。

拉里,(劳伦斯·达雷尔)一提到这个名字,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个温柔的大男生,清澈的眼神、瘦长的身材、阳关般温暖的笑容,伊莎贝尔的倾心不是无缘无故的。如果不曾激战于上空、如果不曾经历战友帕西特之死,拉里可能也会像所有的人一样,庸俗而幸福的度过此生。可命运偏偏不是如此,战场上的经历启迪了拉里的精神状态,读书、做苦力、周游世界,无不是为了探寻自我,寻找生的意义。虽然在这条路上,客观上经历了些许一般人认为的不堪(睡大街、做旷工、穿戴如乞),但在拉里的心理,这些从来都不是折磨,反而是帮助他找寻真理的一种必要的东西。他曾表达“经历身体上的苦累,思想才会有一些难得的空白,进而再去思考的时候便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常人难以理解的视作傻的东西,他却乐得如此。“我愿意别人把我当做傻子。”好几处能够拉里产生共鸣,那种愉悦感真的是难以言表。当你的勤奋、乐观、善良、上进被别人当做笑柄时,那又何妨?让笑去吧,他们开心就好。他放下了伊莎贝尔,却拯救了苏珊、苏菲,可能连当事者都搞不明白,拉里所为究竟为何?拉里哪有什么目的啊?一个质疑上帝的人所为却胜于上帝,救赎却不求回报。

整个第六章拉里打开了话匣子,说了他作为本书的主角而存在于其他人口口相传中的故事:他读书四年、尝试信仰上帝却找不到善恶缘何而来,他去了印度,拜见了象神,在那里它曾体会到印度教所言梵人和一的境界,他珍视这种感觉,但又害怕如此世道轮回便止于此,人人所追求脱俗他却止步了,因为他想轮回,体验不同的人生。他下山了,他明白“世界上所珍视的价值,也只能邪恶并存。”他也没有找到最初的答案,只是变得更加纯洁完善,照自己的意思过活,如投石入池般激起一道一道涟漪,影响其他人。后来,他可能真的成为某一件工厂的汽修工或者开一辆出租车了,不是常人所谓的成功,但保持着自我。

书里的作者曾跟拉里探讨,到底这趟旅程,你有没有找到答案。也许旅程的终点与出发的起点相差很远甚至背向而驰,但那又何妨?找寻到真真的自己才是这趟旅程中最大的意义。很喜欢拉里折腾过后的归于平静,很像陶潜入仕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大概就是这样一个人吧,70岁高龄完成的作品虽然尖锐却也平和了很多,大概他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如拉里、如菲利普、如斯特克里兰,在追寻自我的道路上热爱生活,表达生命。

行文至此,我突然泪湿眼眶,因着这些生活的英雄,也因着自己未曾拥有和实践的自我。所谓刀锋,也可能只是别人眼中的刀锋而已。

人性复杂,伟大的灵魂从来不会将人性简单的二分,毛姆也是如此。混迹于上流社会追求社交的艾略特,大概也能用人世中的“痴”来形容吧,可他对家庭有着非常敏感的责任心;曾经也在树下读诗品文的苏菲,却在家庭瞬间消亡后难以承受生命之轻,沉溺酒性;天真、漂亮的伊莎贝尔也在私欲熏心的时候诱惑了苏菲,毁掉了她可能会幸福的后半生;一心想要女儿嫁给有钱人的布雷德利太太在女儿追求爱情的时候也懂得放手。曹雪芹在讲述红楼时不动声色、不偏不倚,而毛姆一针见血、直叙人性,却又没有批评到任何一个人。世间人多样,如作者在结尾所述,各得其所,善莫大焉。

如果此时,你还跟我一样,那就去阅读吧,毕竟就连毛姆都曾感叹:作者花大半辈子的成果,你在一两天就能吸收,何乐而不为呢。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4/3309.html

猜你喜欢